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霓裳翩翩马王堆

2021-11-16史少卿

百科知识 2021年21期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蚕宝宝

史少卿

你可曾见过,2000年前的女尸出土后皮肤依然具有弹性?你又是否能想象,织造于2000年前的一件单衣能轻松塞进一个小小的火柴盒中?这些声震天下的发现皆出自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不姓“马”

马王堆因1972年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声震天下,殊不知,马王堆的名字与汉墓毫无关联,这两座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市东郊的土丘,因外形很像马鞍而被当地人称为“马鞍堆”,后来讹传为“马王堆”。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此处是唐末五代时期被封为楚王并节制长沙的马殷、马希范父子墓地。

1951年,考古学家夏鼐率部来到湖南长沙马王堆及其附近区域进行实地勘察。夏鼐在马王堆的两个大土丘上转了好久,始终没有做出发掘还是放弃的决定,最后对随同前来的湖南博物馆馆员程鹤轩说:“这不是五代马殷父子的墓,而是一座汉墓,可能属于西汉早期,马王堆名不副实,通知湖南省政府造册保护吧。”就这样,马王堆的发掘被无限期搁置下来。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因修建地下医院遇到塌方,并出现可燃气体,石破天惊,马王堆汉墓露出真容。在随后于1972—1974年进行的发掘中,共发掘了三座古墓,经考古学家证实,这里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其中包含大量漆器、丝织品、帛画、印章以及竹简等,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保存如此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打开了人们了解2200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马王堆汉墓也成为“汉初历史文明的标杆”。

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马王堆被发掘的三座汉墓中,以一号墓,即利仓夫人辛追墓最为轰动。辛追夫人千年不朽,形体完整,全身皮肤润泽,吹弹可破,是世界防腐史上的奇迹。墓中出土的服饰文物及简牍所记载的有关服饰资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数量最多、品种最全、制作精美、保存最为完整的,堪称中国考古发掘中的空前发现。事实上,尽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丝国”的历史已逾5000年,但由于蚕丝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动物纤维,极易腐朽,不易保存,因而古代丝绸织造究竟发展到了何种水平,现代人难窥一隅。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首次大规模、全方位地揭开了这一谜团,犹如一座2200多年前的丝绸宝库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辛追夫人墓中出土的丝织品,囊括了当时服装衣饰8大类型的面料:绢、纱、罗、刺绣、绮、锦、绦以及组,品种繁多,工艺精细,色彩丰富,制造考究,其华丽与精美程度令人赞叹不已。尤其是包裹在女尸身上的20层丝、麻衣衾,用9道组带捆扎,又覆盖两件丝绵袍,涵盖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穿、盖。除此之外,考古人员又在西边箱发现了大量的丝织品及生活用品,经点验、鉴别,出土的服饰主要包括绵袍、单衣、夹襦、手套、单裙、绵祾、夹袜、鞋履、假发、发笄、绢帽、步摇、珠佩、带钩、锦囊等,可谓品种齐全,美不胜收。

这些丝织品颜色丰富,有茶褐、绛红、灰、朱、黄棕、棕、浅黄、青、绿、白等数十种色彩,如此斑斓的色彩是汉代染色技巧高超的有力印证,而以红、棕为主要色调的服装又很好地印证了楚地崇拜凤鸟和火神的信仰习俗。花纹的制作技术又分织、绣、绘等不同工艺,且这些纹样又有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变形云纹以及菱形几何纹等,可谓工艺复杂,纹样多彩。汉代学童的启蒙读物《急就篇》中有“豹首落莫兔双鹤,春草鸡翘凫翁濯”的诗句,就是通过花纹与识字结合,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文化传承、渗透到儿童教育中。

在马王堆汉墓的丝织物宝库中,一号墓西边箱出土的素纱襌(单)衣堪称稀世珍品。素纱襌衣共出土两件,其中一件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有48克;另一件重49克,相当于一枚鸡蛋的重量(50克左右),折叠起来,可以轻松放入火柴盒中,其轻薄程度完全能够和采用现代纺织技术生产的高级尼龙纱相媲美,也印证了史书中对纱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记载。《诗经·郑风·丰》说:“衣锦衣,裳锦裳。”这里所说的“衣”,据考证就是没有里子的衣。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在色彩艳丽的锦袍外面所罩的一层轻薄透明的襌衣,使锦服纹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既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彰显了自己的尊贵身份。

耗时13年才复制成功

素纱襌衣被誉为“世界上最轻薄的衣服”,这么多年来“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博物馆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素纱襌衣。让大家万万没想到的是,专家们整整耗费了13年时间才等来了材料。原来,问题出在了蚕宝宝身上,现在的蚕宝宝经过养蚕人的淘选,已经进化成四眠期的大个子,吐出来的丝明显粗、重,所织成的衣物自然也就重多了。为找到符合要求的细丝,匠人们历时两年,才偶然发现受真菌感染的蚕宝宝在治疗中退化成了三眠期;于是,特意找到这些瘦弱的“蚕宝宝”,吐出“气若游丝”的蚕丝,用病蚕丝和柞蚕丝为原料。他们又专门定制了一台48厘米幅宽的机台,按照当时的门幅重新装造,纹样参考考古报告中的记载,经电脑测绘,一比一还原。织工师傅花了三个月时间提前训练手感,方才上机织造。染色时,经多次试验,最后选用化学染料和红茶浸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面料染色做旧处理。如此大费周折,前后耗时13年之久,这件薄如蝉翼的复制品方才大功告成。复制品在透明度上和原件一样,叠起10层仍可清晰看到下面报纸上的字迹。尽管如此精心,最后织成的复制品仍比原件重了0.5克,达49.5克。

霓裳羽衣,锦绣华裳,在诗人眼中,它们是“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在画家眼中,它们是《簪花仕女图》,甚至这些纺织品的名字本身已经成为美好的代名词,如锦上添花、繁花似锦。它们能够走出历史,让我们有幸亲眼目睹其美丽与风采,背后是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与坚韧追求。

猜你喜欢

马王堆汉墓蚕宝宝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马王堆下有古墓
蚕宝宝养成记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蚕宝宝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蚕宝宝”
蚕宝宝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