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信息
2021-11-15晋运,郝建蕾,张晓东等
运城:“田保姆”促进乡村振兴
运城市地处山西省最南端,是一个农耕文化悠久的农业大市,耕地面积758.85 万亩。近几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400 万亩以上,是山西省小麦主产区,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具有战略地位。
但“人均只有两亩地,户均不过十亩田”却又是运城市农村承包地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运城市必须要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农业生产托管正是解决这个问题行之有效的形式。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运城市农业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兼业化趋势。而农业生产托管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最关键的一个方面,有效解决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实现了“你在外安心打工,我在家帮你种田”的“保姆式”效果。同时,通过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引领普通农户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速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乡村振兴。
2017 年至2020 年,运城市共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9190 万元,用于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试点范围从万荣1 个县扩大至运城市13 个县(市、区),实现了全覆盖,完成托管面积(按托管系数计算)110.165 万亩。2019 年市级率先安排财政资金400 万元用于产粮大县闻喜县开展市级试点,完成托管服务面积4 万亩以上。
(晋 运)
武乡:农家院里晒“黄金”
2020 年秋天,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扶贫联系点武乡县蟠龙镇栗家沟村的谷子喜获丰收,院落里、打谷场上,一片片金黄色谷子渐次铺开,如同席子一般。
2016 年,中国煤科委派张志鹏任武乡县挂职副县长,为武乡小米站台、背书,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米县长”。此后,“小米县长”成了一个符号、一支队伍、一股力量。张彦军,韩霏,张磊……一批又一批中国煤科人奋进在为武乡小米高呼奔走的扶贫路上。
中国煤科扶贫干部分赴全国20 多个省市,相继参加“美味中国行”“全国秋季糖酒会”“互联君生态农品嘉年华”等上百场推介活动,“武乡小米”区域公共品牌愈加打响叫亮,“小米加步枪,好米在武乡”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口号。经过精心谋划、科学研判,中国煤科牵头,采取企业、高校和地方政府三方合作,与中国农业大学、武乡县人民政府共同开发“武乡小米深加工扶贫项目”,借助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优势,依托武乡小米优质原材料,打造小米饼干产业链,填补了市场上小米深加工产品的空白。
目前,武乡县老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仅“小米饼干”这一条生产线,便同上司乡乐家坪、故县乡十里坡、蟠龙镇山角坡和栗家沟等村村民签订了合作协议,统一为村民提供优质种子和有机生物肥,7 个乡镇800 余农户从中受益。
(郝建蕾)
陵川:丈河村的华丽“变身”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陵川县丈河村,十年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坳,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丈河片区联合党总支书记石爱国,出生在丈河村,石爱国从部队退役后跟着亲戚下海经商。尽管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每次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石爱国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复。于是,他毅然回到这里,拿出自己的积蓄,在家乡建起了企业,解决了丈河村60 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年总收入达2500 万元。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为了让丈河村变得更富裕、更美丽,石爱国带领丈河人依托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做起了生态康养这篇大文章,开发观光农业和绿色采摘项目,成立专业合作社,并先后修建现代化公厕、污水处理站和绿化街道等设施,让村庄环境焕然一新。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附城镇党委推动下,富裕起来的丈河人又与8 个贫困村、1 个低收入村成立了丈河片区脱贫攻坚联合党总支部,通过以企带村、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使丈河片区新庄、台北等8 个贫困村,396 个贫困户的经济状况都得到了改善。
(张晓东 曹 妍 李海波)
孝义:小杂粮奏响增收曲
随着一阵阵轰鸣的机器声打破村庄的沉寂,孝义市阳泉曲镇碾头村惠民专业合作社杂粮加工基地正式投入使用。这一投资20 余万元的“微”项目上马,将为合作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打好基础,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走进小杂粮加工车间,村民们正忙着筛选、洗麦、研磨、装袋,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车间里阵阵清香扑鼻而来。看着加工出来的粮食,大家欢欣鼓舞。村民马巧英更是高兴,因为她还在这里找到了一份操作设备的工作。“这些年,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脱了贫,而且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马巧英是碾头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家里有几个孩子上学,压在老两口身上的担子很重。2016 年,她将6 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能拿到1000 元的土地流转费,现在又在厂里干活,每天还有五六十元的工资,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为了与加工车间配套,合作社还投资购买了封口、包装设备,将小米、荞面等灌装为标准化商品,方便推向市场销售。同时,申请注册“碾头”系列无公害绿色食品商标品牌,多渠道推广“碾头小米”等主打产品,提升农作物附加值,发展壮大碾头村小杂粮特色种植产业。依靠本地小杂粮资源优势,就地取材,惠民专业合作社已基本形成从源头种植,到加工、包装、销售完整的生产链条,这不仅让碾头村优质的农产品从田间走向市场,提升了种植的收益,也提高了股民的收入。
(罗 丽 张丽妍)
平定:小酸枣“甜”了上冶头百姓心
平定县上冶头村周边的山上有不少野生酸枣,每年秋季村民会摘些酸枣给孩子吃,大部分跌落腐烂了。去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润岗得知酸枣仁可入药,对睡眠不好有疗效,且市场收购价格较高。这让他动了心,“咱这儿漫山遍野是酸枣,如果村里能加工酸枣仁,就能给村民增加一些收入”。
张润岗从网络上找到了酸枣仁加工设备生产厂家,了解到酸枣仁初加工只需要购买洗枣机、砸壳机、分离机和电动筛子就可以。说干就干。他联系了厂家,咨询了设备价格和运输安装等信息。随后,张润岗带着村支“两委”成员和扶贫工作队员立即考察设备生产厂家,将村里的一间房屋改造成生产车间。由村集体收购村民采摘的酸枣,统一加工、销售。
加工设备很快进了村,村干部、帮扶队员和厂家技术人员加班加点调试设备,学习机器操作方法。加工酸枣仁需要成熟的酸枣,20 公斤酸枣能产出1 公斤酸枣仁。按照市场价格每公斤280 元计算,上冶头村的酸枣仁能卖3万多元。张润岗为酸枣仁拍了图片,通过微信联系了河北的收购商。“酸枣仁作为药材,收购时按照等级来定价。”张润岗说。于是,他和村干部将过筛后的酸枣仁又用簸箕簸了一遍,再一点点地将碎壳拣出来,“这样才能卖上好价钱”。
(丁 平)
翼城:石佛村里浆水“香”
立冬过后,翼城县中卫乡石佛村的恒盛源浆水生产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
恒盛源浆水生产的“姚家浆水”在传统的做法上改进工艺,由过去的采摘野菜,淘洗好后加入“浆水引子”发酵的简单工序发展到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项目,融合了现代工业技术,经过多个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形成了“择菜—净菜—焯水—切割—入缸—加温—还汤—发酵—成品包装”的生产工艺流程。“安全有了保障,口味也得有保障。”石佛村党支部书记牛来忠介绍,浆水的菜种也由过去的荠菜发展到用苦苣、蒲公英以及蔬菜中的雪里红、芹菜等制作,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选择,由于市场远销异地,为防止变质和挤压破损,方便路途运输,使用真空易拉罐包装。
恒盛源浆水生产车间的墙面上,一张照片和红色条幅格外醒目。照片上,牛来忠捧着奖杯笑得灿烂,这是去年全省农业农村领域“五小六化”竞赛上,“姚家浆”荣获了优秀成果一等奖。
(刘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