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南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探究

2021-11-15张斌王星亮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4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乡村振兴

张斌 王星亮

摘 要:进一步发展陕南地区的乡村产业,巩固原深度贫困区县的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对陕西省实现农业增效、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影响深远。本文以乡村产业作为探究重点,通过对陕南地区特别是原秦巴山区深度贫困区县的整体观照和调研、分析,探究其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4.010

2017年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要论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党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此,全国乡村兴起改革浪潮,乡村产业遍地开花。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由“量需”变为“质需”, 农村居民则希望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发展福利等,要满足国民需求,就要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陕南是指包括商洛、汉中、安康三市在内的陕西南部地区,值此“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党中央提出巩固脱贫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战略,作为省域经济的重要单元、中国革命老区和原深度贫困区之一,陕南经济发展对陕西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陕南地区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贯彻落实总方针、达到总要求,就要实现城乡互通,促进城市发展要素向乡村流动,加速乡村发展,助力“产业兴旺”;注重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乡村,深化“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既要体现农耕文明,又要彰显现代文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明体系;深入研究并创新实践,因地制宜,优化治理模式,实现“治理有效”;注重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步富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达到“生活富裕”。

1 陕南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现状

陕南历史悠久,诗仙李白曾有“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的赞美;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商洛市森林覆盖率超63%,自然景观众多;汉中杜仲向来为中药材行业称道,仙毫茶更是驰名中外;安康则享有“中国硒谷”的美誉。独特的天然优势使得陕南地区资源条件优越且丰厚,能借以发展一系列的生态产业。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陕南考察,在柞水县提出“小木耳,大产业”的发展意见。在农业机械化优势突出的村镇,发展特色乡村产业,效果显著;“技术入村”更是使产业发展立竿見影。

据《人民日报》3月17日报道,同处秦巴山区的四川广元农户,今年通过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职业技术培训,原先因缺技术而被识别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现已成功脱贫,从而解决了相关问题。在《商洛日报》中提到的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木耳产业发展模式,也在以引进人才和技术培训等途径大幅提高以种植木耳为代表的乡村产业的增收。

由此可见,陕南地区在因地制宜与“技术入户”、职业培训等原则的指导下,发展乡村产业成效显著。

2 陕南乡村产业发展的困境

陕南地区在脱贫攻坚方面已取得胜利,然而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发展现状易导致脱贫人口二次返贫,在应对市场风险、发展乡村产业等方面依然动力不足;在实现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成果方面,利用地域优势促进特色乡村产业的发展,探究空间还很大。

(1)陕南地处秦岭山区,在完善交通、基建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实地调研发现,政府虽然已对乡村公路等做出完善,但在通讯、物流等方面尚有不足。很多乡村没有快递站点、偏远村镇进出困难、通讯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均成为陕南乡村产业发展的阻碍。

(2)当前陕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多以传统粗放型为主,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低;不少村镇的农副产品面临滞销难题。许多农副产品缺少固定的采购方;农民不仅面临技术缺乏、文化落后等问题,还因信息不对称,在信息错位、滞后的情况下很难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和售卖。

(3)尽管陕南地区在乡村创业方面有系列政策扶持,但能返乡创业并带动家乡发展的“致富能手”仍是个例。相关部门在对返乡创业者融入当地营商环境、开展合作、资金扶持、技术跟进等问题上不够重视;在返贫风险高的背景下对乡村产业创新趋于保守,对创业群体和个人的挖掘、扶持、跟进、宣传力度等也有待加大。

(4)陕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且种类少、知名度低,制约乡村产业的发展。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指出乡村产业发展应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但目前类似洛南豆腐干、镇安柿饼、山阳手工挂面、丹凤牛筋面等虽属陕南农产品的再加工,但技术含量低,种类单一且规模小,产业链短。

(5)乡村产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趋势。就陕南调研所及地区而言,受访农户年龄多在六十岁以上;村镇产业园区、基地的工人以及种养殖户等亦多为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青壮年劳动力很少有留在本镇、本县乃至本市就业和发展的。

(6)陕南地区虽然已对乡村产业垃圾进行了集中定点处理,但受限于技术、交通等条件,方式多为简单地焚烧或填埋,不仅造成了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生态环境污染,还对村民幸福健康地生活造成了影响,更是有违国家“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3 陕南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

以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是大势所趋,围绕《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并结合相关调研、分析,笔者对陕南乡村振兴的困境与现状提出改善建议,探究其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

3.1 以新型农业合作社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户致富

农业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农业不能沿用旧模式,应在“互联网+”背景下引导农民参加技能培训,组建新型农业合作社,提升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多平台分享,让更多农户看到发展红利,在集体成果中看到个人价值,提升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3.2 丰富产业类型,完善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示范村

尽管陕南不少农户和村镇面临农副产品创收难的窘境,一些村镇天麻、黄姜等产业还曾长期亏损,但打造特色乡村产业,借助地域优势,发挥生态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展产业链,促进三级产业的多元联动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即可借此释放巨大活力。

3.3 培育乡村企业家,推进农村创业,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返乡创业是丰富乡村产业的必然结果,虽然陕南一些村镇因信息、资金等资源掌握不均,相关机构与村民存在着合作难题,但农户对创业所持的观望态度可通过政府的技术培训和创造红利而改变。

同时,在新农户中挑选基础好、潜力大、意愿强的个人进行重点乃至一对一培养,进而将其扶持转变为乡村企业家,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乡村创业不能简单地移植、复制。以陕南常见的乡村产业香菇种植为例,出现同行竞争,A村可采取“餐饮+住宿”模式,B村采用“加工外销”模式,C村打造生态园区,进行观光旅游等,三方乃至多方应打好“配合牌”,避免“内耗式”竞争,共谋出路,协同发展。

3.4 完善基层党建,优化乡村治理,加速产业发展

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力量,乡村产业发展的谋划者,应做好“带头人”角色。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电商人才、文化传播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以及医疗、教育人才的参与,当前陕南在各环节都还存在着人才短缺问题,基层党组织应在培育和引进更多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多提升自身的相关能力。

3.5 加大乡村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完善相关机制体系

乡村产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农和信贷支农资金。陕南农村金融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金融体系不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城乡金融结构失衡等严重制约着自身经济和乡村产业的发展。

3.6 完善基础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完备产销体系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整治土地和村庄入手,对农田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对村庄、农院进行高要求改造,吸引外来投资;增设村镇快递站点,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减少滞销,提升产业收入。

3.7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陕南地区应深入美化农村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将乡村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将生态与农业紧密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培育生态庄园、生态农民,做到农业生态化,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游客,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绿色经济价值。

3.8 实现巩固脱贫成果与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高效衔接,促进现有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陕南乡村产业发展要加强政策对接,从精准扶贫的特惠政策转到乡村振兴的普惠政策;强化技术对接,实现精准扶贫数据与乡村振兴大数据的优势互补。同时,将精准扶贫经验与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优化对乡村扶贫产业的经营管理,构建人才互通机制,促进原有产业转型升级,利用陕南乡村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独特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乡村产业。

3.9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技能培训,促进人才振兴

陕南地区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相对滞后,偏远乡村更是欠缺,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转型、产品营销等均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参与和努力。定期、定点地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乡村学堂”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准,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 结语

筆者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与相关资料对陕南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做出探究与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虽属冰山一隅,但在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特色产业、生态优势、培育新型农民、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加持下,必然能为陕南乃至其他地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丁晓雅,何家理.陕南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路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4):22-26.

[2]张晓敏.陕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3):124-127.

[3]胡铭焓.陕南食用菌生态休闲旅游业的耦合及发展战略[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9):144-146.

[4]肖薇薇,任炜.陕南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20,32(09):149-154.

[5]王永战,毕京津,郝迎灿,等.百技入百村、增产又增收[N].人民日报,2021-3-17(06版).

[6]郭俊华,卢京宇.乡村振兴:一个文献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2020,50(2):130-136.

[7]赵莉.陕南特色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外资2021年1月(上)第1期:100-101.

[8]徐礼志,李丽.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路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21,33(01):144-150.

作者简介:张斌,男,陕西商洛人,西安培华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乡土文化,陕南乡村发展;王星亮,男,福建厦门人,西安培华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