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建:历史传承与适应性变迁
——基于系列精神的图谱分析

2021-11-17上官酒瑞

理论与改革 2021年6期
关键词:图谱

上官酒瑞

一、问题提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在此前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中,他就提到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比较而言,世界各国政党中,极少有像共产党这样重视精神赓续、精神弘扬和精神谱系构建的。也正因为如此,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物质上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精神上都极为富有、从不贫乏。

共产党之所以重视精神力量,是因为党既是执政党,拥有执政权,也是领导党,拥有领导权。前者是党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掌控和运用,具有强制性,而后者与是否运用国家公共权力没有必然联系,不具有强制性。[2]从历史看,1925年党的四大就认识到领导权的重要性,并在民主革命中、在与国民党较量中,得到人民信任和支持,赢得领导权,成为领导党。这是人民的自觉认同和自愿服从、衷心拥护和坚定追随,与党的精神力量密切相关。诸如“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等历史现象,都可说明这一点,正可谓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根据地局部执政历练的基础上,共产党夺得了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也离不开党的精神赋能。这也正是党赓续精神血脉、弘扬精神品格、构建精神谱系的道理所在。

共产党精神谱系构建是有基本遵循的,即精神关系的合价值性与精神塑造行为的合规律性,需要不断传承。同时,这也要基于组织内在要素与外部环境条件变化而不断调适。在百年党史中,哪些因素持续支撑了党的精神塑造?哪些则体现了党的精神谱系构建中的适应性变迁?回答这些问题,可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常”与“变”,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精神谱系中的历史传承与适应性变迁。

二、党的精神谱系构建中的历史传承之“常”

历史起点,即精神始点。习近平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3]就精神谱系而言,官方公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合计45种。而各方面提炼的党的精神有上百种之多。为保证研究样本的信效度,本研究除涉及官方公布的45种党的精神,又在上百种精神中选取了其他部分精神共计60种(见表1)。其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政治权威性,即经由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作过明确论述界定;二是社会显示度,即宣传部门在媒体上作广泛推荐与介绍。比如,红船精神就有明确内涵,虽然没有入选第一批,但有大量宣介,社会认知度较高。尽管有的精神横跨不同历史时期,但它们涵盖了百年党史,能够在总体上展现党的精神谱系。

表1 百年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研究抽取每个时期精神内涵的高频关键词,将其导入Gephi软件进行共现分析与模块分析。除为人民服务个别表述外,大多都以四个字节表述,所以关键词设定为四个字节,并进行了一些处理。比如,习近平概括提出的抗战精神,图谱关键词选择其中的天下兴亡、不畏强暴、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等。由此生成精神谱系关键词图谱(见图1)与共现关系表(见表2):

表2 精神谱系关键词共现关系排序(前十位)

图1 精神谱系(1921—2021年)关键词图谱(1)在表与图中,节点(Nodes)是指要分析的关键词,每个关键词就是一个节点;在无向图中,与节点关联的条数成为节点的度(Degree),节点的大小与度的数值成正比。节点间的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越多,共现关系越多,度的数值就越大,表现在图中的节点的中介中心性值就越高,形状也就越大。以“度”作为排序参数,节点连线数量越多,说明目标节点与其他节点间的关联度越大,对其他节点拥有更强的影响力。

在时间坐标上,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是伟大建党精神。对此,习近平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4]如同生物学上的基因,建党精神不断被“遗传”“复制”,赓续始终,贯穿百年精神谱系。而共现关系度、出现频率高,即节点与核心关键词“精神”关联度高,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艰苦奋斗(61)、服务人民(40)、实事求是(43)、奉献精神(45)。它们与建党精神的四方面高度契合,作为精神内核已融入共产党人的血脉与灵魂,是精神谱系之“常”,也是始终支撑党的精神谱系构建之“常”。

将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中共现关系度较高的前四位关键词结合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建主要是通过理论感召力、价值引领力、责任驱动力、组织吸引力实现的,是在党的百年历史中不断塑造、拓展、传承并逐步完成的。这之间的历史与逻辑关系表现为:

(一)理论感召力: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与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与理论建设。党的先驱们建党时,超越“问题与主义”之争,在各种主义和思潮比对中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是历史合力形成的,也让国人从精神上从被动变为主动。而且,共产党人用“头可断、血可流,主义不能丢”“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等誓言,不断传承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体现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等系列精神中。

图2 关键词图谱(1921—1949年)

作为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恩格斯说:“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贯一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5]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没有模式可照搬。这要求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守正创新,坚持并探索真理,要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和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

在党的精神图谱中,实事求是是高频词,共出现6次,与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等共现关系度高达43,在历史传承中已积淀为党的精神内核。习近平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6]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提出了最高纲领,随后又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这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的首次创造性结合。此后,党围绕重大时代课题,坚持实事求是,不断追求真理,先后创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7]正因为党的理论能与时俱进、不断赋新,才具有解释力、感召力,在理论上、精神上赢得了群众信任支持,并被群众掌握,“变成物质力量”[8],“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9]。

习近平强调:“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10]他还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在这里,理论强党、马克思主义行的判断,源于建党精神,但扎根于实事求是的精神基因,这是百年来党通过理论感召力不断塑造精神、构建精神谱系的根本。

(二)价值引领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与服务人民

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社会主义理想,有着鲜明的价值目标,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党的初心使命。党的先驱们创建政党,是为了大家、国家,而不是自家、小家,这是一种家国情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传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与宗旨观念使然。精神图谱中,服务人民出现2次,但它的共现关系度高达40,并与一心为民、服务群众、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等,以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建党精神内涵一致。

民意是最大的政治。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人民需要才成立的”[12]。“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13]百年来,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于人民,涌现出张思德、焦裕禄、雷锋、王杰、孔繁森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楷模。并“以‘群众英雄’和‘人民英雄’重塑英雄文化”[14],进而在和平时代以“人民创造历史,英雄来自人民”塑造了“新时代英雄文化新的时代品格”[15]。在历史传承中,人民英雄、为民服务越来越成为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精神标识,是党塑造各种精神的价值基础。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6]正是守初心担使命和为民服务精神的不断复制、拓展、传播,党的价值引领力不断增强,持续赢得人民信任、支持和跟从、追随,党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在价值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最大限度凝聚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力量,依靠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在价值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集聚了精神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不同时期都创造了伟大成就,使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跨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

(三)责任驱动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与艰苦奋斗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行动指南,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要建设不同于旧中国、也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新国家。这是党的内生责任。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其中规定:“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政治革命。”[17]很显然,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18]。但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要推进社会革命,就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党的先驱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

精神图谱中,艰苦奋斗出现21次,共现关系度最高为61。作为建党精神基因的传承,艰苦奋斗已深度刻写至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转化为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推进社会革命的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责任驱动力。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习近平也指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20]可以说,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在责任驱动下,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和伟大目标,适应环境变化、社会变迁和新的历史特点,不断提出阶段性目标,并为此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21]在南泥湾、西藏、大庆油田、兵团、红旗渠、塞罕坝等地,在不同时期,共产党人谱写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壮丽史诗。既然是奋斗,就不可避免要有牺牲。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22]正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责任驱动力、精神力量和效能持续提升,并在推进社会革命中,领导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四)组织吸引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和奉献精神

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推进社会革命为责任,但是打铁必须自身硬,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党的先驱们在建党始就将自我革命基因嵌入至党的组织机体。党的一大规定了加入共产党的条件,包括“愿意忠于党”,并要求“加入我们队伍之前,必须与企图反对本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23]。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单列了“纪律”,提出严明纲纪。特别是,入党誓词几经修改,但忠诚于党、永不叛党保留了下来,这最能说明建党精神的传承,其背后是党的自身建设和形象管理,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政党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的要求。

唯有对党忠诚,才能践行党的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人民情怀,才能不负人民。习近平提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24]这很有历史感。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将小我融入大我,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格力量,树立了一座又一座精神丰碑,塑造了良好组织形象。党的组织吸引力因此得到滋养,不断增强。

在精神图谱中,奉献精神共出现7次,共现关系度45,与二级中心关键词的无私奉献、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等高度关联、内涵一致。它们正是忠诚于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领域的传承。无论是历史上的抗战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还是新时代抗震救灾精神、援外医疗队精神、载人深潜精神,忠诚于党、不负人民和无私奉献,都是精神内核,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支持、追随、加入共产党,并不断转化为党的精神力量。

三、党的精神谱系构建的适应性之“变”

在精神谱系中,建党精神作为源头、基因,可传承,也可因环境而变化。因此,在分析精神谱系构建之“常”的同时,也要分析其“变”的方面。建党精神在不断传承中,因应不同时期和环境等变化,又呈现出不同的精神标识和特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等四个时期精神图谱中出现频度和共现关系度高,又体现时代特色的精神元素,包含了革命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们共同助力党的精神谱系构建的历史性和适应性变迁。当然,精神谱系之“常”和“变”是相对的,不能割裂、对立。“常”蕴含在“变”之中,规定其限度与品质;“变”则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体现“常”,不断赋予其新内涵、新特征。两者统一于不同时期党的精神谱系构建的历史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百折不挠、患难与共、紧密团结等是精神标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大事变,但当时是处于秘密状态,没有产生社会影响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虽然也拥有根据地局部执政资源,但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通过28年就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这与党的精神力量不无关系。从图2的节点可清晰看出,除了图谱中的“常”,其他字节较大、共现关系度高的还有百折不挠、患难与共、紧密团结、不怕牺牲、生死相依等,这是该时期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的要素,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塑造精神的重要标识。

民主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的敌人包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于是,党与人民必须患难与共,建立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先后进行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正是这些精神的感召和激励,越来越多的群众追随共产党,参加党领导的军队,甚至很多知识分子、国民党高官的子女,也纷纷选择投身革命,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等是精神基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党领导的里程碑式成就。以此为起点,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图3中,共现关系度较高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热爱祖国、勤俭节约等,集中反映了该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主基调,也是党塑造精神的时代特色。

图3 关键词图谱(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治理新国家新社会,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环境。在外部,美苏冷战,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和孤立;在内部,百废待举、一穷二白,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于是,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战略。在如此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发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勤奋敬业、勤俭节约的精神也就不难理解。比如,该时期的老西藏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都内含了这些精神要素。当然,抗美援朝彰显了国际主义,体现了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精神。这些精神被纳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就形成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为国分忧、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甘于清贫成了国人最淳朴的心愿;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下,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情极为高涨,“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两弹一星”研制、大庆油田成功开采等成就,正是集中体现了党的精神力量和效能。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创新求实、开放包容等是精神特质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新时期的最鲜明特征。在改革实践、开放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塑造、传播各类精神,发挥精神效能更为复杂困难,与此前有继承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这必须完成祛魅、转型、整合三重任务。祛魅,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解放思想,“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25],摆脱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困局,推动全党、全社会的精神自觉与精神解放;转型,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塑造新精神或赋予既有精神以新内涵,进行调适;整合,就是指中国共产党进行精神塑造活动必须协调好“一”与“多”的关系,在包容“多”的基础上不断塑造具有整合性功能的新精神。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精神塑造实践探索中,较好完成了这些任务。

图4中,共现关系度极高的是有着时代烙印的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等精神元素。在大包干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高频出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创业精神、勇于登攀、敢于超越、勇攀高峰、励精图治、积极探索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而在深圳特区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中,出现的兼容并蓄等,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积极走向世界、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现代化。诚然,改革开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道路上遭遇了诸多问题困难、风险挑战,需要党带领团结人民攻坚克难。分析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相关特质可以看到,精神谱系中也出现了团结协作、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等关键词。

图4 关键词图谱(1978—2012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与实践主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培育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并与革命精神融为一体,进一步丰富了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该时期最有战略意义的精神塑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6]诸如励精图治、团结协作、敢于超越、科学求实等富有特质的精神元素,都是核心价值观在具体领域的体现。可以说,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塑造新精神的新战略,是为了弥合分化、聚合共识,也是因应日益多元、不断开放的新环境而再造精神力量的要求。“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行。”[27]精神力量的实践效能显而易见。这表现为,党领导人民克服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党、国家和社会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勇攀高峰、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等是精神亮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图5中,严谨治学、胸怀祖国、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创新精神等,是共现关系度高的关键词。我们知道,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与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实际,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都聚焦于解决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助力强起来的发展目标。这要求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全过程各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要将创新放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去谋划,倡导全社会进行各方面的创新,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基础。于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严谨治学等也就成为新时代的精神亮色。

图5 关键词图谱(2012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此,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脱贫攻坚伟大斗争,形成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但我们又遭遇了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动员全社会开展了一场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这些又赋予新时代精神谱系以万众一心、追求真理 、团结协作等独特内涵。

而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三牛”精神、北斗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深潜精神、探月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都是党塑造新精神的新成就,丰富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效能的精神塑造、精神传播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强大力量。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党与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28]这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与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互为因果关系。

结 语

通过分析百年中国共产党精神图谱发现,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塑造精神、构建精神谱系的历史,也是依托这些精神,不断创造、孕育和传承、拓展精神力量、效能的历史。精神虽然是“软”结构,但具有“硬”功能,可赢得认同、凝聚力量、整合社会,并能够建构心理秩序、实现社会动员,形成人民与党之间稳固的信任和支持关系。这不是制度意义上的显性契约信任,而是一种隐性心理信任;也不是政治意义上的特定支持,而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支持。

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兴,国无精神不强。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29]中国共产党精神塑造、精神谱系构建的历史成效显而易见。从党自身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发展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从党与国家、社会关系看,在党的领导下,从国家蒙辱到独立、富强,从人民蒙难到解放、富裕,从文明蒙尘到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两方面印证了“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从“简”到“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开精神塑造、精神赓续和精神谱系构建是难以想象的。相反,正是精神谱系构建中的历史传承与适应性变迁,为中国共产党持续赋能、赋权、赋力,添动力、增活力、聚合力,党也因此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永立潮头。这是历史明证,也是结论。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建,集中折射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与文化基因。对中国共产党来说,精神力量不是万能的,但丧失精神则是万万不能的。习近平指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30]在新时代新阶段,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必须更好构建精神谱系、锤炼精神品格、传承精神力量。这不是为了实现纯而又纯的精神大一统,更不是对社会施行精神宰制、思想管制,而是要遵循精神谱系构建的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既要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之源,也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进行调适、赋新。同时,还要与党全面领导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等耦合起来,与党的执政权力、执政资源等结合起来,彼此互动、相互借力,形成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和执政的合力。

猜你喜欢

图谱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植物界大熊猫”完整基因组图谱首次发布
基于伪谱法的水下航行体快速操舵变深图谱研究
精武门的武术图谱与徐悲鸿
绘一张成长图谱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短道速滑研究可视化分析
图表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武当秘传太极拳图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