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的肤浅化与知识“市场”的供给侧改革
2021-11-15本刊编辑部
社会观察 2021年4期
在自媒体时代,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很多人都想成为网红,因为一旦成为网红,流量很快就可以转化为收益。学术界也有网红,而成为“学术网红”的一个捷径便是,用肤浅的知识调侃、戏谑,以极端化的思想来吸上更多的粉丝。在深度阅读稀缺的时代,很多粉丝要么以娱乐的心态来对待知识,要么以激愤的心态来对待思想。简而言之,相当一部分“学术网红”的知识生产不是在寻找真实、探究真理,而是在向粉丝邀宠、向读者邀赞,其知识生产出现了严重肤浅化的现象。
埃里克·沃格林曾指出,当知识分子走向肤浅化,并用肤浅的知识来教化大众,那么社会将失去对知识的崇尚之心和敬畏之情。学术研究本应是少数人的“志业”,但在知识肤浅化以后,学术研究沦为大众化的“职业”。其结果是整个学界都在忙于制造论文,进而制造学位、制造教授。放眼中国学界,论文不少,但有创新的却不多。从数量上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确繁荣了,但理论深度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批判西方理论的声音很高,但构建自身理论体系的能力却严重不足。
更为严重的是,在肤浅化的知识供给体系中,不仅知识和思想贬值,而且深邃的思想被肤浅的知识所排斥。于是,一方面肤浅的知识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深邃的思想却供给不足。肤浅的知识可以满足大众娱乐,但绝对不能促进创新,而创新不足恰恰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肤浅的知识只能塑造出平庸的民话,而平庸的民话根本无法推进中国的大国成长进程。
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要从提升民话素质开始,文化涵养是民话素质提升最重要的内容,知识和思想则是文化涵养的关键内涵。因此,当今中国特别需要进行知识生产的革新,进行知识、思想“市场”的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