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节市基层“家-校-社”心理育人和家庭教育体系建设模式探究

2021-11-15孙丛亮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4期
关键词:体系建设家庭教育

摘 要:高校如何开展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援助的工作体系建设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并联动建设基层学校“家-校-社”心理育人体系,在基层学校心理育人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学校心理育人体系的建设中,家庭教育对于基层学校心理工作的介入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小学心理育人体系的建设既要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家庭教育模式的发展。如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构建基层中小学“家-校-社”心理育人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心理育人;家庭教育;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4.031

2020年4月24日,国家卫健委等9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0〕336号),文件明确要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培育人才和建立人才信息库。试点地区多部门应当分级分类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对培训考核合格人员建立人才信息库,为当地提供服务。在毕节市社科联等单位的支持下成立了毕节市心理学会和毕节市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中心,持续开展心理研究、心理援助和基层心理服务等工作。同时经过与毕节市妇联、七星关区妇联、大方县妇联等单位对接,初步达成联动意向共同建立专项工作团队,整合毕节市心理专业人才和家庭教育讲师团队力量在七星关区和大方县依托妇联系统开展“家-校-社”联动心理育人体系建设研究工作,根据现实情况探索基层心理育人体系的建设的模式。

1 背景及现状

毕节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其中,基层学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开展情况还需提升,并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基层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如何整合专业力量联动建设基层学校和社区“家-校-社”心理育人体系,在基层心理育人体系和家庭教育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学校心理育人体系的建设中,家庭教育对于基层学校心理工作的介入有着重要的作用;从2018年起,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配合毕节市妇联和教育系统开展了多次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和家庭教育讲师团的建设工作。毕节市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中心成立后,也积极整合教育和妇联等系统资源,组织心理学专业人才通过进入基层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进入中小学开展心理育人体系建设调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毕节市心理学会成立后,也将积极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工作,但目前来说,毕节市基层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并未完善,人员配备参差不齐,在开展基层中小学心理育人体系建设过程中增加了工作难度。同时,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家庭教育观念的很多误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重视不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以七星关区为例,七星关区是毕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交汇区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面积3412平方公里,2011年11月撤县级市设区,辖8个乡、24个镇、11个街道,517个行政村(212个社区、305个村委会),全区总人口165万人。其中十八岁以下48万余人,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这个阶段的人群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上、生理上都尚未完全成熟,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经验很少,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但同时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对新事物都想去模仿,也因此他们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和影响,而外面的东西又是参差不齐的,存在着很多的诱惑,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因为心智发展的特点会对外界产生不同的认识,及时是同一个年龄多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也很复杂,影响他们身心发展除了自身年龄以外,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的心理关爱都是未成年人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家庭是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始于家庭,基本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接收、生活目标的确定、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培养,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形成。而异地搬迁等导致家庭生活环境和学校学习环境发生复杂变化的因素,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变数,同时家长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工作中,七星关区妇联主动作为,积极推动,一是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二是指导各地创建社区家长学校并开展相关辅导服务工作。三是大力开展家庭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进网络”“七进”活动。并在2019年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就家庭教育問题,制作一套有40道题的调查问卷,对毕节梁才学校初中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最终有效问卷72份。

经过分析,问卷主要反映出七星关区家庭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第一责任,未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一些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与己无关,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由于部分学生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又忙于奔波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更有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年龄更大、文化水平更低的祖辈,导致部分学生教育管理出现盲区,使得部分学生出现如厌学、逃课、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同时这种情况也导致了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等问题的出现。

(3)教育内容单一,存在重智轻德现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

(4)部分家长不能以身作则,给孩子好的榜样。现在手机、互网络几乎成为每个人手上随时关注的焦点,回到家中,家长仍然机不离手,不与孩子交流,不关注孩子心理需求,久而久之,孩子因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同时,在对七星关区部分街道基层学校进行走访发现,普遍存在心理专业技能人才缺少,心理咨询室建设滞后,心理育人体系并未健全。

2 工作难点

2.1 环境复杂

以七星关区为例,七星关区是毕节市市辖区,地域较大,人口众多,乡镇级单位较多,面积3412平方公里,2011年11月撤县级市设区,辖8个乡、24个镇、11个街道,517个行政村(212个社区、305个村委会),全区总人口165万人。其中十八岁以下48万余人。同时,七星关区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地区之一,异地搬迁情况较多,异地搬迁点有13个(集中安置的12个),家庭教育环境对安置点内的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影响较大,对于基层学校心理育人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工作区域之一。

2.2 基层学校心理育人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毕节市基层中小学普遍存在心理专业人才缺失,心理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设施设备配备不全,工作重视程度较弱等现象。经过走访和与部分街道教管中心交流,发现部分基层存在学校心理育人体系建设相当不完善的现象,基础建设滞后,学校并未配备具备专业技能的专兼职心理教师,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由班主任开展谈心谈话,同时班主任并未接受专业系统的心理技能培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发现能力较弱,难以及时有效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校园心理危机应对能力普遍较弱。

2.3 家庭教育模式存在不科学现象

通过与妇联对接和走访,在前期开展的家庭教育调研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发现,部分家庭教育模式中存在不科学现象。部分家长并不重视孩子的心理状况,也不能正视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单一,甚至不重视家庭教育,形成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 工作模式探究

为探求如何整合专业力量联动建设基层学校和社区“家-校-社”心理育人体系,笔者及团队开展了以下工作。

3.1 挂牌成立毕节市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中心七星关区分中心

在当地妇联的支持和积极配合下,挂牌成立了毕节市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中心七星关区分中心,积极开展家庭教育讲师团队和心理健康讲师团队的建设工作。同时配合七星关区妇联开展家庭教育进社区讲座工作,于2020年7月29日至8月20日通过22天的工作开展,在13个乡镇办事处及部分乡镇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进社区活动,共开展81场家庭教育进社区讲座,3000余人参加。

3.2 试点开展基层学校心理育人体系建设工作

在七星关区三板桥教管中心的支持和积极配合下,针对三板桥各基层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针对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培训工作。并在七星关区教育局的支持下,逐步在七星关区各学校进行推广工作。

3.3 配合妇联开展家庭教育“七进”大讲堂工作

积极配合和支持妇联组织各级家庭教育专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深入基层,以讲座、报告等形式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知识,促进家庭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村寨、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进网络”。在各个社区推广家庭教育典型经验,对学校和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实验区等工作情况和鲜活案例进行遴选总结,对家长进行交流指导。探索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巩固发展社区家长学校, 建好用好村、社区妇女之家、儿童之家以及快乐家园等阵地, 积极拓展网络新媒体指导服务平台, 依托家庭教育培训基地等开展培训, 建设壮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骨干队伍, 提升妇联指导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4 工作建议

4.1 持续加大家庭教育工作力度

毕节市妇联等单位在近年来不断开展家庭教育进社区工作,组织成立了毕节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毕节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毕节市于2020年成立了毕节市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中心、2021年成立了毕节市心理学会,在毕节市婦联和七星关区妇联、大方县妇联的支持下,毕节市心理健康研究于服务中心带领团队在七星关区妇联和大方县妇联分别试点成立了毕节市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中心七星关区分中心和大方县分中心,毕节市心理学会也建立了针对基础家庭教育的工作团队,积极推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毕节市家庭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并逐渐试点建立县区级工作体系。建议相关单位积极持续支持家庭教育工作开展。

4.2 加强相关科研工作

毕节市社科联于2020年挂牌成立毕节市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中心,同时在毕节市社科联、毕节市民政等单位的积极支持下,发起成立了毕节市心理学会,通过科研工作不断提升社会心理援助工作,加强包括婚恋观念的心理健康宣传工作,通过申请相关课题对我市“家-校-社”心理育人体系建设开展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我市提供工作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建议我市科研和教育部门加大对婚恋等心理方向课题加大支持力度,通过科研为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4.3 加强宣传工作

各级宣传部门如融媒体中心应当加强婚恋观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印刷宣传刊物和设立心理类广播电视节目来扩大婚恋观的教育宣传。

4.4 建立校园心理育人制度

各级学校需要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干预制度。因此,教育部门有必要组织各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心理育人工作和心理健康关爱的专项工作小组,可以邀请高校专业心理教师对中小學班主任辅导员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为学生在青春期心理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同时可以选取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作为试点学校开展心理育人体系建设工作,并将好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在全市推广。

4.5 加强中小学心理师资配备

在中小学阶段乃至学前教育阶段大量引进或培养具备心理教育能力的心理辅导教师也是解决学生心理发展成长阶段的心理不适乃至扩大整个人生阶段心理调控能力的重要工作之一,应当引起相关单位的重视。

4.6 要建立心理援助体系,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

充分依托毕节市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中心和毕节市心理学会等工作平台,统筹毕节市相关单位和社会资源,联合高校心理专业人才,不断拓展社会心理联动,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援助体系和基层“家-校-社”心理育人体系建设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工作体系。

4.7 形成常规化工作体系,规范组织建设

充分依托市级心理中心平台,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联合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和妇联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规范的组织体系,加强与卫健、民政、教育、妇联、人社、公安等部门及高校协作,建立联动体系,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心理工作重心逐步向基层偏移,辐射乡镇社区和基层中小学以及幼儿园,带动基层心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学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建设探究[J].现代交际,2019,(22):194-195.

[2]张华.高校心理育人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创新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32(19):7-8,11.

[3]刘宏程.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心理育人体系的构建[J].海外文摘·学术,2019,(17):1-2.

作者简介:孙丛亮,硕士,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学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心理学。

猜你喜欢

体系建设家庭教育
浅谈风力发电企业培训体系建设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建设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