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结构化思维课堂的建构

2021-11-16吴敏敏

江苏教育 2021年69期
关键词:结构化教师应思维能力

吴敏敏

所谓结构化思维,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维对象,以事物结构的积极建构为思维过程,力求得出事物客观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语文结构化思维课堂以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结构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完善结构化知识体系,促使其结构化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问题情境:养育思维的基础土壤

1.问题情境要真实。

问题情境的设立应求真务实,尽量规避创设与思维过程无关的“假”情境。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较强,但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零碎的,缺少思维价值。此时,教师应加以辨别与引导,帮助学生把疑问设在“点子上”。

2.问题情境生活化。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适合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经历,正确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进而解决生活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教学四下《海上日出》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看日出的情境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学生无论是在海上看日出,在山上看日出,还是在高楼上看日出,都能引起其与文本的共鸣。

3.问题情境要重探究。

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助于其提升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教学六上《伯牙鼓琴》一课时,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课文为何要以“高山”与“流水”为意象歌颂两人的友谊?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出“志存高远”和“海纳百川”两个典故,加深学生对“高山流水”的含义的深刻领悟。这样的文本解读有理有据、有血有肉。

二、任务结构:启迪思维的基本形式

1.课堂教学流程结构化。

语文结构化思维课堂以“总—分—总”为教学基本流程:第一阶段“导课”,围绕文本内容,提出主问题或主任务;第二阶段“分步推进、迁移运用”,将主问题或主任务分解为“分问题”;第三阶段“结课”,通过成果展示、知识梳理、评价反思的方式,归纳概括课堂学习成效,促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2.知识能力形成结构化。

一是注重知识的前移后续,优化认知结构。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以课时为单位的备课、上课模式:备一节课,上一节课;学完这个单元,再学下一个单元。这样点状式的教学行为,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整体知识掌握不够全面,难以实现语文的教学价值。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序推进。以“表达能力”为例:三年级要求说清楚(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讲透彻、讲明白),四年级要求表达有主题,说完整(做到不跑题、不遗漏主要信息),五年级要求表达有依据,有条理(学会选择材料、分条讲述、有条理地表达),六年级注重表达更丰富,更灵活(丰富故事细节、灵活调整讲解的内容)。结构化的思维课堂注重知识的前移和后续,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时,应通过对前后所学知识的有效勾连,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是关注单元整体,落实语文要素。在结构化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发现同一单元几篇课文的本质联系和内在结构,把握本单元的整体内容,引导学生在单元整体编写体系(如图1)中把握细节,真正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学习感受,进而落实语文要素。

图1 单元整体编写体系

三是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发展其思维能力。蒙台梭利强调要重视儿童认知上的各大关键期。因此,教师在进行结构化教学时,应以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为主要依据,寻找教材、教法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契合点,同时着力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引导学生“加速跑”“奋力跳”“够得着”。低年段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时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思维培养的结构化。

结构化思维课堂按照学生自身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发展学生的结构化思维为主线。语文结构化思维课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思维冲突、思维进阶、思维外化、思维迁移。以课外阅读《小飞侠彼得·潘》为例,结构化思维课堂教学设计可以这样安排:通过课前阅读,引导学生了解小飞侠彼得·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思维冲突,展现已有知识储备),寻找相关语段谈对小飞侠彼得·潘的认识(思维进阶,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回想自己的童年是怎样的一段岁月(思维外化,以文本为触发点随文写话),阅读其他与“童年”相关的课外书籍(思维迁移,进行同主题作品的拓展阅读)。

三、结构性图式:思维外显的关键载体

布鲁纳认为,可视化的结构性图式可以使学生快速理解,并在学习的中后期不容易遗忘。教学时,教师可采用表格、图文结合、括号图等图式将知识外化,并借助“图像记忆”的优势,助力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教学三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季节、描绘的景色两个维度梳理课文内容(如表1),这样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课文春夏秋冬所描绘的优美景色及可爱的小动物;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教师可以以简笔画“牛”为板书主体,把其身体的各个部分鲜明地勾勒出来,把“卷、吞、移动、回到、喷”等关键动词标注在相应的位置上,形象地呈现小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神奇旅行过程(如图2)。

表1《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框架

图2 《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板书

四、表达运用:思维迁移的有效手段

1.复述,培养归纳思维。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注重提升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复述要求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吸收和内化,最后通过严密的逻辑表达出来。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复述要求:二年级要求学生借助图片、表格复述故事;三年级要求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详细复述;四年级要求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简要复述;五年级则要求学生使用一定的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复述。根据年段差异,教师应注重学习目标的层次性与发展性,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价,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其归纳思维能力。

2.补白,培养发散思维。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作者都适当留下了“空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文章中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补白”,充分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如教学三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补充小女孩看到奶奶的情景,学生或许能够感受到亲情在饥寒交迫中的神奇;学习六上《穷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桑娜的丈夫回来后会有怎样的不满。这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更有助于其发散思维的培养。

3.续写,培养创新思维。

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文本学习与语用练习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精神世界里漫游,把想象落到实处——续写。教师通过给学生一个指定的方向,但又不束缚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表达,为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及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

语文结构化思维课堂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从问题情境、任务结构、图式化、表达运用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开拓思维,最终指向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结构化教师应思维能力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改进的非结构化对等网络动态搜索算法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