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2021-11-15龙晓明
摘要: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他的传承与利用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在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俗便是其中之一,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传承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学界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很多研究,且近年来有关此方向的研究内容更加广泛与丰富,但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上的研究较少。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传承过程中要结合新时代技术与媒介创新与扩展传承途径,实现非遗的活态、可持续传承。基于此,本文针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活态性特点,对此部分的传承便是对我国文化保护工作的进一步优化。我国各地区对自身特有文化与遗产文化的收集工作与保护工作都具有较高的重视,许多学者与艺术家都加入到了保护的行列中,并为此保护工作做了很大的付出,就连很多高校都为此工作的进展出了自己的一份力,为传承工作培养了相应的技艺人才。
一、传承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民俗类非遗具有一定的活态性与传承性,其生命力的延续主要借助传承这一渠道,而传承途径则是其自身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只有扩宽此途径,才能确保其本身的生命力与活力,也能够对其产生强有力的保护。在此过程中,除了对其相关内容的认定与记录等保存措施外,还要注重对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保留其自身特性的基础上,不仅要采取传统的保护措施,还要结合现代发展技术与传播媒介开展多种多样的传承途径,以促使其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有助于扩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
在保护过程中只有强化其传承途径才能促进传承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促使代表性传承人与一般性传承人的结合,传统途径与现代化途径的结合,多元途径与传统途径的结合等,将有益于传承工作。这就表明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对相应文化采取实物性保护,还要对传播途径以及传承人强化保护,提升传承途径的活态性,使其能够有效在人群中或现代化媒介中有效流传开来。
(三)有益于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非遗文化的发展本质上是对其自身的保护,只有做好保护这项工作,才能够提升其传承速度与质量,进而进一步促进其自身发展。这就表明传承途径的深化对其自身发展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这样才能促使其自身健康正常的发展,并在历史的进程中,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效结合起来,进而建立起坚固的传承模式与渠道。
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
(一)立足文化遗产特点,强化传承人途径
非遗在实际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相较于物质文化更能够凸显出传承人在此环节的作用,这就要求在传承过程中结合文化特点,强化传承人在此途径中的作用。就传承途径而言,以传承人为中心的途径是目前最重视与关注的方式,同时也是保护的起点与基点,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代表性传承人,此类群体是指经过相关机构认定的重要传承者与传递者,他们掌握着关于非遗文化的丰富知识与高超技艺,是整个传播途径中的主要领军人物与代表性人物。在过去的时间里,他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与高超的技艺,借助多种形式的渠道实现了对相关意识形态的传播,并且在整体传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另一种则是一般性传承人,此类群体是相较于上一类型而言的,他们是指在整个项目中,除了相关机构认定人之外其他非各级政府认定的传承者,他们同样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传承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群体需要获得大家的关注,即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传承相关文化的人才,学校教育方式在传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结合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来探讨学校教育在整体传承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例如在学校内建立相应的专业,或在基础教育阶段将相关内容与素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在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中,采取多种措施或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实现传承文化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融合,进而促使非遗文化在学校中健康正常的传承。
(二)借助节庆旅游形式,扩宽传承途径
在实际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借助相应的节庆活动或旅游形式为渠道,引导人们参与并体验到,非遗文化在互动中实现对其传承。在实际过程中,人们将切实参与到相关活动中,进行相关信息现场性的互动与交流,进而实现文化在人与人之间或各个群体之间通过交流的形式进行传承,这些渠道主要包括节日庆典形式与旅游活动形式等。前者在传承过程中较为盛行,节日庆典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承方式,近年来随着新兴媒介的传播,与新生代力量的加入逐渐成为较为火热的现代传承方式之一,其可以借助人与人之间口传身授的方式实现有效延续,并借助此形式,使相关成员在内心中逐渐沉淀了较为稳定的文化情感,到了相应的节日期间各个相关成员会自觉参与或组织到相应的活动中,如果难以有效举办或如期举办,则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落情绪,对于此群体人来说,这些庆典本身就是一种非遗文化的存在,通过对相应活动的开展,也能够促进其在此过程中的传承。时至今日,此借助庆典形式的传承途径,更是在全国范围内盛行,人们可以借助相应的活动自主参与进来,为传承文化增添了新鲜的活力与魅力。因此,借助节日庆典活动开展传承工作,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传递与交流。后者則是借助旅游活动来完成传承工作,这些主要体现在利用相应文化开展相关活动或开发民俗体验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文化起源地,实现活动与文化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三)转化文化表现形态,提升艺术现场感
非遗文化具有无形性与动态性特点,其无形性特点主要体现在相关文化的表现记忆与仪式等形态上,使得其并没有建立具体与特定的物质形态,在传承过程中,将此意识形态转化为一定的物质表现出来,成为实质且让人们实实在在体会到的事物,或与之相关的制成品,以此来实现相关文化形态的传承。对人们来说,非遗文化本身就是以信息化形式存在的物质,是无形存在的遗产,但其在传承中,往往会以物态化或场景化的形式出现,集中表现为一种仪式或艺术形态,因此,在实际保护过程中,将其转化为物质表现形态,以物化艺术形式为载体实现传承,有助于提升其现场感与真实感,进而为传承过程增加活力。对游客来说,他们接触此意识形态的方式,往往只有现场观摩或网上浏览等形式难以实现,对其近距离地接触,通过转化表现形态的形式,可以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与认识到其文化内涵,意识形态,进而有助于促进其发展。就整体保护工作而言,其重点保护的是以物质因素所承载的精神与价值等无形因素,而物态化作品则是以此精神为核心,以相关制成品为载体进行传承,进而提升此传承过程的有效性与实质性。
(四)结合新兴媒介技术,创新传承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传播媒介在此时代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新兴传播媒介,这就使得传承工作发生了巨大的改革。就相关受众群体而言,此群体接受相应文化传播的载体主要包括印刷媒介,电子互联网场馆基地等形式,而这几种形式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相继出现的重要传承途径,同时,也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价值与意义在每个传播媒介中都有不同的体现。一是印刷媒介的传承,此方式主要是指在保护过程中,将其相关信息与内容以印刷品的形式进行传播,向人们传递文化内涵与文化信息,包括书籍,刊物等纸质版形式。其中刊物或报纸形式具有信息量大且流动性强的优势,在传播中可以借助相应的专栏或板块详细介绍文化历史与背景等相关知识,并形成系列报道或系列刊物实现常态化传播,进而充分发挥此优势。出版书籍具有可反复观看与阅读的优势,可以出版有关介绍文化知识的书籍。二是电子互联网形式,此途径则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电子网络实现对相关信息的传播,例如制作专题科普视频,建立非遗信息管理平台等,此形式传播速度较快且覆盖范围较广,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浏览与观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与工作中都已经实现了对互联网的应用,因此借助此媒介传承可以对人们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三是建立相应的场馆或基地,此途径可以为艺术表现形态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让人们在特定的场所与相对集中的空间中充分了解文化内容,并实现地区性或专题性交流,进而强化传承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强化传承工作与扩展传承途径,实质上是对其保护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在相关保护工作中,要以文化的视角探寻传承途径,以现代化发展视角创新传承方式,促使相关保护工作与传承方式的不断完善。因此,在传承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的传承方式,强化对传承人的培养,又要结合新时代技术与媒介创新传承途径,实现其可持续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玲玲.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危机和传承策略——以民俗为例[J].戏剧之家,2019(34):216-217.
[2]杨润桂,陈刚,许娜.新时代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0):46-47.
[3]唐健峰.非物質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湖南汨罗长乐抬阁故事会为例[J].四川戏剧,2019(07):122-125.
[4]董晓培,卫郭敏.“地方性知识”视域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3):19-23.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龙胜红瑶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2021KY0930。
作者简介:龙晓明(1972-),男,汉族,广西临桂人,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汉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