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15蒙淑远
蒙淑远
摘要:随着现在城镇人口生活压力的急剧增长,乡村旅游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最佳方式。走进高中地理课程,师生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该课程的设置无疑成为大家不用出门,即可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最佳平台。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尽管有关于旅游的相关内容,但是乡村旅游方面的内容却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深化乡村旅游的相关内容,将其与高中地理有效地衔接在一起,以此推动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乡村旅游;高中地理;意义;应用
旅游属于空间活动的范畴,其与地理课程的关系极为紧密,不可分割。将乡村旅游的相关内容融合在地理课程中,是一种赋予其生活化和实用化的方式。所以,笔者认为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融入乡村旅游的相关内容,以此体现地理课程发展的时代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审美情趣,让学生原本的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能够得到增强,继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且能够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高中地理应用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有助于教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
高中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与学科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承载相关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
学生学习所要参考的首要工具,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内所讲的乡村旅游内容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目前,新课改的脚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就对现在的地理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编制也就成为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是处于匮乏的状态,乡村旅游是学生深化地理知识、增强个人情感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对此开展研究,有助于教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
(二)有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乡村旅游是现在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将其与高中地理内容相结合可让教学内容更具
生活化,更加贴近实际。对于当前教学中乡村旅游资源等应用不足等问题,还需要日后的不断完善。总体而言,将乡村旅游和高中地理结合起来,将对后续的教学活动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高中地理乡村旅游应用效果提升对策
(一)相关部门或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教育部门是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执行、落实的执行者,其还掌管教育经费的划分,对当地教育教学状况主要肩负监督和管理的职责。自我党胜利召开十九大会议以来,立德树人的理念就开始在各个学段推行,这也使得高中地理教师对与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更为注重。将乡土旅游资源融入地理课程,或是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并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的实际需求。不过目前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应用较少,管理者对此重视度也存在不足的情况。所以,笔者认为相关部门或机构应该发挥自身职能,让学校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二)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导者,地理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在时代的发展之下,新时期的地理教师应该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适度更新教学理念。基于当前的新背景,笔者认为地理教师应该针对教学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等进行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将乡土旅游的相关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可采取视频或图片的方式,但如果一直运用此种方式,也会给学生枯燥无味之感。对此,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和学生共同对旅游中所见到的逸闻轶事、风土人情等进行讨论,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地理问题,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學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为了更好地参与乡土旅游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一方面学生需要自身加强对乡土旅游资源乃至更大范围地区的旅游资源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课外书籍阅读,观看相关优秀的旅游纪录片来进一步了解相关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可以多分享交流旅游经验与经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旅游中所遇到的困惑表达出来供师生一起交流探讨,在交流中取得收获。另外,积极地参与到旅游中去感受地理事物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必不可少,比如利用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去到野外参与实践,带着地理问题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最后以主题活动或者写成报告的形式汇报成果,教师再根据成果进行指导与总结,最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力。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很多教师正在积极转变现在的教学理念,在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地进行变革。现代教学提倡“以人为本”,在该理念的逐渐渗透中,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逐渐的被人所接受。乡土旅游作为地理课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相信经过教师的努力,其与地理课程的衔接也会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吴岱峰.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基本理念解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7):4-6.
[2]王芯芯,廉丽姝.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思路探析 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