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肉牛产业发展概况
2021-11-16何金标赵家豪杨雨鑫张子敬王二耀雷初朝黄永震
杜 蕾, 何金标, 赵家豪, 姚 治, 杨雨鑫, 张子敬, 王二耀, 雷初朝, 陈 宏, 黄永震*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河北省武强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武强 053300;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郑州 450002)
自古以来,哈萨克斯坦就是中亚地区的畜牧业大国,畜牧业牲畜包括牛(肉牛、奶牛)、羊(山羊、绵羊)、鸡(肉鸡、蛋鸡)、猪、马、驼等,其中,养牛业是该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对其畜牧业发展颇为关注,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哈萨克斯坦以牛肉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向规模化、集约化肉牛养殖生产转变进程加快,这为养牛业,甚至整个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截至到2020年,1—10月份,哈萨克斯坦牛肉出口额达到2 640万美元。牛肉制品成品产量稳步增长,也使哈萨克政府加大了对养牛业及配套加工企业的关注力度。哈萨克全国肉类加工企业加快行业改造升级,扩大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全力为畜牧成品出口保驾护航。根据哈萨克斯坦《2017—2021年农工综合发展规划》,政府为肉类加工企业提供包括政府补贴、贴息贷款、优惠贷款等帮扶政策。同时为鼓励牧场出售肉牛,哈萨克农业部对牧场实行销售补贴,增强牧场养殖积极性。本文将根据相关公开信息和数据对哈萨克斯坦肉牛产业进行概述。
1 哈萨克斯坦畜牧业概况
1.1 环境概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全国面积272.49万km2。在全世界领土面积中排名第九。东南方向与我国新疆接壤,北边和俄罗斯是邻居,南部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坦三国相连。穿越里海可以到达对岸的阿塞拜疆和伊朗等国。哈萨克斯坦境内多为平原和低地。地广人稀,全国人口总数1 867.18万人(2020年),人口密度7人/km2。国内生产总值1 801.62亿美元(考虑到2020年因疫情影响较大,本文数据采用了2019年),2019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人均GDP为9 731.15美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但农业产值仍增长5.6%。
哈萨克斯坦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牧场辽阔。全国农业用地总面积2.226亿hm2,割草场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2.3%,草场占83.4%。天然牧场面积广大,具有发展养牛业的良好自然条件,可以放养近亿只牛,羊,马等食草动物,为当地的畜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广袤的草原区和干旱草原区。草原区下方是腐殖质丰富的黑钙土,气候也很湿润,这些大自然的良好条件为养殖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优良的生态条件导致了草原区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养猪业和养禽业都很发达。以养牛业为例,草原区数量占据哈萨克斯坦养牛总数的1/3以上,牛肉产量占到了1/5,奶产量约占全国1/3。干旱草原区土壤深棕色,很适宜发展谷物生产。该区肉牛和奶牛饲养业、养羊业发达。牛头数占全国总量的26%,奶产量占25%,肉产量占21%。
1.2 畜牧发展状况
进入到新时代,畜牧业仍然是哈萨克斯坦农业的支柱产业。以产业规模和未来发展潜力而言,该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畜牧区之一。哈萨克斯坦畜牧业发展情形大致以1991年独立和2000年为分界线,这些年份前后出现明显的转折。1991年前,哈萨克斯坦的牛肉、奶、毛、皮等,在邻国和亚洲中部诸国中处于领先地位。1991年后,哈萨克斯坦独立,其畜牧业出现严重问题,整体产业倒退萎缩,畜禽存栏量大大减少,种类和生产数量逐年降低,技术落后等问题日益明显。1992—1999年,存栏量锐减,下降明显,衰退严重,达到畜牧业发展谷地。2000年后,随着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政策调整和国内外需求的增加,畜牧业情况大大好转,但仍未能达到独立前高峰水平。
2 哈萨克斯坦肉牛产业概况
2.1 饲养品种
养牛业是哈萨克斯坦主要组成部分。在哈萨克斯坦养牛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数量较多,整个养牛业很发达。哈萨克斯坦牛业养殖分类主要有乳用型,肉用型,乳肉兼用型三大类。肉用牛品种主要有哈萨克白头牛、夏洛莱牛、安格斯牛、奥利叶库勒牛等。哈萨克白头牛是哈萨克斯坦的最重要的肉用牛品种,占肉牛总数的80%。
哈萨克白头牛是哈萨克斯坦自主培育成的第1个肉牛品种,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其抗病力强,产肉率高,肉品质好等特点。主要在哈萨克斯坦的阿克莫拉州,哈萨克斯坦州,库斯塔乃州,帕布拉达尔州等牛场饲养。哈萨克白头牛以放牧为主,采食性能较强,能适应长距离放牧饲养。在天然牧场里粗放管理条件下也能迅速增膘。该品种耐寒耐热,体质强悍。白头牛繁殖高峰集中在冬天,枯草季靠消耗体内积蓄的养分过冬。哈萨克白头牛产肉性能颇为出色,肉质嫩滑,脂肪沉积效果佳,屠宰率平均为63%~64%。
哈萨克白头牛成年公牛体重800~900 kg,母牛体重450~500 kg,7—8月龄公犊牛重200~220 kg,母犊牛重180~200 kg,出生体重30~35 kg。综上所述,哈萨克白头牛作为哈国代表性肉牛品种,优点较多。可利用白头牛特性,引进杂交改良本地牛品种,利用杂交优势提高本地牛的生产性能,培育出适合当地条件,特别是新疆地区,适宜放牧、养殖成本低的新品种(系)肉牛,加快当地养牛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新疆阿勒泰地区、乌鲁木齐市等地引进了少量白头牛饲养繁殖,生产性能正常,经济效益显著。
2.2 存栏量
从图1可以看到,1992—1999年哈萨克斯坦肉牛(以主要的黄牛数据为准)存栏量急剧下降,从1992年的959.24万头下降到1999年的395.79万头,存栏牛头数下降了58.73%。出栏量也受到较大影响随之下滑。由于牲畜数量减少明显,畜禽良种化进程缓慢,对畜产品的生产也产生了不利影响,肉,奶,蛋等的产量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不前,从而又进一步影响到市场销售和居民消费,使原本是中亚肉类出口大国的哈萨克斯坦,逐渐变成肉类进口国。
图1 1992—2019年哈萨克斯坦肉牛存栏量
近年来,虽然哈萨克斯坦的畜产品生产有所好转,各类畜产品产量均有提高,但全国的生产总量仍不能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未来如何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畜牧业,满足本国市场所需,仍将长期困扰哈萨克斯坦。
2.3 饲养管理方式
哈萨克斯坦管理方式受俄罗斯影响较大,粗放式经营是其肉牛养殖的主要特征。一家一户家庭式个体小规模养殖占生产主体。大型企业集约化程度低。哈萨克斯坦全国牛存栏量,企业占10%,其余90%牲畜集中在小型家庭农场。这种模式导致了小商品经济和畜牧业产品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绝大多数小农场,设备陈旧老化,管理经营理念落后,资金不足。不管在添置高性能设备方面还是学习先进管理模式方面均进展缓慢,生产的畜产品质量不稳定,对畜产品生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在此小商品经济条件下,肉牛的饲养和繁殖都非常艰难。近些年,哈萨克斯坦政府有进行饲养补助,但有相当部分家庭农场规模过小,不符合补助金条件,导致畜牧业发展进程仍是缓慢。仅有极少数大型企业有与外国供货商竞争的实力。这与哈萨克斯坦畜牧大国的称号不相符。
3 哈萨克斯坦肉牛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哈萨克斯坦牛养殖业中,肉牛从养殖数量上看,主要集中在在大型企业和小农场。从牛的分布上看,阿拉木图州、突厥斯坦州、东哈萨克斯坦州三地的牛存栏量较多。而哈萨克斯坦多年来,不管是牛只存栏量还是产品加工产量均上升较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生产模式不配套,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低
独立后,肉牛主要生产模式是个体小牧场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个体牛场规模小,技术落后,既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也难以抵御各种风险,生产效率低下。
3.2 过早屠宰
哈萨克独立后,存栏量下降明显。为了满足市场上日益增长的肉类消费所需要量,哈萨克肉牛屠宰平均重为305 kg/头,而发达国家不少于450 kg/头。牛过早屠宰,没有机会体现其产肉性能。这也是肉类总产提高缓慢的原因之一。此举性价比低,且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3.3 饲草、料供应不稳定
稳定的饲草、饲料供应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恰恰是哈萨克肉牛业,甚至畜牧业的发展短板。哈萨克斯坦属大陆性气候,1月气温(-19)~(-4) ℃。适宜牧草生长的春夏和初秋,可以依靠自然草场满足牛群口粮。但在深秋和冬季,只能依靠人工储备草料和饲料饲喂,天然草场,大田饲料生产和配合饲料供应是饲料主要供应来源。气候的影响无法达到牲畜全年放牧的条件。其次,近年来,受粮食价格走高的影响,在大田中种植粮食作物比例逐年上升,与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争空间,此消彼长,饲料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加之恶劣天气灾害的影响,饲料作物减产,又直接导致了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干草、秸秆等供应日趋紧缩。再者,哈农业生产技术较低,设备落伍,生产的饲料质量不高。饲料营养不足,饲料添加剂保障力度又不够,供需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哈国对饲料作物生产关注度低,若要提升饲草,料市场需求,需要科学化饲料作物轮作的规划和提高种植积极性。
3.4 良种体系不健全,良种率低
哈萨克斯坦繁育体系不完善,缺乏专门的良种场。不仅影响到种畜生产与质量,也导致了家畜个体优良生产性能发挥不稳定。世界标准中幼牛日增重为1 000~1 500 g,而哈萨克斯坦的幼牛的平均日增重只有400 g。
3.5 畜产品生产设备老旧,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哈萨克斯坦大多数畜牧业生产和加工企业的机器设备和技术资料均已服役几十年,早已落后老化,严重影响了成品生产的效率和品质。企业大多将原材料初加工后进行销售,畜产品得不到深加工,不能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和利润。
3.6 畜牧兽医服务不到位,防疫育种人才缺乏
哈萨克斯坦畜牧业缺乏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在传统畜牧业生产模式的情形下,缺乏动物养殖技术和动物医学方面的知识。防疫、育种、疾病等方面,人才匮乏。防疫方面,主要疫病接种难以覆盖所有的牲畜,传染病宣传管理不到位,病死牲畜缺少无害化处理流程。育种上,先进的繁育技术如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应用的覆盖面窄,技术人员匮乏,对行业发展作用影响小。兽医防疫体系不健全,兽医服务及兽医检验设备均未达到国际标准,兽药也缺乏。基层兽医与防疫人员不足也是制约养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合作
4.1 哈萨克斯坦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近些年来,哈萨克斯坦政府为推动本国畜牧业的振兴,解决居民菜篮子问题,颁布了《哈萨克畜牧业发展纲要》。纲要提出,到2020年,肉牛存栏数占到牛群60%以上,对外出口牛肉达18万t,重点加大优质牛肉的出口量。哈萨克斯坦未来发展重点放在发展大型经济体,超级农场,育肥场,以逐步改变现在的生产模式。纲要提出另一重点是,健全肉牛在繁育、生产、饲料保障等方面的发展。完善畜牧机械化,加快配合企业向现代化改造的步伐。同时把提高优质良种牛和国产肉牛母牛的数量也作为振兴畜牧业的重心。
4.1.1 哈萨克斯坦政府加大对畜牧业的补贴和资金投入 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哈萨克斯坦主要通过降低良种产品生产成本与品种改良等工作给予财政支持,实现对养殖主体的补助。若农场购买良种牲畜以改善种群品质,国家还可以提供优惠贷款,并对畜产品生产遭受的损失补贴。
4.1.2 加大畜牧业宣传力度,建立宣传窗口 哈萨克斯坦政府有意识地加大了畜产品的宣传。哈萨克畜牧业国际展销会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窗口,展会上产品包含畜牧业全体系,吸引了大批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知名行业厂商,行业专家,从业群众参观洽谈。展会举办得到了行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哈萨克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4.1.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引进人才技术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哈萨克斯坦政府《畜牧纲要》提出,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品种牛进行育种繁衍,并对畜牧业改良和育种工作进行补贴。哈萨克白头牛作为肉牛的发展重点,已初步建成了育种繁殖—育肥—出栏—销售体系。
哈萨克斯坦政府和行业体系现已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近些年,该国政府拿出大笔专项人才培育资金,为畜牧科研工作做好知识储备。哈萨克斯坦农业类大学也加强和各国的合作,通过国际项目,共享数据,交换生等手段共同培养畜牧人才。
4.2 加强与我国的贸易合作情况
哈萨克斯坦与我国新疆接壤,气候、风俗文化接近,十分有利于畜牧业品种引进改良,展开区域合作。同时新疆在地理上有着与哈萨克贸易往来的天然优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在农业方面的合作步伐日益紧密,进出口总量和种类逐年提高。2019年8月,哈萨克斯坦正式开始向我国出口牛肉,当年计划就达到了4 000 t。
5 小 结
在哈萨克斯坦政府持续不断的政策激励和扶持下,哈萨克畜牧业逐步回温。肉牛业也伴随着大环境的好转而加快复苏。未来,哈萨克肉牛业将会进一步发展。现在哈萨克斯坦政府积极与我国高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展开人才合作培养,促进双方在遗传育种、科学养殖、饲草饲料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哈萨克畜牧业的发展为我国畜牧业企业也带来了机遇,哈萨克是畜牧业工程机械的主要买方市场,对我国的畜牧设备、医疗器械、加工机械都有很大的需求。国内厂家可抓住机会,抢占市场,为两国的贸易往来,畜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