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养策略
2021-11-15王国青
王国青
摘要:在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作品都能够在价值观上、思想境界上、审美上对学生进行引领。在对文学经典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其中蕴含的思想进行深入理解,从思想上产生美的感受,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学生的品格得到提高。本文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养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化素养;课堂教学
引言:教师应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加完善的精神世界,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素养培养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养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诸多困难需要教师答疑解惑,加以引导。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传统文化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时代相差久远,往往难以建立系统且完整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在教学中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生活,脱离生活的文化很难得到学生的共鸣,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和学生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寓于教学过程当中,启发学生在遇到同样问题和情境的时候古人是如何智慧地解决的。此外还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共情和同理心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生命的礼赞一节中,教师通过开展实践课来引导学生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传统文化中要求人对于生命敬畏,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指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微小的生命,发现生命的顽强和可贵,同时能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学生通过实践课加深对于本土道家文化中自然之道的理解,用理论联系实际,真切感受生命无处不在。不仅仅是生命的可贵,人一生中需要始终贯彻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包容、忠诚、孝顺等传统美德,这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礼赞。
2丰富的课外活动和文化渗透
初中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课本和课程中,更需要教师做到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经历和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变化,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课外活动包括教师推荐经典的儒家书籍,如《论语》《孟子》等,阅读是提高学生形成古文思维和素养非常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传统文化在当今的表现还有传统节日,每逢传统节日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来历、习俗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本身和传统文化的纽带不明显,对传统文化难以产生共鸣,丰富的课外活动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利器,同时学生能够利用主观能动性学习是教师的根本原则。
传统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课文中的古诗文成就之中,更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故宫博物院》一课中就呈现出了我国著名古建筑的美。本课的目标就是学生在阅读全文之后能够对我国古建筑有系统性的了解,对其中蕴含的文化能够认同,其中有很多生字词也需要学生掌握。故宫博物院至今仍矗立在北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假期到故宫进行参观,不仅仅是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更是做好兴趣教学,丰富学生和传统文化接触的途径,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在阅读文章后会被其壮丽的建筑震撼,但是当真正站在故宫博物院前的时候一定会更加感慨我国悠久而深刻的文化。我国的古建筑不止故宫博物院一个,很多历史遗存的建筑值得观看,学生的见识能够扩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营造直观情境,产生沉浸体验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有的教师发现,学生认为自己与古代作家、诗人之间存在着时代上的差距,因此难以对作品进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起来有着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能够与传统文化产生更加紧密的连接,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渗透在其中,产生沉浸式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对作品进行更加透彻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月夜忆舍弟》的时候,古诗中呈现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让人读起来感觉非常的苦闷。但是学生缺乏类似的经验,因此在理解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对古诗进行理解,我先对学生讲述了古诗的背景: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战乱,他的弟弟分散在战乱之中,音信全无,因此杜甫对他们非常怀念,正值白露节气,让诗人更添伤感。为了能够让学生产生沉浸式的体验,我为学生准备了古诗鉴赏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战乱、秋色、萧瑟的氛围,并且带有感情地对古诗进行诵读,使学生也深深地了解了杜甫的伤感之情,对诗歌内容产生了透彻的认识。通过营造直观情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穿越时空与作者和诗人进行沟通,实现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进行更加深刻的感受,也能够增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
4组织文化活动,感受文化氛围
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加透彻的认识,仅仅进行理论讲解是不够的。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进行演绎,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知。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了解到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写毛笔字。因此,我在班级中举行了小型的毛笔字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家中完成毛笔字作品,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陈述自己毛笔字的内容,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解释。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毛笔作品,其内容是“天道酬勤”四个大字。他向同学解释道,“天”指的是上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相信“天意”,认为一个人如果持续不断的努力,能够感动老天。这四个字出自《周易》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现在他将这句话与大家进行分享,希望大家都能够持续努力,总有一天,老天会给每個人相对应的奖励的。在他分享完之后,学生对“天道酬勤”中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了解,感受到了其中深刻的传统文化,整个班级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文化活动的方法,能够给予学生相互分享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文化素养的共同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更是对于学生未来人格发展、性格养成、习惯纠正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榜样典范和经典的为人处世之道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是具有非凡指导意义的。越是科技发达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就会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历史的车轮虽然不会重蹈覆辙,但是其中蕴含的智慧是经久不衰的。教师将传统文化和教学结合起来,初中生将发展和传统文化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对传统文化永久传承,对正确的民族精神永远弘扬。
参考文献:
[1]徐小丽.以读写迁移为导向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语文课堂[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7):195-196.
[2]孔芳.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格言(校园版),2021(18):52-53.
[3]许梅波.生命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探讨[J].读写算,2021(17):31-32.
[4]顾春.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初中语文教学[J].新读写,2021(S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