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加补肾通络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及疼痛的影响
2021-11-17张永锋
吴 刚,张永锋
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陕西铜川 727100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绝经后女性常见疾病。流行病学统计显示,60~69岁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50%~70%,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传统中医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归属于“骨痿”“骨痹”范畴,以肾虚为主要病机,补肾通络方可从多环节调节机体功能,纠正机体激素代谢和钙代谢,提高患者骨密度[2]。有研究发现,温针灸可通过提高激素水平,减少骨丢失,从而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3]。本研究采用温针灸加补肾通络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探讨对患者骨代谢及疼痛症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8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低于同种族和同性别骨峰龄均值2个标准差及以上,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4];(2)自然绝经超过1年;(3)6个月内未接受过针灸、激素类药物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性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者;(2)患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功能等原发性疾病者;(3)近期有新发压缩性骨折者;(4)精神性疾病或有药物滥用史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43例,平均年龄(61.5±4.7)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4.5±3.7)kg/m2,平均绝经时间(8.8±1.7)年,平均骨痛病程(3.1±0.7)年;观察组43例,平均年龄(62.3±5.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5.1±4.5)kg/m2,平均绝经时间(8.7±1.6)年,平均骨痛病程(3.2±0.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碳酸钙D3片(苏州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29)600 mg/d,每天1次,并给予饮食指导和运动指导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补肾通络方(仙灵脾5 g、补骨脂6 g、山萸肉5 g、川穹7 g、熟地5 g、三七6 g)温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取大椎、足三里、肾俞、关元俞,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取0.40 mm×40.00 mm毫针(购自北京汉医医疗器械中心)刺入上述穴位3 cm,得气后紧按慢提,轻捻转后留针,在针柄上套置2 cm长的艾条,自下端点燃艾条,留针30 min后出针,按压针孔,隔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1)治疗3个月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治疗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骨密度增加;有效: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骨密度未见下降;无效:治疗后疼痛症状和骨密度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骨代谢及骨密度: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骨钙素(sOC)、骨碱性磷酸酶(sBAP)、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sCTx)、Ⅰ型胶原交联N端肽(uNTx)等骨代谢指标;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治疗前后左侧位L2~4腰椎、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区骨密度。(3)疼痛症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分为0~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剧烈。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OC、sBA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血清sCTx水平及uNTx/肌酐(Cr)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各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比较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左侧位L2~4腰椎、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区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部位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部位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骨结构退化和骨量降低,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5-6]。研究显示,女性绝经前3年骨量流失严重,以每年2.4%~10.5%的速度流失[7]。目前,临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以雌激素等药物治疗为主,在抗骨重吸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胆囊炎及全身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风险[8]。因此,还需寻求其他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传统中医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有研究发现,中医药理论下的多种治疗方案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9]。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发育过程与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肾精亏损则骨髓生长乏源,形成“骨痿”。骨质疏松症病机为肾虚,其病在骨,以肾虚为本,患者以脾肾气虚及肝肾阴虚居多[10]。根据治病求本原则,补肾通络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李建军等[11]采用补肾方(二仙汤加减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并应用肾应冬理论于冬季进行治疗,发现该治疗方案能明显减缓骨降解,改善患者骨代谢。徐绍俊等[12]研究发现,补肾方能明显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细胞活性,改善大鼠雌激素水平,增加骨密度。但是,单纯的中药补肾方改善作用有限,配合针灸治疗能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周萍等[13]在补肾壮骨汤基础上联用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结果发现患者临床症状、骨密度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效果显著。本研究采用温针灸加补肾通络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OC、sBA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血清sCTx水平及uNTx/Cr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各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左侧位L2~4腰椎、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区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部位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4-15]。提示温针灸加补肾通络方能有效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代谢水平,增加骨密度。现代药理学证实,补肾通络方能上调多功能蛋白质β-链蛋白表达水平,从而调节骨代谢,增加骨密度,达到逆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量丢失的目的[16]。并有研究发现,温针灸能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雌激素水平,促进骨形成,改善临床疗效[17]。本研究应用的补肾通络方中仙灵脾可补肾壮阳,补骨脂可温肾助阳,山萸肉可补益肝肾,三者均具有增强肾气、强筋健骨、肾气阴阳同补之效,辅以川穹、三七活血化瘀、止痛活络,熟地养阴填精益髓,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本研究还配合温针灸以加强疗效,以背部膀胱经和督脉俞穴为主,针刺大椎、关元俞可贯通全身阳气,温阳强脊,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同时可起到强身健骨的作用;肾俞为肾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可泄肾脏之热;诸穴合用行补肾益髓之效。并且本研究采用温针灸疗法能利用艾条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周围皮肤和血管,引起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同时促进脑与经脉系统的传感贯通,达到温通经脉、消瘀止痛的作用。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8]。提示温针灸加补肾通络方在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快速丢失,骨微结构遭到破坏有关,而本研究应用的温针灸加补肾通络方可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谢、增加骨密度,从而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另外,补肾通络方和温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补肾通络方中川芎、三七具有活血行气、化瘀止痛的作用,可直接缓解疼痛症状;同时,温针灸通过作用各穴位,能贯通经络,行气散结,以温热刺激效应促进局部代谢水平,增强机体血液循环,从而增强止痛效果。
综上所述,温针灸加补肾通络方能明显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增加骨密度,缓解疼痛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