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毛泽东的党史观

2021-11-15柴国娜

支部建设 2021年29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史观党史

○杨 静 柴国娜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生动而丰富的教科书,是所有党员的必修课。树立正确党史观是学好中共党史的前提。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系统阐述并自觉运用正确党史观总结研究历史的典范。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十分重视对党的历史的学习与总结。他强调:“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在回顾分析、总结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以及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决策和人物时,毛泽东始终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胆识和思想家的深刻,就为什么要研究党的历史、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党的历史、如何评价党的历史人物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进行了科学实践,形成了对党史研究具有深远指导意义的看法和主张,即毛泽东的党史观。

一、关于党史研究目的论

党史研究目的论主要是回答为什么要学习好、研究好中共党史。历史与现实、未来紧密相关,只有准确认识历史才能科学把握现在、正确塑造未来。做好党史工作,研究、学习、宣传好党的历史,既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1942 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这也就是说,党史研究的这种“向后看”的历史性回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与未来指向的意义,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向前看”,反思过往的根本目的在于面对现在、启迪未来。

关于党史研究对现实和未来革命建设的观照性、指导性价值,毛泽东主要从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其一,有助于提高党制定科学理论政策的能力。毛泽东一贯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作为党的一种政治行为,政策和策略是政治行为的核心构成,体现着党的政治活动的性质与方向,决定党的领导活动是否正确、能否有效。因此,必须从“党的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制定科学的无产阶级革命纲领和战略、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性。而党的政策和策略又来源于党的政治实践,是在深刻认识党情国情和不断总结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以党对中国革命斗争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但无论是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还是准确把握发展规律都有一个过程,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这就提出了不断回顾过去、总结历史经验的要求。因此,毛泽东强调指出,必须“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政策必须在人民实践中,也就是经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而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反思总结历史,“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

其二,有助于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思想教育。党的历史中所蕴藏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陶冶精神、增进广大党员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的重要法宝。因此,毛泽东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的研究和学习,并将了解党的历史作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1939 年10 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我们现在要建设这样一个党,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呢?解决这个问题,是同我们党的历史,是同我们党的十八年斗争史,不能分离的。”“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可以使广大群众从历史事实中领会党的性质与宗旨,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进而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

其三,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以史鉴今”。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亦是如此。毛泽东曾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等来诠释我们党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的波浪式发展历程。但无论党的事业是曲折还是顺利,都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和需要汲取的教训,都具有“以史为鉴”的重大价值。因此,毛泽东号召全体党员,要求共产党人必须要尊重、珍惜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得到启发。不仅成功的经验是党的宝贵财富,失败的教训对于党同样具有启迪借鉴意义,错误是成功的先导。唯有从历史中总结“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才能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二、关于党史研究方法论

党史研究的科学化必须依靠科学的研究方法,党史研究方法论就是回答怎么样才能准确、科学地研究分析历史、评判历史。因此,为更好地研究中共党史,毛泽东对党史研究的方法作出了重要论述。

第一,古今中外法。所谓古今中外法,就是具体的、历史的方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我们对中共党史的研究,既要有贯通古今的纵向思维,以历史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视角去把握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也要有联通中外的横向思维,以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视角去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以联系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党史。

第二,历史分期法。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在研究中共党史时,必须要“有系统地去考虑”,对党的历史进行时期性或阶段性的划分。1942 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首次对党的历史进行了划分。他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依据革命的任务、联合的群众和革命所打击的对象,将党的历史划分为大革命时期、内战时期、抗日时期三个阶段。随后,1956 年毛泽东在同拉丁美洲一些党的代表会谈时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四个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这就为我们进行历史研究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和清晰的逻辑。

第三,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的实质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分析法。自进入有阶级的社会以来,阶级斗争虽然不是历史的全部但却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也以阶级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阶级分析法就是分析阶级社会历史的虽然不是唯一但却是最为根本的视角。近代中国革命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研究和分析这段历史,如果放弃阶级分析法,就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线索,就难以找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对象和联合目标。因此,毛泽东将阶级分析理论置于中国革命理论的重要地位,以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考察研究党的历史。他将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与阶级分析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分辨出了近代中国真正的敌友,而且还以此为依据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阶级政策、土地政策、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等策略,从而指导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四,史论结合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党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毛泽东反复强调,研究党的历史,“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凭借详尽的历史材料。同时,要想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只有“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才能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合乎规律、合乎现实的主观创造,才能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三、党史人物评价论

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要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重大课题。如何恰如其分地宣传、评价党的领袖或领导人物,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带有极强政治性的问题。毛泽东认为,要准确地评价革命领袖,就必须要将其置于正确的地位,既不能因他们的功绩而神话领袖,也不能因他们的错误而贬低领袖。

一方面,要在坚持群众史观的基础上认识评价领袖、英雄人物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坚持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领袖人物在历史转折关头,能够以科学的预见认清社会发展规律,以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实践运动,以革命的胆略带领人民群众夺取最后胜利。因此,我们要肯定领袖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但肯定并不意味着夸大,把领袖人物神圣化,将领袖视为唯一的历史创造者,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的。领袖作用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他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否满足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领袖人物所犯的错误。除了看到革命领袖的作用外,毛泽东认为,领袖人物也会犯错误,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1960 年6 月,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一文中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我本人也有过许多错误,有些是和当事人一同犯了的……看来,错误不可能不犯。”领袖也会犯错误,就对我们如何评价领袖提出了考验。针对有人借口党的领导人所犯的错误而加以诋毁、攻击,甚至全盘否定领袖的历史功绩时,毛泽东提出严厉批评,对于领袖人物的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从既有事实出发,“好,就肯定;不好,就批评”,对他们的功过是非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避免作出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简单结论。如对待陈独秀,毛泽东一方面因为陈独秀本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而对他作出了严肃批判。但另一方面,毛泽东也在多个场合以恭敬的口吻谈到陈独秀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在“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说道:“关于陈独秀这个人……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重温毛泽东的党史观,既是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正确认识中共党史的重要的方法论指南,同时还能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之际如何更好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供有益的指导借鉴。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史观党史
张静如对中共党史研究生教育的贡献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社长/总编荐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