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1-11-15张先林
□ 张先林
质量关乎组织工作的生命。党的十九大把“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要着力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必须放眼党的事业发展大局,紧贴“时”和“势”,紧扣“纲”和“本”,聚焦主责主业,突出质量导向,推动每一项组织工作由“做没做”“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不断提高谋划工作的质量、制定政策的质量、推进落实的质量,以组织工作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推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理论武装,牢牢把握组织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理论指引方向。只有不断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提高组工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才能找准新时代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路标。
旗帜鲜明讲政治铸牢对党忠诚之魂。组织路线服从政治路线。组织机关是政治机关,一切工作都是政治行为。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政治标准作为第一标准,教育引导广大组工干部自觉涵养讲政治的思想自觉,增强讲政治的行动自觉,推动党的政治要求实化、细化、具体化,遇事多想政治要求、办事多想政治规矩、处事多想政治影响,使组织工作始终与中心大局步调一致,与初心相契合、与使命相符合、与时代相融合,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不懈在发展全局中找准工作定位。着眼大局,紧盯大势,贴近实际,不断提升组织工作的“品牌效应”。始终做到价值取向与科学发展相统一,坚持着眼于发展、服务于发展、有利于发展,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来衡量和检验组织工作成效。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组织工作放眼于统筹“四个伟大”、推进“两大革命”的战略高度谋思路、定政策、促改革,强弱项、补短板、促整合,不断夯基垒台、厚积薄发、积蓄成势。
毫不动摇扛起履职担当时代责任。自觉站在党执政兴国的高度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提高把握正确方向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分析大局大势能力,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实践实战能力、决战决胜能力。严把政治标准,大力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激励更多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强“三基”、固堡垒、推进乡村振兴,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把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解决好,不断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汇集起来。
二、拓展全局视野,创新方式方法,释放工作活力
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必须集中智慧、拓宽视野,创新科学思维,不断优化工作方法,激发组织工作活力,实现组织工作更高质量、更快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扩宽战略思维“三维坐标”,点燃组织工作新引擎。思路决定出路,高质量的工作要有高起点的思路去谋划。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围绕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安排和全年任务,适时运用“求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新理念引领组织工作求实创新。从“吃透上情”“把握外情”“掌握下情”三个维度出发,对表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组织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谋划在哪些方面体现上级要求,提出创造性贯彻落实措施;对照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做法,考虑从哪些方面予以吸纳借鉴,提出学习借鉴意见;对比基层创造的有效办法和典型做法,思考哪些做法可以推广,提出复制运用的先进案例。进一步从全国视野、全省格局、全市典型中寻找可学习借鉴的标杆经验,明确争先目标,注重规律性、把握操作性、体现实用性,吸收精华,创出特色,做足成色,打造品牌,实现由“跟着学”到“创新做”的有力转变和明显改观。
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寻求组织工作新路径。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任务,精心瞄准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着力聚焦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重点、难点、热点和堵点问题,始终保持眼界宽、思路宽、谋略宽、胸襟宽的战略定位,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创新思路、制度机制、工作方案、具体措施,以新思想引领工作,以新理念指导工作,以新要求规范工作,增强地方组织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课题调研的高质量提升组织工作整体质量。以时代为引领,把加强调查研究作为问计于民、求策于民的有效途径,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
发挥宣传效应典型引领提升组织工作影响力。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增强凝聚力、亲和力、感召力。注重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全领域、多层级的典型选树活动,在范围上,覆盖组织工作、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等各个领域;在对象上,覆盖干部、组织、人才、党员。坚持传统与新兴媒体融合、线上与线下网络联动,全面整合资源,打造党媒融媒平台,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进行宣传,力求既干成“实事”、又讲好“故事”,既干出“气势”、也形成“声势”,既保证“出活”、更努力“出彩”。通过典型案例、典型事迹、特色经验的宣传,引领组织工作由“跟着走”到“自觉动”的有效转变,使基层开展工作学有标杆、赶有目标、用有先进,带动组织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进步。
三、健全工作机制,用管用有效的机制规范组织工作
建立健全覆盖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形成组织工作议事决策、沟通协调、责任落实、效能评价、奖惩激励等完整的运行机制,确保组织工作制度建设相互衔接、链条完整、有序可控地向前推进。
建立督促督办机制。紧紧围绕全年工作重点任务,建立健全“清单明责、督办推动”的全程落实机制,坚决根治一些标准不够高、出活不够精、思维不够活、效率不够快的突出问题。将年度工作要点、阶段性工作安排、部务会议定事项作为抓落实、求实效的重中之重,及时分解任务,细化落实举措,明确责任科室,用责任清单推动工作,以责任清单促进落实,凭工作成效考核排名,形成办公室牵头抓总、各科室具体负责的良好运行机制,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常态化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有效落实。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和完善岗位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部领导评价、科室互评、县(市、区)委组织部评价等环节,详实考核日常工作、重点工作、创新工作和业务工作完成情况,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赋能评价,量化工作成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于考核优秀的组工干部可在年度考核中给予优秀等次,推荐为各类评先评优表彰对象,并在选拔任用中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于综合考评结果排名靠后的科室或个人,由分管领导进行约谈。
建立激励奖惩制度。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作出岗位承诺,进行岗位评价,实行绩效考评,建立激励奖惩的管理机制、考评机制、关爱机制,通过荣誉表彰、精神激励、物质奖励,切实增强广大组工干部的荣誉感、获得感和自豪感。对老实肯干、既出活又出彩的“老黄牛”,对任劳任怨的实干家、排头兵,要格外关心、倍加爱护,让“能者多劳”获得更多的荣誉和晋升机会。对于出工不出力、坐诊不号脉的组工干部,要态度坚决严厉批评,切实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真正把干部的能力与作风、付出与成绩考准考实,充分调动和激发组工干部的积极性。
四、增强队伍素能,激发组工干部担当作为内生动力
组织工作是一门科学,政治性、政策性、程序性都很强,专业能力不强干不了事,专业精神不足干不好事,专业作风不硬干不妥事。通过提升组工干部素能,树立正确价值导向,营造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激发组工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努力打造“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走在新时代前列的模范部门。
突出“专业能力”,加强全方位素能培训。把业务素能建设作为组工干部的核心本领,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让“需要学”的干部真正学到“需要的东西”。把党内政策法规、组工业务培训摆上重要日程,丰富教学载体、创新教学模式,举行“知识竞赛”、闭卷测试,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让每名组工干部参与到学政策、学业务、提素质、提本领的“双学双提”活动中,举办“组工论坛”,开设“组工沙龙”,开展“人人登讲台、人人作点评”活动,相互交流研讨,提升学习趣味,集中解答实践难题,增强组工干部业务水平,努力使每一个组工干部都成为组织工作的活字典、政策通。
突出“专业精神”,提升工作能力水平。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主动给组工干部交任务、压担子,不断锤炼“能干”“会说”“善写”三个基本功,使组工干部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努力打造一支敢做敢当、善作善成、守正创新的组工团队。通过岗位历练、交流轮岗、蹲点调研等方式,为组工干部提供成长成熟成才平台、干事创业舞台,在创造性落实党委重要部署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在基层挂职锻炼中,提升组工干部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形成“最强大脑”,提升处理日常事务、解决关键问题、化解疑难杂症的组织协调、指挥作战、处理问题的能力。
突出“专业作风”,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坚持“高、快、严、实”四字要求,政治站位高、工作标准高、干事热情高;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形象最好;谋划要实、推进要快、见效要早;管理要严、执规要严、律己要严;责任要落实、服务要务实、作风要扎实。坚持从严治部,始终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第一准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带头学习党章党规,落实“十严禁”“十不准”纪律要求,引导组工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引导组工干部注重脱虚向实、不做表面文章、不搞“繁琐主义”,坚守创造一流工作业绩的高贵品质,始终做党的忠诚卫士、勇做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争做公道正派的恪守者、善做可靠可信可亲的贴心人。
突出文化建设,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组工文化建设活动,通过文化的涵养、滋润、引领,培育务实创新、健康向上的组工文化,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良好工作氛围。大力弘扬公道正派、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甘为人梯等组工文化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组工干部悟初心、担使命,持续激发组工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激励广大组工干部比境界、激情干事,比奉献、精准干事,比作风、开拓干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持续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