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讨

2021-11-16李高伟王晓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医药肺炎思政

李高伟,王晓娟

(商丘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2019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由于该病毒具有较高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截止2020年5月1日,全球确诊病例超过350万例,病毒传播速度惊人,这是人类历史上全球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医护人员在各个岗位上与新冠肺炎进行殊死搏斗,全国人民也经历了史上最严格的隔离防疫管控.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从事药学相关教学的青年教师,结合当前时政特点和专业课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使每个教学环节包括章节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融入思政元素,并对该过程进行全方位思考与探讨.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该重要论述明确了高校课堂教学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2].因此,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也就是让课程思政如盐入汤,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理想信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全方位育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3],是高等院校药学、制药工程、中药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特别是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创新药物分子发现、中药或民族药物现代化等领域,天然药物化学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也是继承中国传统医学,促进中医中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学科.

当前,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康复等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参与率达90 %以上,对轻症治愈率达到99%[4,5].因此,结合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时政热点及健康中国行动方案,深入挖掘“天然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把天然药物化学的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使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协同发挥作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医药人才.

1 充分挖掘鲜活抗疫时政教育资源

1.1 榜样的力量,前行的方向,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在这场战疫中,冲在一线的有年过花甲的科学家钟南山、李兰娟院士,有全国的援鄂医护人员,有人民解放军医疗部队,还有成千上万个逆行者,穿越火线,亲临疫区,参加战疫,他们都是“抗疫群英谱”的一员.除了他们,还有那些身处疫区的学子们,她们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刻苦学习,都在为战疫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身为药学人的大学生们,在国家有难,人民有难的时候,是否能挺身而出,承担这份重任呢?这些最美、最可爱的人,才应当是当代大学生追逐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些抗疫英雄故事,不断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发扬迎难而上的奉献精神,增强担当责任意识.

1.2 抗击疫情的“中国处方”,彰显中国智慧,增强民族自信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瘟疫流行,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历史悠久,疗效肯定,尤其在近年来的历次重大传染病防控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像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千万人死亡的悲剧.在没有特效药可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沉淀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历代经典古籍中可以预防,可以减轻症状,特别是可以有效降低死亡,最终让确诊病例清零的方案,成为举世关注的“中国处方”.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具有“寒湿疫”的特点,增强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是抵御病毒、疫邪的有效方法,筛选出了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其中清肺排毒汤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5个名方,融会贯通、古方新用、创新组合.

结合清肺排毒汤参与治疗新冠肺炎的情况[6],使同学们了解,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如何起作用,而这些作用充分发挥都离不开天然药物化学的中药现代化,即在分子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哲学理论和辨证思维把每种有效的天然化合物进行成分分析、鉴定,以不同的单体物质进行配伍,组成方剂,利用物质的协同作用,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表1列举了当前抗疫部分时政热点与课程思政的融入点.

表1 天然药物相关知识点与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时政热点的融入点

1.3 健康中国,科普先行

疫情防控,科普先行.为打赢新冠肺炎的阻击战,作为药学类学生应对新冠病毒结构、感染机理、传播方式、人体的免疫反应及相关临床治疗等相关科普知识进行学习,拓展专业知识面,并以实际行动参与这场抗疫之战,在实践中提升健康教育能力.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传染性强等特点,但同时由于自媒体时代各种针对病毒的网络谣言乱象的传播,影响公众对正确舆情的判断和行为选择.面对疫情,每一个人都应该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保持理性,相互守望,都应避免制造恐慌,学习防控知识,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当前,全世界注重疾病预防的健康意识正在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得健康需求从过去的“活下来”升级为“活得好、活得长”.健康产业未来的发展重心将转向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在大健康理念下[7],“药食同源”是中医药 “治未病”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中药原料绝大部分来自动植物,而食物同样来源于动植物,因此,大部分中药既有治病的作用,又可当作饮食之用.比如,知名产品王老吉凉茶就是用三种花(鸡蛋花、菊花、金银花)、三种草(仙草、甘草、夏枯草)和一种叶(布渣叶),经过中医药的传统工艺生产之后成为了一种时尚饮料.这些大健康产品无不与我们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知识相关.

2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要求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8].中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底蕴十分丰富,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因此,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可以立足于中医药文化内涵,如医药典籍、医药案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内容在授课中有机融入,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目标[9-12].

2.1 引入中医药经典,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学习热情

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天然药物化学第一节课的作用.在讲授第一章总论时,将我国的中医中药文化与之融合,在课堂中将实践认知和文化感知相结合,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自主性.天然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人类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通过以身试药等途径,对天然药物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遗留下大量经典著作,包括《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新修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其中《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讲述天然药物发展史中引入明代李挺《医学入门》中记载的发酵法从中药五倍子中得到结晶没食子酸,“看药上长起长霜,药则已成矣”,是世界上最早制得的有机酸结晶的记载,而类似的提取是两百多年后由瑞典化学家舍勒实现酒石酸的提取;《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的用升华法纯化樟脑的过程,而两百年后欧洲才有效提取出了相关产品.

在讲述天然药物化学与新药发现时,首先告诉学生在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深受“绞汁”一词启发,突破相似相溶原理的框框,而联想到温度对有效成分的破坏作用,于是创造性地采用低沸点乙醚中性溶剂提取方法,成功获得了青蒿素,使抗疟药的研究和应用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领先;屠呦呦运用之妙在于将理论、实践基础上体悟性的文献搜索和个性化的灵感思维有机融合.用灵感思维继承、开发、创新中医典籍是科研中的一个瓶颈,是需要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阶段就注重与提倡的,是需要在思维和方法上给予学生以启迪的,是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也是时代的产物.空前的团结一致,毫不利己的学者团队,万众一心攻关钻研是青蒿素能够展现娇容的前提,临床应用的指导作用是引路的明灯;现代科技是撩开面纱的圣手.因此,与临床应用息息相关的中药开发才有可能更有效地造福人类,在科技的发展进步让我们有更多机会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时候,科研领域的沟通和合作最终能让大家更有力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通过在绪论中讲述经典医药典籍、引入本草考证可以起到追根溯源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专业自信.通过这种案例引导式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感受、领悟、升华,实现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融合,真正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2.2 中药材实物入课堂,渗透中医药文化

将中药材实物引入课堂,授课过程渗透中医药文化,从现象到本质,使知识与趣味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在每章引言教学中,准备几味本章涉及到的代表性中药饮片或植物标本,让学生辨识药材,观形貌闻其味,了解药性.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用现代科技来研究这些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及防病治病原理.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续的课堂学习并寻找答案.例如,在讲授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前,可让学生先辨识药材——槐米,然后简单讲述它的药性和传统用药情况.通过对槐米药性的简单描述,引出问题——槐米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什么,如何进行提取和鉴定呢?以此带领学生开始对本部分内容的探讨.另外,在讲解黄酮化合物时,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中药红花在开花初期、中期及后期颜色的不断变化,启发学生思考颜色变化背后的原因.最后揭示,红花的开花初期主要含新红花苷,所以花冠呈淡黄色;中期主要含红花苷,所以花冠呈深黄色;后期主要含醌式红花苷,花冠才呈现红色,从而引出黄酮结构会发生互变这个重要知识点.

在讲授第九章生物碱时,通过引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高频出现的中药药材——麻黄[13],使学生先了解麻黄药材的形貌及基本用药情况.进一步追本溯源,《本草纲目》中就曾有言:“麻黄为肺经之专药”,使学生感知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文化自信.接着启发学生思考,麻黄中到底是何种成分能有效地抑制新冠肺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求知欲望.最后揭示,现代科技已经证明麻黄中多种成分具有抗病毒效果,其中主要化学成分甲基麻黄碱、L-麻黄碱和D-伪麻黄碱对甲型流感病毒的体外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学生掌握麻黄碱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同样,在讲授第七章三萜和苷类化合物时,仍然可以引用治疗COVID-19的一种中药材——甘草,其提取物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具有抗病毒、抗炎、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等作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文化自信,在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很好地将中医药文化渗透到课堂,并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表2列举了部分课程思政元素与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的锲合点.

表2 天然药物化学主要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锲合点

续表2

2.3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教育部出台各大中小学生进行网络授课,提倡“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坚持疫情防控与教育两手抓.各大在线教学平台纷纷推出,如中国大学慕课网、超星学习通、企业微信、智慧树、钉钉等,这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4].网络互动能够有效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解决了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时长限制,实现课内外信息的即时互通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气氛更加民主、和谐.学生也在学习中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央视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本草中华》及《中华医药抗击疫情》等特别节目,以温暖真实的视觉力量挖掘和记录隐遁的中医药故事,深度解密中医药文化的奥妙精髓和悠远历史.在学习通上发布学习点进行开阔视野,将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激法学生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使思政教育全面渗透到教书育人全过程,促进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线下课程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本市中医院中药标本馆等活动,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丰富人文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和爱国情怀.

3 总 结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性的育人模式,是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革新教育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专业课侧重知识技能的系统传授,而忽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天然药物化学作为创新药物分子发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学科,思政探索的成功案例不多,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课程思政教育氛围,将思想政治和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正确的价值取向,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中医药肺炎思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