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关联特征分析——基于2012年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
2021-11-17庞茹娜
庞茹娜
(兰州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现阶段,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为9851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较2019年增长2.2%;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为31425亿元,增长22.1%[1]。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以“文化+”为战略思想,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快速融合,提高产业关联度,进而推动文化实现产业化,建构其产业生态环境。
一、文献综述
(一)投入产出法在产业关联研究方面的应用
美国经济学家沃西里·列昂惕夫首次阐述了投入产出思想,通过进一步完善投入产出理论体系后,将投入产出法灵活的应用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持续的实践验证,投入产出法在产业关联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
伯彦村(2015)运用投入产出法,分别计算了2002年、2007年、2010年我国金融业与各产业部门前向、后向、环向关联程度,从而分析上海、重庆、湖北金融业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2]。李朋林和唐珺(2018)以陕西省42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定量分析了煤炭产业的关联度[3]。吕晨曦(2019)基于西北五省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对产业间投入结构、关联效应以及波及效应的分析,研究了各产业间的关联特征[4]。王碧(2019)借助我国投入产出表,得出行业联动会受到商业信用影响的结论[5]。罗涛(2020)利用我国2002—2015年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价格波及效应模型动态分析物流业价格变化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波及效应[6]。
(二)文化产业关联方面的研究
现阶段,国内关于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特征及内部波及效应的研究主要从全国角度和省际角度展开。从全国角度,王国志和张爱娜(2007)基于2002年我国投入产出表,将文化产业分类为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分析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感应度[7]。蔡旺春(2010)以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以文化产业的关联度为分析方向,发现文化产业可以显著推动我国经济增长[8]。赵云(2016)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了国民经济139个部门和文化产业内部15个部门的影响系数和感应系数,从而对文化产业内部的15个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再次证明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9]。从省际角度,黄思源(2013)借助2007年北京市投入产出数据,得出文化产业与剔除文化产业以外的三次产业关联度高、依赖性强且文化产业内部关联性大的结论[10]。张秀峰和康军(2016)基于2002年和2007年甘肃省投入产出表,得出甘肃省文化制造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但文化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11]。孙智君和江燕(2017)以2007年、2012年湖北省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分析最初投入结构、产业关联特征和动态演变过程,进一步研究了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12]。
综上,目前对产业关联度的研究主要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展开,并且大多借助于投入产出表,但往往存在数据滞后性问题,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时效性较差。本文借助2012年、2017年中国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进行比较,由此分析其与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文化产业界定
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对文化产业做出如下界定: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此外还包括为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活动。本文依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品制造业、文化服务业(见表1),分别从属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表1 文化产业分类
(二)产业关联度测量方法
本文主要利用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指标来分析文化产业与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特征。
1.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指某部门(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有关部门(i部门)产品的完全消耗量,包括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记为b_ij。其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完全消耗系数公式十分复杂,将其写成矩阵形式较为方便。将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记为B=(bij)n×n,则:
B=A+(A2+A3+…+At+…)
其中,At就是第t-1次间接消耗系数矩阵。
由此可以得出:
(I-A)-1=I+B
则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为:
B=(I-A)-1-I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中的元素bij的经济解释为第j部门每生产1单位的产出所需第i部门的完全消耗量。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完全消耗与最终产品的数量比例关系。
2.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表示某部门(j部门)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施加的需求拉动影响的相对水平,记为γ。其计算公式为:
3.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表示某部门(i部门)感受到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求拉动影响的相对程度,记为δ。其计算公式为:
(三)数据来源
本文借助2012年、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将2012年139个部门、2017年149个部门合并为5个宏观部门,分别为第一产业、其他第二产业(剔除文化品制造业)、其他第三产业(剔除文化服务业)、文化品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形成新的5部门投入产出表。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关联特征的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模
2010年以来,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稳步发展,增加值逐年上升,占GDP比重也逐渐上升。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1052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45016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68%上升至4.54%(见表2)。
表2 2010—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我国各省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不平衡,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全国(4.48%)的省份仅有9个,分别为北京(9.29%)、浙江(6.57%)、上海(6.09%)、广东(5.79%)、福建(5.31%)、湖南(5.05%)、江苏(5.00%)、西藏(4.76%)、安徽(4.52%),说明以上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较快(见表3)。
表3 2018年各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二)我国文化产业进出口规模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进出口规模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我国文化产业进出口规模在2010—2014年呈现出上升趋势,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487.1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1273.7亿美元;2015—2016年,出口总额呈现下降趋势,由2015年的1013.2亿美元下降至2016年的881.5亿美元;2017—2019年进出口总额又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进出口总额为1114.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998.9亿美元,进口额为115.6亿美元(见表4)。2010—2019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一直处于贸易顺差,且贸易差额的变化趋势与进出口总额变化趋势一致。
表4 2010—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进出口规模 单位:亿美元
(三)我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1.2012年投入产出分析
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8071亿元,占GDP的3.36%,总产出为123027亿元,被其他部门中间使用41391亿元,中间使用比例为33.64%。而其他第二产业的中间使用比例是11%,比文化产业低20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品制造业的总产出为43974亿元,其中间使用比例为45.85%;文化服务业的总产出为79053亿元,其中间使用比例为30.88%(见表5)。由此说明,我国文化品制造业的产出主要用于其他部门的中间使用,现阶段处于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层次,而文化服务业的产出主要用于最终使用。
表5 2012年5×5部门中间投入情况 单位:亿元
由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可以看出,2012年对文化品制造业的产品完全消耗依赖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文化品制造业(0.3089)、文化服务业(0.0682)、其他第三产业(0.0487)、其他第二产业(0.0476)和第一产业(0.0157)。受文化品制造业拉动最大的产业是其他第二产业,完全消耗系数为1.6704;其次是其他第三产业和文化品制造业自身,消耗系数分别为0.4153和0.3089(见表6)。
表6 2012年5×5部门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对文化服务业的产品完全消耗依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文化服务业(0.1383)、其他第二产业(0.0609)、文化品制造业(0.0561)、其他第三产业(0.0438)和第一产业(0.0273)。同时受文化服务业拉动最大的产业为其他第二产业,完全消耗系数为0.7924;其次为其他第三产业和文化服务业,系数分别为0.34120和0.1383(见表6)。总体看,文化产业拉动较大的产业为其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2017年投入产出分析
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5427亿元,占GDP的4.26%,总产出为214409亿元,被其他部门中间使用为70070亿元,中间使用比例为32.68%。其中,文化品制造业的产出为56358亿元,中间使用比例为49.34%;文化服务业产出为158051亿元,中间使用比例为29.67%(见表7)。与2012年相比,2017年我国文化品制造业中间使用比例由45.85%增加到49.34%,说明我国文化品制造业仍然以加工为主;文化服务业最终使用比例由69.13%增加到70.32%,增加幅度较小。
表7 2017年5×5部门中间投入情况 单位:亿元
由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可以看出,2017年对文化品制造业的产品完全消耗依赖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文化品制造业(0.3045)、文化服务业(0.0552)、其他第三产业(0.0443)、其他第二产业(0.0421)和第一产业(0.0150)。而文化品制造业能够带动的产业首先是其他第二产业,完全消耗系数为1.4093;其次是文化品制造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系数分别为0.3045和0.4885(见表8)。
表8 2017年5×5部门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对文化服务业的产品完全消耗依赖程度最高的依次是文化服务业(0.1589)、其他第二产业(0.0800)、文化品制造业(0.0660)、其他第三产业(0.0555)和第一产业(0.0342)。同时文化服务业能够带动的产业首先是其他第二产业,完全消耗系数为0.5681;其次是其他第三产业和文化服务业,系数分别为0.3952和0.1589(见表8)。与2012年相比,2017年文化产业完全消耗系数变化不大,对文化产业产品完全消耗依赖程度增加,整体呈平稳增长的趋势,但对其他第二产业拉动作用减弱,对其他第三产业拉动作用增强。
(四)我国文化产业影响力和感应度分析
2012年,我国文化品制造业、文化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6.4144、4.2800,感应度系数分别为2.6600、2.3693(见表9),均大于1,说明其影响力水平以及被影响程度均超过各部门的平均水平。从系数绝对值看,我国文化产业具有“高影响力、低感应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其他产业部门形成需求拉动,而对其他部门的供给依赖程度较小。
表9 2012年文化产业列昂惕夫逆矩阵、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我国文化品制造业、文化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6.4144、4.2800,也就是说,如果其每增加1元的最终需求,分别可以增加全社会总产出6.4144元、4.28元,其产业拉动效果要高于其他第二产业、其他第三产业,拉动效果较为明显。
相较于明显的拉动作用,我国文化品制造业、文化服务业感应度则较低,分别为1.4892、1.3265,也就是说,如果各产业部门都增加1元的最终需求,可以带动文化品制造业增加1.4892元的产出,带动文化服务业增加1.3265元的产出。由此可见,发展文化品制造业,可以较为有效地带动经济增长。同时,由于文化服务业自身具有最终需求的属性,需引导大众对文化服务的消费。
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高影响力、低感应度”的特点保持不变。我国文化品制造业、文化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6.4931、4.2362,即每增加1元的最终需求,分别可以增加全社会总产出6.4931元、4.2362元,其产业拉动效果仍然高于其他部门。文化品制造业、文化服务业感应度分别为1.4611、1.3946,也就是说,如果各产业部门增加1元的最终需求,可以带动文化品制造业增加1.4611元的产出,带动文化服务业增加1.3946元的产出(见表10)。说明我国文化品制造业具有“终端产业”特征,文化服务业具有较为明显的“最终需求导向型”特征。
表10 2017年文化产业列昂惕夫逆矩阵、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我国2012年、2017年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2012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渐呈现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趋势。在“十三五”规划引导下,我国文化产业以平稳有序的状态稳步发展,2019年其增加值达45016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36%增加到2019年的4.54%,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产业经济总量正逐步增加,文化市场正繁荣发展。
2.我国文化产业具有“高影响力、低感应度”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影响较大,而感受到其他部门的供给依赖程度较小。文化品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终端型产业”特征;文化服务业最终使用比例较高,具有“最终需求导向”产业特征。
(二)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结合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代背景,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以及重构产业生态环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文化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精神层次的需求不断增强,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服务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并且文化服务业本身包含了知识创造、创意产业和传播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业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2.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低感应度”特点,即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并不一定能够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国家的政策扶持,要引导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拉动国内市场的消费,加强“内循环”。
3.加快文化品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促进二者的互动发展,利用文化品制造业带动文化服务业,同时也可以利用文化服务业提升文化品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增加产业附加值,发掘潜在的消费群体,拉动国内消费,减少对外依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