APP下载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资助育人实效提升路径的探索

2021-11-17王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2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立德资助

王萍

[摘           要]  资助育人作为育人基本任务的十大质量提升体系之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通过立德树人与资助育人的内涵揭示其关系,揭露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阐述资助育人实效提升的意义,通过抓好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建立健全资助工作队伍、搭建和完善“互联网+”平台,最大化提升资助育人实效,强力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资助育人;社会责任感教育;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2-0054-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第一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一直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资助政策以来到党的十九大召开,高校资助覆盖面逐步扩大,资助额度不断增加,为脱贫攻坚战做出了贡献,并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但各高校育人质量呈现参差不齐现象。本文将探索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学生资助工作育人质量提升的现状,以及探索资助育人实效提升路径,使得受资助学生健康成长、诚实讲信、知恩报恩、全面发展。

一、立德树人与资助育人的内涵及其关系

立德树人是资助育人的根本。立德就是树立良好德业,树人就是培养优秀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坚持塑造学生、培养学生。资助育人则是通过考量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通过经济补助困难学生,以困难生需求为导向,坚持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资助育人的根本是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满足其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但“资助全覆盖困难生”是我国高校资助工作最为突出的内容,“育人”工作效果不显著。而“育人”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回答的问题,既已通过资助解经济燃眉之急,使得学生知恩、感恩,“输血”转为“造血”,是资助育人要思考的问题。立德树人下的资助育人则是把“资助”的重点聚焦在“育人”身上,通过经济资助学生,使其健康生活,成长成才,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资助,而是被赋予了作为育人对象该有的主体性以及道德浸润、精神鼓励,促进德育的发展。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资助育人的现状

资助育人工作要以资助为基础,以育人为导向,以德育为先导[1]。而“经济资助及时到位,育人工作却多数流于形式”是目前较为突出的资助工作现状。

(一)从资助工作者的角度

各高校资助工作的执行,得益于高校资助工作队伍,但是从目前大多数资助工作性质来看,只执行了“资助”,而没有“育人”。

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组成不规范,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缺乏系统“育人”培训。高校资助工作的骨干力量多数由学生处的工作人员以及学院辅导员组成,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本身对资助工作不熟悉,一直在摸索同时完成资助任务,上报、发放相应的资助金,仅此而已。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管理不当,育人方法陈旧,忽视心理育人与资助育人相结合。目前高校对暂时性经济困难以及长久性經济困难的动态管理不到位,导致困难生数据逐年递增,信息管理和日常反馈没有相辅相成,导致学生对钱出现依赖心理,而真正困难的学生则因没有资助金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二)从受助者的角度

受助学生缺乏知恩感恩之心。部分学生在享受相关资助后,开始自我感觉“我家困难,我理所应当受到资助”;又或是没申请到资助金后,心生怨气。也因目前对困难学生的经济补助逐步增加,学生开始忽略掉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补助生活或是受到资助后提升自我,走出校园后没有积极主动回馈感恩社会。

受助学生诚信观念缺失,自尊心强,综合能力欠缺。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诸多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土壤”正在遭受到荒漠化侵蚀[2]。如有些学生存在虚假谎报家庭困难情况,一些学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还有学生利用资助补贴购买贵重物品等。

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资助育人实效提升的意义

(一)是解决目前资助育人工作问题的需要

资助资源配置缺乏有效性,“输血性”的资助居多;育人形式化,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诚信荒漠化,社会责任感欠缺;资助后续关怀缺少,学生心理贫困多有出现。因此,立德树人任务下的资助育人实效提升探索,有利于资助资源的优化,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解决当前的育人问题。

(二)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

大学阶段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阶段最为核心、最关键的时刻,但是他们面临着经济、学业、心理等方面的困难。通过资助育人实效提升发挥资助真正的作用,给予学生帮扶的保障。除了经济的帮扶,改善其学业、心理困境,将有利于提升他们融入社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帮助一名困难学生,实现一家人的幸福”,这对乡村振兴、人才强国战略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是强力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四五期间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大部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较为落后的乡村地区,也多是家庭中第一位大学生,肩负着家庭奔小康的重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四、立德树人任务下资助育人实效提升路径探索

(一)抓好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发挥育人与育心相结合作用

扶贫先扶志,发挥育人与育心相结合。以扶志为指引,培养学生感恩、诚信、自强自立的社会责任感品质。

培育感恩之心,通过利用特殊节日或者时间节点如“母亲节”等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也可形成品牌活动“三封感恩信”等,使学生浸润于感恩教育中,在思想上、行动上爱祖国、爱社会、爱学校,最终得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母校等。

培养诚信意识,通过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评选“资助宣传大使”活动,开展普及征信的活动,增强学生对于逾期还款或者违约造成影响的认识。

增强自立自强的励志精神。通过评选“校园十大励志之星”等挖掘受助学生的先进典型,通过先进带后进,引导学生从优秀学生上汲取自立、自强的刻苦奋斗精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務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资助工作中,每一步都要融入育人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在思想上、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帮扶,充分发挥贫困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成为思想品德高尚、理想信念坚定,甘于奉献、自强自立的合格大学生。

(二)注重学生劳动教育,发挥育人与价值追求相结合

“劳育”创新资助育人路径,能够提升育人效果、丰富育人成果。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对完善高校现行资助机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同时为资助育人阐述新的概念理论。受到成长环境、生活氛围及被动受助的影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安逸享受”的价值观念及不劳而获的思想。

增加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勤工助学是最具有将“输血性”变成“造血性”功能的资助,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岗位能提高自我、锻炼自我,更是通过勤工助学明白不劳而获的生活不可取。

加强志愿者活动的劳动实践。志愿者活动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到敬老院、走访空巢老人、参加义卖或通过自主组织清扫街道等方式进行真正的劳动实践,让学生认识到回馈社会的方式,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也让其理解国家脱贫攻坚战以及乡村振兴,培养其奉献意识。

(三)建设健全资助工作队伍,搭建和完善“互联网+”平台,发挥育人与完善资助机制相结合

学生资助工作任务繁重、专业性要求高、政策性强,业务精湛且稳定的资助工作队伍是确保立德树人任务下资助育人实效提升的前提。

利用“互联网+”平台,规范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实际所需。因此,利用“互联网+”平台,成立专业的资助中心部门,探索对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干部、各级负责人实行线上分级权限管理体制,使资助工作更加便捷、透明、高效。加强对资助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升育人实效做出贡献。对工作人员进行网上培训使其明确各项政策内容,有效分配工作,完善具体工作流程。同时加强资助工作人员的有效性沟通,连结资助工作纽带,集思广益,辩证分析各项工作使之具体而高效地落实。真正建设一支工作高效、严谨、规范的紧密连结的资助工作队伍,真正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感恩渠道。

资助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环节,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最终的目的。学生资助工作必须立足于“立德树人”,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培育人、培养人、成长人”为核心,摆脱传统经济补助而忽略学生的内心需求,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建设健全的资助工作队伍,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劳动教育,全面促使学生的成长成才,强力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刘炳,雷蕾.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浅探[J].教育现代化,2019,6(89):149-150.

[2]邵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J].改革与开放,2011(18):152.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立德资助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