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暗夜精灵:夜行性动物

2021-11-16金文驰

百科知识 2021年21期
关键词:鬣狗蝙蝠眼镜

金文驰

土狼:不吃肉的食肉动物

如水的月光下,一只脑袋从地洞中探出,三角形的耳朵很大,直直地竖立着,嘴脸近黑色。紧接着,它那背脊上深色的鬃毛也露出地面,它一转身,便拖着一条毛乎乎的尾巴窜到角落中,其躯干两侧和腿部也有深色的长条纹。它的形象容易让人联想到条纹鬣狗,只不过体形比条纹鬣狗小多了。原来,这是和条纹鬣狗同属鬣狗科的土狼。人们很难见到土狼的真容,盖因它们白天蛰伏在地道中,一般在夜间才出来活动。

现生的鬣狗科分为土狼亚科和鬣狗亚科,仅有4种,它们分布在南亚、西亚和非洲。虽然从形态上看,鬣狗科动物和犬科动物相似,但从演化关系来看,鬣狗科与猫科和灵猫科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在现生鬣狗科中,土狼是土狼亚科的唯一成员,也是该科较早演化出的类群,分布在非洲东部和南部。在现生的鬣狗科动物中,土狼的体形最小,体长75~110厘米,体重7~10千克。

土狼虽为食肉动物,却只以白蚁为主食,一只土狼一晚上便能吃掉多达25万只白蚁。它们靠听觉和嗅觉搜寻白蚁,一旦找到蚁巢,并不掘开巢穴朵颐一番,而是用长而黏的舌头吸食巢穴表面和地面上的白蚁。随着年龄的增长,土狼的牙齿会逐渐脱落,不过白蚁较柔软,没牙也可照吃不误。

土狼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一同生活,雌雄两性均有标记领地的行为。它们将肛门腺分泌的黑色物质涂抹到石块或草茎上,留下长约5毫米的痕迹。标记领地对土狼来说可是一件正事,它们对此也很是上心。夜晚时分,在自己领地内的白蚁巢附近,土狼可能每20分钟就要标记一下。而在巡逻领地边界时,它们甚至每50米就要标记一次。人们常说“狡兔三窟”,土狼的巢穴可多达10个,并有数个“厕所”。在如厕时,它们会在地上挖出一个小坑,完事后再用沙土掩埋。土狼的奔跑本领不突出,也不善打斗。遇到威胁时,它们会立起鬃毛,让自己显得雄壮些。如果还是不能吓退敌人,它们的肛门腺还能喷射出带有臭味的液体,堪称非洲的“臭鼬”。

土豚:管齿目唯一的现生种

土豚可谓是现生动物中的奇葩。它们从头到尾长度可超过2米,肩高约60厘米,体重60~80千克,长耳长尾,爪子强壮而锋利,适于掘土。土豚毛发不长,颜色灰黄,仅四肢外侧毛较长,呈深褐色。它们鼻腔中毛发密集,可以有效拦截掘土时吸入的颗粒物,算是自带“口罩”。土豚口鼻部似猪,只是更长一些,难怪被起了个带“豚”的名字。

土豚没有门齿和犬齿,臼齿没有齿根,有管状的髓腔,牙齿表面没有珐琅质,能终生生长。这些牙齿特征在现生哺乳动物中独树一帜,动物学家专门为土豚设立了一个目(哺乳纲共有29目)—管齿目,土豚的独特由此可见一斑。管齿目隶属于非洲兽总目,这一总目中包括象、海牛、非洲猬、象鼩和蹄兔等动物,其中小的仅有小白鼠大小,大的为现生体形最大的陆生动物;既有陆生动物,也有海牛这样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们拥有的一个共同点是:鼻子的尖端可以活动。从系统发育树上看,土豚、非洲猬和象鼩这三类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500万年的白垩纪。

土豚广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偏爱稀树草原等较开阔的生境,属无危种,不过其种群数量有下降之势。它们主要用舌头舔食蚂蚁和白蚁等昆虫,唯一吃的果实是葫芦科黄瓜属的“土豚黄瓜”。这种植物的果实并不高挂枝头,而是长在土里。土豚的唾液腺甚是发达,这让它们长长的舌头能保持黏性。土豚的消化系统和食性高度匹配,胃中幽门部肌肉发达,如同鸡的肌胃,可以有效挤压和研磨食物。这样一来,就省去了咀嚼这一道工序。此外,土豚的盲肠也较大。无论雌雄,土豚的肛门腺都会分泌出味道很浓的分泌物。

通常情况下,土豚的行动较为缓慢。但它们遇到危急情况时,就会迸发出很强的爆发力:掘进0.9米长的地道只需5分钟左右!第二趾和第三趾以蹼状组织相连,水性颇佳,曾有人看见它们在湍急水流中成功泅渡。

作为独居动物,土豚仅在繁殖期内才会和其他个体打交道。土豚一胎仅产一崽,妊娠期约7个月,土豚宝宝通常在5~7月诞生。刚出生的土豚体重1.7~1.9千克,出生2周后,小土豚便能随妈妈走出地道,出生9周后便可開始吃白蚁,出生3、4个月后便断奶。等小土豚长到半岁时,它就能自己挖掘地道了,但小土豚一般会陪伴在母亲身旁,直到母亲下一个繁殖期到来才会离开。约2岁时,土豚可达性成熟。

大狐蝠:种子传播者

在我们的印象中,蝙蝠体形通常不大,翼展大致和一张A4打印纸的长边相当,不过一些体形大的蝙蝠还是很让人称奇的。全球现生体形最大的蝙蝠之一是大狐蝠,它的翼展有1.2~1.5米,体重0.6~1.6千克,体长15.5~22厘米,飞舞起来宛如一把巨扇。它们眼睛较大,有利于增加进光量,这是适应夜间活动的特征。大狐蝠背部为黑色,腹部以暗棕色为主,头部褐色,并有黄棕色的短鬃毛。

大狐蝠隶属狐蝠科狐蝠属,这一属约含60种,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岛屿、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它们多以果实和花蜜为食,偶尔才捕捉昆虫打打牙祭。大狐蝠主产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印度、不丹、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在我国西藏南部也有分布,為无危种。它们寿命较长,曾有一只圈养个体活了31年5个月。

在白天,大狐蝠喜欢群聚在城区或庙宇中的大树上,它们尤其喜爱树叶较少的树枝。等到黄昏时分,它们便集体出动,寻找成熟的果实和花蜜,它们对植物种类并不挑剔,可谓来者不拒。一些植物种子通过大狐蝠消化道后仍然具有萌发能力,因此大狐蝠也成了重要的种子传播者。有研究发现,大狐蝠在印度可为近200属约300种植物传播种子,其中约70%都是桑科榕属的种子,这一属是印度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类群。除果实和花蜜外,它们也吃花朵、树皮和树枝等。大狐蝠的食谱随季节而变化,在秋季和春季,它们大量啃食芒果,给果农造成经济损失,因此被看作是一种“害兽”,并不太受当地人欢迎。

包括大狐蝠在内的多种蝙蝠可谓是飞行的病毒库,它们携带了超过60种可使人患病的病毒,其中便包括狂犬病、埃博拉、SARS、MERS、马尔堡等病毒,最近肆虐世界各地的新型冠状病毒据推测也可能以蝙蝠为寄主。蝙蝠虽然携带病毒,但它们似乎有独特的“金钟罩”,使其免受疾病的困扰。有假说认为,以飞行为主要运动方式的蝙蝠具有较高的代谢速率,一般体温(37.8~40.6℃)相当于不少哺乳动物发烧时的温度,正是这一“高烧”状态的体温让蝙蝠免于被病毒侵扰。当人类捕捉、屠宰和食用蝙蝠等野生动物时,它们携带的病毒便有机会转移到人体,让人们患病。

眼镜猴:长相奇特的夜行性灵长类

绝大多数现生灵长目动物都是昼行性动物,眼镜猴(眼镜猴科动物的统称)却是少数例外之一。从分类学角度来看,现生灵长目可分为2个亚目:原猴亚目包括现生的狐猴和懒猴;简鼻亚目则包括跗猴型下目和类人猿下目。眼镜猴科是跗猴型下目中唯一的科。

亚洲和欧洲等地都出土了眼镜猴化石,动物学家们对非洲出土的化石是否属于眼镜猴尚存争议。如今,已有4个眼镜猴化石种被描述发表。现生的眼镜猴约有13种,仅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在2010年之前,所有现生眼镜猴都被归于眼镜猴属中。一项发表于2010年的研究根据齿式、眼睛大小、四肢长度、染色体数量、社会习性和地理分布等多方面证据,设立了两个新属:仅含菲律宾眼镜猴的菲律宾眼镜猴属和仅含西部眼镜猴的西部眼镜猴属。

眼镜猴体形较小,头部和躯干长度为10~15厘米,后肢和细长的尾巴约为这一长度的2倍。它们的体色以黄褐色为主。眼睛大而圆,眼球直径可达1.6厘米,每一眼球的体积和脑容量相当,有些物种的眼球体积甚至比脑容量还大。满月般的两只大眼睛宛如一副眼镜,故而得名。它们趾的前端钝而圆扁,宛如吸盘,前肢短小强壮,后肢修长有力,适合在树枝上攀援跳跃。眼镜猴脖子短小,头部可作180度的回转,这让它们在不转动身体的情况下便能360度扫视周围环境。它们长相古灵精怪,和我们心目中的典型灵长类动物形象迥异。

眼镜猴除外形特殊外,不少内部解剖结构也有独特之处。不少动物的视网膜后都有一层反光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晚上能看到猫等动物的眼睛“发光”的原因,作为夜行性动物的眼镜猴却没有这层反光膜。眼镜猴的脑部与其他灵长类也有所不同。位于丘脑后部的外侧膝状体是接收视觉神经信号的部位,眼镜猴的外侧膝状体接收的是同侧眼睛的视觉信号,而其他灵长类的外侧膝状体接收的是来自对侧眼睛的视觉信号。

眼镜猴是现生唯一一类不吃素的灵长类,它们主要以甲虫、蜘蛛、竹节虫和蚂蚱等节肢动物为食,也能捕食蛇、蜥蜴、鸟类甚至蝙蝠。它们白天在树上睡觉,晚上则采用“守株待兔”的方式静静守候,等猎物靠近后,再一跃而起将其扑住。所有类人猿都有单一间隔的子宫,而眼镜猴有双角形子宫。眼镜猴妊娠期在半年左右,一胎生一崽,幼猴出生时便被毛,眼睛睁开,出生一天内便能攀爬,可谓大气“早”成。不同种眼镜猴的社会性也不同,如菲律宾眼镜猴和西部眼镜猴等为独居动物,一些种类则以家庭为单位聚成小群活动。眼镜猴普遍对强光和噪声等外界刺激较敏感,很难圈养。

熊狸:不是熊也不是猫的“熊猫”

熊狸为跖行动物,行走时黑色的脚掌着地,像熊;眼睛遇强光会变成一道竖缝,又像猫,难怪它的英文名字叫bearcat,直译为“熊猫”。不过熊狸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灵猫科熊狸属唯一的现生种。

绝大多数灵猫科动物都有斑纹,而熊狸是这一科现生动物中几乎全为素色的动物。它们体长120~190厘米,重9~14千克,是体形最大的灵猫科动物之一,雌性个体通常比雄性大。熊狸的尾巴约占体长的一半,这一毛发蓬松粗糙的尾巴不仅有平衡功能,还能抓握树干,堪称“第五肢”。这一特征在美洲灵长类中较常见,而在灵猫科所属的食肉目动物中极为稀罕。

熊狸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雨林中,在我国云南南部等地也有少量分布。1822年,新加坡的创建者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将熊狸作为新种发表。熊狸可分为9个亚种,产于云南的是勐腊亚种。熊狸在我国不仅野外数量少,而且在动物园中也难得一见,因此并不为公众所熟知。熊狸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为易危种,在我国,它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为I级。

作为杂食动物,熊狸的食物颇为多样:果实、昆虫、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等都是它们的美餐。不过它们主要以果实为食,尤其喜爱桑科榕属的果实。和大狐蝠一样,熊狸也是重要的种子传播者。如果你有机会凑近熊狸闻一闻,会闻到一股类似爆米花的香甜味,这种味道其实来自熊狸尿液中的2-乙酰-1-吡咯啉。这种化合物闻起来像爆米花或是刚出炉的面包的味道。在食物烹饪过程中,氨基酸和还原糖通过美拉德反应可以生成2-乙酰-1-吡咯啉和其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它们是重要的食品风味物质。熊狸尿液中的2-乙酰-1-吡咯啉黏附在毛皮上,走一路拖一路,可以标记自己的领地,同时在繁殖期也可以起到吸引配偶的作用。

猜你喜欢

鬣狗蝙蝠眼镜
复苏的母性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被嫌弃的棕鬣狗妈妈
眼镜为什么打了折还那么贵
可怕的鬣狗
都是眼镜惹的祸
蝙蝠女
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