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学碎片化的哲学省思

2021-11-15戴昇

社会观察 2021年7期
关键词:史学微观史料

文/戴昇

史学碎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治史者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历史现象、研究史学问题,而史学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外在因素又为碎片化研究提供了发展契机。史学碎片化的实质就是以碎片代替整体,没有处理好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以零碎史料为中心的研究、以细碎个案为中心的研究、以表面现象为中心的研究、脱离整体的部分研究等。欲要跳脱出史学“碎片化”的泥沼,人们需要借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当治史者切实做到运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谋思路,才有可能真正成为高屋建瓴、见微知著、疏通知远式的历史学家。

史学碎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以零碎史料为中心的研究

史料是史学工作者从事历史研究活动的基本条件。俗语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充足史料作为前提,严肃的历史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史料对于史学研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仅仅有史料的史学研究仍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史学研究。因为史料本身是零碎的,是以支离破碎的状态存在的。如果仅仅是对零碎史料本身的研究,它得出的结论同样是碎片化的,是与更大的时空环境割裂开的。

若要将零碎的史料连缀成整体,就需要史学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打通零碎史料之间的联系。明确的史学问题意识是学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很多碎片化研究的特征之一就是缺乏问题意识,将研究零碎史料作为终极目标。史学工作者需要将零碎的史料凝练成具有共性的问题,并将问题意识自始至终贯穿在史学研究中。唯有如此,史学研究才会化碎为整。

强化治学功力亦是克服史学碎片化研究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大量碎片化的研究只有史料的简单堆砌,没有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历史分析,原因就在于相关学者缺乏深厚的治学功力。史家应该运用功力与智慧驾驭零碎的史料,而不是被零碎的史料牵着鼻子走。但同时我们也要防止以论代史、以理论或思想剪裁史料的情况。

(二)以细碎个案为中心的研究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历史上每一个人、每一个村镇、每一个团体、每一个国家都是与当时的世界历史密切联系的,不存在完全独立的、脱离于历史背景的个人、村镇、团体与国家。个人是与国家、社会存在紧密联系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历史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这种普遍联系实事求是地揭示出来。

但目前学界却存在一些以细碎个案为中心的研究。区别于整体史关照下的典型个案研究,这类研究打着实证的幌子,却无视人与人之间、个案与个案之间的联系,忽视整体史的目标,将个案研究作为终极关怀。因为历史时期的人与事是普遍联系的,所以真正的历史研究不会出现没有联系的个案研究。非碎片化的个案研究都是以“以小见大”为特征,以回应整体历史所关切的学术问题为旨趣。换言之,具体个案研究都是在整体史的观照下进行的,都是在正常学术史的脉络下进行的,都是能回应并推进学术史演进的。

(三)以表面现象为中心的研究

现象是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要素,历史学家功力的重要体现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恢复历史事实、呈现历史现象并不意味着历史研究工作的终结,因为在历史认识当中除了考证性知识与抽象性知识之外,还有一项更为重要且复杂的知识,即价值性认识。只有历史现象的简单描述、缺少理论分析与思想深度的史学作品必将被列入碎片化的行列。史学工作者对历史事实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为避免这种以表面现象为中心的史学研究,学者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的理论思维,要努力探寻历史深处的曲径通幽。只有将隐藏在历史现象深处的本质揭示出来,只有将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出来,只有将人们心灵深处的普世价值钩沉出来,才可以算得上是史学研究工作的完成,不然的话就会很容易陷入碎片化陷阱。

(四)脱离整体的部分研究

部分与整体是一对辩证的相对概念。部分是整体的组成部分,整体是部分有机的集合体,两者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系。部分与整体是相对而言的,团体相对国家而言,是国家整体中的一部分;而个人相对团体而言,又是团体整体中的一部分。客观世界不存在绝对的部分与整体,只有相对的部分与整体。在历史研究中,断代史是通代整体史的部分,区域史是国家全域史的部分。断代史与通代整体史是密切相关的,每个断代史都是通代整体史赖以成立的基础,每个断代史都深受通代整体史的影响,都带有通代整体史的影子。区域史与国家全域史的关系也同样如此。

而目前学界却存在一些区域史与国家全域史、断代史与通代整体史割裂开来的现象,没有很好地体现历史研究中时间和空间的延续与联系。在时间上,有的学者对于所处断代较为熟稔,而对于前后朝代却知之甚少,离司马迁所倡导的史家“通古今之变”有很大的距离。在空间上,有的学者仅熟悉自己所研究的区域,对于其他区域或更大区域的发展状况却不知晓。

史学碎片化产生的内在理路与外在因素

(一)内在的学术路径变化

回顾史学碎片化产生的内在学术脉络,我们可以从国外与国内两条路径找到其源头。首先从国外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与反实证主义史学在西方兴起。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去真实性、去主体性,后现代主义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解构一切,将宏大的历史事实与事物规律解构得七零八碎。更有甚者追求杂乱无章、没有中心目标的研究计划,他们不仅将研究对象割裂开来,还将一项项学术研究成果也完全孤立起来。

再从国内的学术界来看,新兴的社会史不仅扩大了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资料与对象,还为研究者提供了耳目一新的视野与方法。新兴社会史的出现的确推动了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风险。社会史的繁盛肇始于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资料、研究视野、研究方法,而社会史研究产生的问题也同样与其研究的对象、资料、视野、方法相关。新时期社会史的兴盛与问题是相互依存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二)外在的现实因素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普通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成为了历史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在时代浪潮的影响下,学者们也从国家政治单一的视角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部分历史研究工作者更是从原先关注革命、政治转向关注并研究社会经济的变迁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可以说,以社会史为代表的新兴史学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然而,社会史的研究对象相对于政治史的研究对象而言,天然地带有碎片化倾向。因为政治史研究的政治制度、人物、事件自始自终就带有统摄全局的特征,其本身就是与更宏大的国家、社会、政局联系起来的。而如果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仅仅是普通的个体人物或个别现象,它就会不可避免地成为碎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下的史学碎片化破解

(一)坚持唯物史观,充分掌握史料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一去不复返的,是不能够全知全解的。历史学家要想尽可能多地了解、还原史实,只能通过遗存下来的碎片史料来实现自己的研究目的。相关史料愈多,历史认识就愈有可能真实完整。客观史料决定历史认识,所以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史料,才有可能无限逼近真实的历史。

充分地蒐集史料是历史研究工作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要完成历史研究的整个过程,它还需要历史学家在其中进行穿针引线、化碎为整的工作。人们是无法完全复原过去发生过的历史本体,我们只能通过这些遗留下来的“碎片”史料去尽可能描摹历史本体的图景。

(二)运用联系的观点审视史学问题

任何社会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深层次的本质与结构都是处于联系之中的。历史学就是一门将过去与现代联系起来的学问,马克思曾说:“过时的东西总是力图在新生的形式中得到恢复和巩固。”所以,我们要善于找到历史事物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联系。

目前学界出现的碎片化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运用联系的观点从事研究活动,部分学者就史料言史料,就个案言个案,就现象谈现象,就部分谈部分。我们在进行具体史学研究的时候,要避免就事论事,要将研究对象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时空背景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将国家政策实施与基层社会反响割裂开来,才不会将革命运动发展与社会群体活动割裂开来,才不会将经济发展变迁与日常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三)运用发展的观点审视史学问题

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本体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历史上的人和事都会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者要始终关注研究对象本身的历史发展变迁,要注重其内部的变化发展,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研究相关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与断裂。

此外,历史认识也是不断运动发展的。这里的“历史认识”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因为历史本体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历史认识的变化。第二种是历史学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每个时代因为有不同的社会现实,必然也会产生不同的学术问题、旨趣与关怀。

(四)厘清整体史与各个部分历史的辩证关系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每一个人组成了社会,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社会的影响。整体史是由各个部分的历史有机组成的,各个部分的历史是在整体史的观照下演进的。但目前学界的现状却是将整体史与各个部分的历史人为地割裂开,以致于整体史、通史没有建立在扎实的专史之上。各个部分的历史各自为战,见孤木以为森林,拾芝麻以为珠玑,过分追求历史的细枝末节,缺乏对全局的认识与把握。

整体史应该建立在扎实的碎片和部分研究之上。我们反对的是碎片化研究,不是反对碎片研究。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的人文社会科学,它离不开详细的考证与具体的个案研究。我们必须了解“非碎无以贯通”的道理,不以碎片研究为基础的整体研究就宛如空中楼阁,是经不起时间的长期考验的。但是,碎片研究要在整体史的关照下进行才会有意义,才不致于陷入碎片化的困境。

(五)处理好微观研究与宏观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微观研究与宏观理论本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但是目前学界却存在不少将二者割裂开来的情况,从事微观研究的学者打着自己系实证研究的幌子指责宏观理论的空疏,而从事宏观理论研究的学者却对微观研究不屑一顾,认为对方的研究琐碎、无意义。长期以往,学术交流势必会受到严重干扰。

微观研究是宏观理论的基石。只有建立在扎实的微观实证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才会打动人心、令人信服。另外,学者们在进行微观研究时,还要有建构宏观体系的理论自觉,要适时总结相关规律性认识,并做出自己应有的理论贡献。宏观理论为微观研究指明方向。理论体系在日常微观研究活动中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没有宏观理论的指导,微观研究无异于盲人摸象。

(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治史技艺

历史学家是认识与解释历史的主体,历史认识是历史学者在研究史料基础上的主体重构,历史研究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活着的人与逝去的人、事之间复杂的交流互动。一名历史学家永远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思想水平与感受能力去解析历史。换言之,历史学者对历史的理解与阐释,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历史学工作者不能总是埋头于故纸堆中做盲目的考据工作,还要时刻进行反思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强自身的治史功力与技艺。客观世界是复杂、变化且多元的,历史学者若要理解客观历史世界,必须从其复杂性、多元性、变化性着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

余论

当前历史学界尤其是新兴社会史领域存在较为严重的碎片化风险,不少学者将碎片误认为整体,把细枝末节看作是整体全部,更有甚者将研究过程或手段视作学术研究的终极关怀。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比比皆是,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历史研究事业的正常发展。

与表面上呈现繁荣景象的学术大跃进相反的是,近些年来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并且能够真正存世的史学著作愈来愈罕见。此外,当今史学工作者彼此之间各说各话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哪怕是在一个范围不大的区域社会史研究团体之内都缺乏沟通、彼此漠视,遑论差别性更大的不同朝代时段研究、不同区域的国别研究。更不用说,从事实证微观研究的学者讥讽形而上理论的空疏;从事宏观理论概括的学者对具体微观研究的不屑一顾。以上现象看似可以用学术研究“后出转精”的原则来解释,但其实质仍逃脱不了史学“碎片化”的影响。因为“碎片化”式的研究大多不以问题意识与学术史为旨归,而以史料的堆砌、个案的例举、简单现象的描述为特征,长此以往势必助长“史料独霸”“占山为王”等不良学术风气。这既不符合真正学术研究需要相互欣赏的内在要求,也严重背离了“学术研究乃天下公器”的学问宗旨。

要破解史学碎片化的危机,史学工作者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将唯物史观与辩证思维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研究实践中去。

首先,要坚持唯物史观,充分掌握史料。因为我们只有掌握了足够多的史料,才不会将零碎的史料、孤立的个案、表面的现象视作历史事物的整体。其次,要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审视史学问题。人们只有寻绎并打通史料、个案、现象彼此之间的联系与趋势,才有可能完整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才不致于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沼之中。再次,要厘清整体史与各个部分历史的辩证关系,整体史应该建立在各个部分历史的基础之上,各个部分的历史应该在整体史的关照下进行。另外,要处理好微观研究与宏观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微观研究是宏观理论的基石,只有建立在扎实的微观实证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才会打动人心、令人信服。宏观理论在具体实证研究中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没有宏观理论的指导,实证研究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最后,要发挥史学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治史技艺。因为历史研究归根结底是历史学者在研究史料基础上的主体重构,历史学者对历史本身的理解与阐释,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历史学家的治史能力与水平愈高,也就愈有可能逼近历史的真实。

猜你喜欢

史学微观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微观的山水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