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假”论“真”,解读士子情怀

2021-11-15张丽

中国教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吴敬梓王冕儒林外史

张丽

一、谈话导入

师:《儒林外史》是一部经典作品,美国文学评论家韦尔斯(Henry W. Wells)这样赞誉《儒林外史》:

(屏幕显示)足堪跻身世界文学史杰作之林,它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一代文豪鲁迅对《儒林外史》这部书的评价很高,他说:

(屏幕显示)《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

那么,鲁迅所说《儒林外史》的伟大之处有哪些呢?

(屏幕显示)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的经验,什么是“讽刺”呢?

生1:就是批判、嘲笑。

生2:就是对不好的东西进行批评。

师:我们一起来看《现代汉语词典》对“讽刺”的定义。

(屏幕显示)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不好的东西”具体指哪些?你认为讽刺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或事”呢?

生1:丑的人或者事情。

生2:那些假的、恶的、不美的,让人厌恶、不满和反感的东西。

师:词典上的定义比我们理解的还多了一个内容,即讽刺常用的手法是比喻和夸张。那么,刚才我们看评价知道吴敬梓的讽刺笔法很厉害,被称为“绝响”,为什么呢?

二、假名士的丑面目:读懂高超的讽刺艺术

师:目前我们班级刚读完前二十回,今天我们选择一个章节—《名士大宴莺脰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来仔细品读。

师:你认为“莺脰湖大会”是“胜会”吗?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发言)

生1:我认为是,因为这次宴会排场大,食品茶酒精致,器物奢华。

生2:声势浩大,有影响力。

生3:宴饮时间久。

师:从小说中看,鲁编修认为它是“胜会”吗?

生:不认为。鲁编修认为这纯粹是“招摇豪横”,是显摆炫耀。

师:那两位娄公子认同鲁编修的话吗?

生:不认同。说明他们认为这次集会很高雅,鲁编修不懂。

师:刚才我们分别从读者和书中人物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再换一个角度,作者认为它是胜会的原因是什么?

生:名人雅士云集。

师:书中说名人雅士云集时,评价权勿用“怪模怪样”,然后总结道“真乃一时胜会”,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味道?

生:讽刺、嘲弄。

师:由此可知,作者的讽刺笔法之一是戏谑反语。

师:名士云集,各模各样。下面我们来段即兴表演,大家看这些话语出自谁之口,请你选用原文内容,发挥想象,演绎说话时的场景。

(屏幕显示)

“那是我的帽子!”

“看膀子上,白迹也没有一个!”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

(学生猜测三位说话人,圈画书中相关描写,合作讨论表演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学生表演,表现出权勿用的丑态百出,张铁臂的自我吹嘘,杨老六和权勿用的无赖本色,众笑)

师:这些场景里涉及的人物被称作高士名贤,但我们在几位同学精彩的表演中已经感受到人物的“丑”—他们的无赖和无耻。

师:这些都是人物自己表现出来的,可以说是“自曝其丑”,那么,能不能从其他角度看出这些人物的“丑”?请从第十二回、第十三回找出相关情节来验证你的阅读判断。

生1:萧山的胡子客人说权勿用靠“骗人过日子”,同乡人的话可靠。

生2:仆从宦成的内心活动,称权勿用是“混账人家”,当面听说传言后怀疑主子访权勿用是识人不明,证明传言不假。

生3:后文中权勿用被官府抓走,自己也无力争辩。

生4:张铁臂留下的人头是假的,且一去不见踪迹。

师:总结一下,为了揭穿假名士的面目,作者用了三种讽刺方法—自曝其丑、他人揭短、真相大白。

师:整本书阅读强调前后勾连,同学们再读一读下面两段文字,你会不会对自己之前的判断产生一丝怀疑?会产生怎样的怀疑?

(屏幕显示)

陈和尚道:“我听得权勿用先生后来犯出一件事来,不知怎么样结局?”陈木南道:“那也是他学里几个秀才诬赖他的。后来这件官事也昭雪了。”

—第五十四回《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宦成听见那两个戴方巾的说的都是些萧山县的话,……因开口问道:“客人,贵处是萧山?”那一个胡子客人道:“是萧山。”……(那胡子)道:“你不知道他的故事,我说与你听。……足足考了三十多年,一回县考的覆试也不曾取。”

—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

生1:权勿用是被胡子客人诬陷的?这是真的吗?

生2:我倒感觉陈木南说的也并不可信,他的话不能改变权勿用在我们心中假名士的印象,倒是让我们感觉很多人物自己说的话都不可信。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大家再来读一读作者写王冕的一段文字,思考这段文字会让你产生怀疑吗,它的叙述口吻跟之前有何不同,产生了怎样不同的效果。

(屏幕顯示)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生:写王冕,用的是作者的口吻;写其他人,都是用这些人自己的口吻。

师:写王冕这样的正面人物,往往是作者自己站出来说话,这是一种“全知视角”。既然作者自己站出来说话了,给人感觉就是真的,不用怀疑。作者刻画假名士时,往往让人物自己说话或者表现,这是“限知视角”。

(屏幕显示)

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鲁迅《清之讽刺小说》

师:“限知视角”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让读者自己做出判断,这是吴敬梓讽刺艺术的高妙之处。它使我们无法看透这些假名士的真面目,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不可理喻,他们和我们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我们也无法与他们产生共鸣。

三、假儒生的伪学问:读懂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屏幕显示)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笔法展现了士林的众生百相、世态炎凉,而且在于它触及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深刻困境。

—商伟 《〈儒林外史〉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师:请大家跳读第六回、第十三回、第十八回、第三十三回、第四十九回的相关片段,讨论科举八股取士时,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分别从文章选家、科考成功者、考官和真儒士的角度作出回答。

(学生自读、圈画,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从不同角度圈画出的语句有:

从选家的角度—

马二先生道:“文章总以理法为主……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带注疏气不过失之于少文采,带词赋气便有碍于圣贤口气。所以词赋气尤在所忌。”

—第十三回《蘧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卫先生(卫体善,浙江二十年老选家)道:“文章是代圣贤立言,有个一定的规矩,比不得那些杂览,可以随手乱做个。

—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从科举考场成功者的角度—

高翰林道:“小弟乡试的那三篇拙作,没有一句话是杜撰,字字都是有来历的,所以才得侥幸(中举)。”

武正字道:“近来这些做举业的,泥定了朱注(指朱熹对《诗经》的注解),越讲越不明白。”

—第四十九回《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从考官的角度—

王仁道:“汤父母前次入帘(做考官),都取中了些陈猫古老鼠的文章,不入时目。……今科十几位帘官,都是少年进士,专取有才气的文章。”

严贡生道:“这倒不然。才气也须是有法则。……就如我这周(进)老师,极是法眼,取在一等前列,都是有法则的老手。”

—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生1:我发现从文章选家的角度,好的文章就是代圣贤立言,不需要有才气。

生2:好文章就是引经据典,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这是科举成功者的经验。

生3:文章好不好,考官说了算,考官判定文章好坏的依据就是符不符合“法则”,这个法则就是八股制。

师:从大家刚才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八股取士遇到了怎样的困境?

生1:八股取士就是代圣人立言,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生2:人才不能表达他们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八股取士没有替国家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师:对于这样的困境,吴敬梓(或者说真儒士)有没有办法解决?

(屏幕显示)

迟衡山(祭泰伯祠的倡议和策划者)闲话说起:“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

—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迟衡山道:“依小弟看来: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第四十九回《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生1:作者只能呼吁读书人把功名和学问看作两码事,多么无奈!

生2:文章写得好中了举业求得功名的,完全不懂礼乐,没有治世的才学。作者对此也无可奈何,在这无奈中我们读出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愤怒。

四、真儒士的断肠曲:读懂作者对儒家理想的坚守

师:那么,作者理想中的文人士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行呢?我们不妨回到全书的第一回,从王冕说起。

(屏幕显示)

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明)宋濂《王冕传》

小說中,作者将现实的王冕出仕进行了改写,用意何在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小说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提到“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作者借王冕之口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说明作者改写王冕的做官经历,是想突出他理想中的读书人品质—文行出处。

生2:小说中的王冕为了躲避皇帝的征召,不惜逃往会稽山,说明作者提倡读书人淡泊功名,不要贪图富贵。

生3:吴敬梓改写王冕做官的经历,是要告诉我们读书的本义在修身,而不是为功名利禄。

生4:小说中的王冕虽然没有做官,但却为朱元璋谋划以仁治国,之后拒绝了朝廷的征辟。作者是想借此表明读书人如果能够出仕就要为国效力,功成之后要及时身退,乱世中要归隐。

师:礼崩乐坏的社会,读书人唯有自守才能保持高洁的志趣。结合吴敬梓本人的经历,思考小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屏幕显示)

1728年,在乡试预试的滁州考场上,吴敬梓因讲了一些不合时宜的独到见解而遭到主考官的“严加训斥”,成为他平生奇耻大辱。雍正十一年(1733年),吴敬梓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在南京,他很快在文坛中获得了承认,被推为“文坛祭酒”。四十岁左右,他将自己的故居变卖,参与南京文人修建秦伯祠的活动,从此落入贫困境地,常常要靠接济才能度日。安徽巡抚赵国麟曾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许以高官厚禄,却遭到了他的拒绝。

在经历世态炎凉、看透八股取士的腐朽性之后,吴敬梓在极其贫病的境遇中,以约十年的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汇编

生1:作者曾不惜变卖家产参与修建泰伯祠,可见他对理想的礼乐社会的向往。

生2:从作者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对八股取士制度的痛恨,吴敬梓对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的刻画,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知识分子和理想社会的向往。

生3:作者激烈批判士林中的假儒士、假名士,褒扬真儒士、真名贤,也是为了表达对道德与才华相得益彰的六朝名士的怀念。

生4:作者心目中的真儒士应当德行和学问兼备,理想社会应当尊崇礼乐。

师:这节课我们运用精读法和跳读法重读了《儒林外史》这部伟大的作品,欣赏了高超的讽刺笔法,了解了作者对八股取士的批判,体会了作者对礼乐社会的向往和对儒家理想的坚守。继续往下读,你还想读懂什么?同学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专题探究任务单继续研究讨论。

(屏幕显示)

◎阅读第十五回至第二十回,探究:作者刻画匡超人时采用的讽刺笔法与描写莺脰湖名士有何异同?

◎阅读第三十一回至第三十六回,探究:作者借祭泰伯祠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跳读第三十八、第四十八回,探究:郭孝子寻亲尽孝、王玉辉劝女殉夫是作者倡导的儒家之礼吗?为什么?

◎精读第五十五回,探究:市井奇人是儒林中人吗?作者写他们的用意何在?

◎比较阅读:《儒林外史》和《水浒传》,一写儒林,一写武林,都体现了作者“礼失求诸野”的思想,举例阐述。

师:如果让你自己选,你感兴趣的问题还有哪些?不妨提出来,和同学一起探究。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724132105@qq.com

猜你喜欢

吴敬梓王冕儒林外史
王冕画荷花
吴敬梓“休说功名”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吴敬梓“暖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