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探究
2021-11-16王乐乐
王乐乐
[摘 要] 自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以来,加之CBE理论的逐步深入,各高校积极践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三结合”职能能力培养模式。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并以行业优势作为重要依托,将专业与行业及岗位深度融合,同时在就业的导向作用下,以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作为主题,构建了特色化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更为注重“知识与技能结合”“讲授与实训结合”“学校与学校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进而以递进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
[关 键 词] 师范类专业认证;小学教育专业;“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5-0098-02
对于师范类专业而言,专业认证不仅是其发展的重要抓手,还是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突破口。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日益呈现出儿童性、养成性及综合性的特点[1]。在专业认证这一背景下,为培养出专业化、高素质、创新型的小学教师,“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小学教育专业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最早出现在工程及医药专业领域,其指的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对高等教育机构展开的职业性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始于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正式启动是在2018年。此项工作的展开是以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进而推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而为幼儿园、中小学及职业院校等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此项工作的有效展开和推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面向小学专门培养师资的专业。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历经20余年的发展历程,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已初具规模,且正逐步向专业发展内涵建设延伸。自我国于2018年颁布《教师振兴行动计划》以来,从本科向硕士层次发展已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在社会及专业发展的内外需求下,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性、养成性以及综合性特点日益突出。而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儿童游戏类等儿童性的课程,还要走进小学,了解小学生和小学教师[4]。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整合小学各学科的能力,兼教多门课程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专业认同感。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适应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成为焦点。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推动管理理念及教学模式转变
“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指的是在职业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社会需求及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结合自身实际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为促使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要求而预设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以及推动结构实现的稳定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其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并提高职业能力、综合素养为主要目的,同时依托行业优势,将专业链与行业、岗位链相结合,从而构建“知识与技能结合”“讲授与实训结合”“学校与学校结合”的特色“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下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育人思想,是以职业教育“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新模式,对于学校在管理中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管理模式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同时,在该模式下,其更为注重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并将其提升至与理论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同等地位,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和管理理念。
(二)有利于培养内容方式及主体有效结合
在“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下,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内容的角度来说,可保证学生知识够用且职业能力较强。也就是说,这一模式的构建可促使小学教育专业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而这也体现了职业能力的学习、培训过程及工作岗位的结合。在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后,通过定岗实习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职业能力。从培养方式的角度来说,该模式是在职业的导向下,通过整合学校内、外部资源,并加以利用,以将课堂教学与实训操作相结合。这对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以单位用人需求为依据,对课程体系及相关内容予以优化,不仅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可满足社会需求。与此同时,该模式的落实还可实现专业、岗位有效对接,专业课程与专业标准对接。从培养主体的角度来说,小学教育专业是面向小学专门培养师资的专业。因此,师资力量培养的学校与其面向的就业单位小学相结合,与其展开合作,了解行业及就业单位及具体岗位的用人标准、最新技术等发展动态和趋势,不仅可从整体上推进专业教学标准和内容的改革,还可推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有效实施的对策
(一)培养主体“三结合”实现的策略
小学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整体构建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前景,且制约着专业建设。而培养模式构建的主体则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体在理念上的差異会直接导致培养模式的差异。“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主要在于通过全程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知识与技能、讲授与实训、学校与学校相结合,并通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专业与岗位等相对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推动这一模式的有效实施,最为基本且关键的应是在职业能力培养途径上实现“三结合”。第一,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人才接受单位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目的在于对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及培养结果等进行管理与监控。该组织机构的成员可由小学教育专业领域的专家,高校专业教师、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等组成。第二,各高校学校教育专业课通过建立协作学校的方式,实现“双赢”。对于协作小学,高校可在师资培训、信息服务及资源共享等方面予以提供优先服务。而协作小学则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场所。通过这种资源优势互补作用,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小学的办学效益。第三,建立联盟专业教师资源库以及学校兼职教师人才库。协作小学作为师资沟通与合作的重要基地,协作学校的校长及骨干教师可到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进行讲学,从而丰富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而高校教师可在协作小学担任科研副校长等以实现协同育人。同时,还可通过考察、观摩等活动的展开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纵深发展。
(二)培养内容“三结合”实现的策略
在培养并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在组织学生到协作学校展开实习时,可让学生带着课题和任务进行实习。对此,可通过“双导师制”(即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学教师各1名)的实施,在明确导师分工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指导[5]。在双导师共同制定课题和任务的基础上,由高校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由小学教学教师展开职业能力、道德及素养等方面的培训,从而促使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与此同时,还应畅通“双导师”沟通渠道,并通过奖惩机制等相关制度的完善,促使“双导师”能够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以强化课程的实践性,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将理论和技能有效结合。
(三)培养方式“三结合”实现的策略
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单一的讲授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难以有较好的效果[6]。而“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落实,其可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训提高职业能力。因此,可通过促使学生在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以增强其职业能力。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可通过培养途径、内容、方式以及主体的有效结合,推动“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践行,从而促使學生逐渐从“自然人”向“职业人”方向发展。“知识与技能结合”“讲授与实训结合”“学校与学校结合”的“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不仅可促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满足市场需求,还可促使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超,王佳.普通高考生与“三位一体”生专业成长的差异性:以浙江师范大学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0(5):48-54.
[2]李宁,杨颖秀.基于历史制度理论的我国高校师范专业认证制度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349(4):101-105.
[3]郭雨欣.“三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106-109.
[4]张香竹.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探索:以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文科)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3):27-31.
[5]蒋雨洁,刘蕾,邢敏村,等.小学教育师范生教育实践中“双导师制”实施的困境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5(1):215-216.
[6]曾跃霞,彭娟.提升师范生培育质量的实践探索:以汉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荆楚卓越人才”项目为例[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40(1):122-125.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