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机械-位移运动观的批判与重建
——对袁贵仁、孙正聿先生相关观点的批评
2021-11-15文兴吾
文/文兴吾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表述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的巨大力量。反观我国哲学界对辩证唯物主义矛盾理论的论述,则存在重大问题。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出现了如下“现象”:一方面,恩格斯关于矛盾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经典论断被淡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而使“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不再出现,这就重蹈“在倒洗澡水的同时,把孩子也倒掉了”的覆辙;另一方面,孙正聿先生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知名学者,在2012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一书中仍然视“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为“真”,将其作为立论根据。这种现象阻碍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完备性建设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前沿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学术讨论与争鸣予以解决。
恩格斯“经典论断”被淡出的缘由追溯
位移运动即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即位移运动,这是学术界的传统观点。恩格斯曾写道:“在自然科学家那里,运动总是不言而喻地被认为是和机械运动,和位置变化等同的”,“最简单的运动形式是位置移动——机械运动”。
历史上,恩格斯在反驳杜林“矛盾=背理,因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断言时写道:“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同时,恩格斯作出了“既然简单的机械的位移本身已经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级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的“经典论断”,简明扼要、强而有力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哲学教材建设中,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哲学专业教材,最初是按照恩格斯的理路论述“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例如1981年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然而,在1994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主编,黄楠森、陈晏清副主编)中,恩格斯的“经典论断”则消失了。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由袁贵仁、杨春贵、李景源、丰子义任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于200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这本教材的编写,可谓精英云集,考虑了方方面面的观点,但是恩格斯的“经典论断”不在其中。
恩格斯的“经典论断”,从上下文的关联看,包含着:划分物质存在形态的依据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并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低级运动已经包含着矛盾,高级运动就更加包含着矛盾,尽管各种运动形式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等思想。这些思想,都为我国新的改革教材所继承与发展。然而,为什么恩格斯的“经典论断”要被搁置起来?为什么一定要出现“完整使用经典论述思想,而不上用经典论述原文”这种情况呢?
按照笔者的认识,根本缘由在于,恩格斯的“经典论断”与“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相关联,而“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业已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所否证。阐明“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所否证,是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的一项工作。最早指出这个问题,是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自然辩证法报》1988年第11期发表的《对机械运动及其表述的新见解》一文中;其后,又在《哲学动态》1988年第8期的《机械运动表述新议》中更深入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在《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发表的《相对论时空理论及其评价再探讨》一文的结束语中,笔者进一步强调了这个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发表的《相对论时空理论再认识》中,又系统地讨论了相对论的“四维时空”理论及其在相对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公正地讲,撇开思想来源不说,黑格尔的时空观、运动观与爱因斯坦通过建立相对论确立起来的时空观、运动观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以时空关系学说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运动观,它们都主张时间空间是相互统一的。那么,何以说相对论的建立已经否定了黑格尔的位移运动矛盾表述的合理性呢?这是因为,按照相对论的“四维时空”理论,物体的机械运动也就是物体在某一时刻在某一地方(x,y,z,t),在另一时刻在另一地方(x,y,z,t);根本不存在“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所言“在这个地点而同时又不在这个地点”这种情况。具体地讲,如果讨论两物体间沿X轴方向的直线运动,那么物体的一个时空点为(x,t),下一个时空点就为(x,t)。若t≠t,x=x,那么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若t≠t,x≠x,那么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状态。若言t=t(同时)而x≠x(物体在不同地点),则是不可能发生的状况;这无论对经典物理学还是相对论物理学,都是一样。即是说,黑格尔的运动命题与近现代物理学的科学思想不相容。
“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不仅之于自然科学理论为假,之于黑格尔自己的理论也为假。因为,这个出自《哲学史讲演录》的表述,仅仅是《自然哲学》的“一半”。《自然哲学》中的“完整表述”——“芝诺的悖论否认了运动,如果把地点弄成孤立的空间点,把瞬间弄成孤立的时间点,这个悖论就不可能解决;这个悖论的解决,即运动,只能理解为这样:空间和时间在自身都是连续的,自己运动的物体同时在同一个地点又不在同一个地点,即同时在另一个地点,同样,同一个时间点同时存在又不存在,即同时是另一个时间点”——强调了时间和空间都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而“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运动的意思是说:在这个地点而同时又不在这个地点”——只强调了空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一如对于“变化的电场激发磁场,变化的磁场又激发电场,这种变化着的电场和磁场共同构成了统一的电磁波运动”的电磁波理论,我们不能只说“变化的电场激发磁场”,而不说“变化的磁场又激发电场”一样。
以上从根本上阐明了“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的虚假性与“无根性”。
既然当代理性已发现“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为“假”,而恩格斯的“经典论断”将其作为了“真”,那么,恩格斯的“经典论断”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改革中被搁置起来就是可理解的了。但是,否定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并不是否认位移运动存在矛盾;而只是说位移运动的矛盾,并不是黑格尔所表述的那种矛盾。黑格尔对位移运动的矛盾的表达是不正确的,我们必须在恩格斯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重新表达位移运动的矛盾。
不应当抱住“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不放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课题组主要成员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知名学者,孙正聿先生在2012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一书中仍然视“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为“真”,他写道:机械-位移“‘运动’是不间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是事物在每一瞬间既在某一点又不在某一点,是事物存在的每一瞬间都既是它自身又不是它自身,因而‘运动’就是‘矛盾’”。为此,笔者清楚地认识到,要卓有成效地推进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建设,与孙正聿先生的一场商榷在所难免;要在彻底否定他所持旧观点的基础上,使新的观点与新的研究方向在学界真正确立起来。
以下讨论就教于孙正聿先生。
第一,对于机械-位移“‘运动’是不间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我们指出,这个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意义的命题,对于近现代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而言,是没有意义的,是没有指称对象的。
近现代科学认同“总体的运动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这是基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联系并相互转化;也认同“机械-位移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但是,不会认同“机械-位移运动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按照近现代科学,位移运动是物体之间具有动量与动能的相互位置变化过程。由此可以得出,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某参照物(参考系)运动,那么存在着两个可测量的性质,其一是位置变化,其二是有做功的能力,以至于在这个参照物(参考系)看来:该物体因其运动而具有的运动量为 mv/2(动能)或mv(动量)。例如,当我们说“子弹在飞”“汽车在跑”,除了子弹、汽车相对于我们在发生位置变化外,子弹和汽车还具有对我们做功而造成破坏的能力。我们可以说“位移运动的连续性,是指相对运动的物体系统在没有新的外部作用条件下,保持原有的运动量(动量与动能)不变的性质;若有新的外部作用,物体系统的运动量也始终不为零”,却不可能对“位移运动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作出任何有意义的诠释,因为它是黑格尔以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为基础、依据他那种独特的推演方式得出的、为解答芝诺运动悖论而“杜撰”出来的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是没有现实的指称对象的。
第二,对于机械-位移运动“是事物在每一瞬间既在某一点又不在某一点”,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了这个命题“不仅之于自然科学理论为假,之于黑格尔的理论也为假”;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对于说机械-位移运动中“事物存在的每一瞬间都既是它自身又不是它自身”,我们指出,这是孙先生想当然地“杜撰”机械-位移运动的“矛盾”。在力学中,被研究的物体被抽象为质点或绝对刚体来处理,不涉及物体本身具体性质的变化。恩格斯写道:“不论就广义或狭义而论,力学上只知道量,它所计算的是速度和质量,最多再加上个体积。”这就是说,在机械-位移运动中,“事物存在的每一瞬间都始终是它自身”。这种问题在康德那里就已解决,他写道:“物质,例如一桶啤酒,是运动的,因而这与说‘桶内的啤酒处在运动中’是意义不同的。一个事物的运动与这个事物里面的运动不是一回事,而这里所说的只是前者。”“一个事物的运动就是该事物与一个已知空间的外部关系的改变。”
应该明确,依据近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思维如何以概念的运动去把握存在的运动”已经可以有完备的回答:物体的机械-位移运动本质上是物体之间具有做功能力(动量与动能)的相互位置变化过程;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是本质的、第一性的,时间和空间描述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物体的时空变化与物体的机械-位移运动是同一的。描述机械-位移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参考系)。在参考系确定后,如果不考虑运动物体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仅仅是对运动物体进行时空描述,也就是通常的物理教科书对机械-位移运动的定义:“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亦即物体在某一瞬间在一个地方,在接着而来的另一瞬间则在另一个地方。这种定义,现在并不为芝诺的“飞矢不动”论证所困扰,因为在每一瞬间对应的每一地点上运动物体的“运动量”都不为零。机械-位移运动拥有对外做功的能力,这是史前人类就知道并广泛运用的事实——人们以大力投掷削尖头的木棒来刺杀野兽;然而只有到了近代科学建立后,人们才通过时空描述与力学描述将这种“对外做功的能力”数量化。上述这些对于物体的机械-位移运动本质的认识及其表述,才真正实现了列宁“用概念的逻辑去表达运动”的论断。并且,一切形式的芝诺运动悖论,在此之下,都将荡然无存。
基于恩格斯研究成果的“矛盾”重建
恩格斯对机械-位移运动,本身是有很深入和系统研究的,主要体现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把握恩格斯对机械-位移运动的辩证思想的系统构成,我们也就能够明确,恩格斯非常强调“机械-位移运动是物体系统间的相互位置变化”这一本质特征,与康德对机械-位移运动的思想有着较强的承接性;在《反杜林论》中采纳“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只是一个孤立事件,它不仅不是恩格斯对机械-位移运动的系统思想的导出结论,而且是与恩格斯自身对机械-位移运动的辩证思想根本对立而不相容的。在恩格斯自身对机械-位移运动的辩证思想中,只存在如何用时间和空间概念对现实存在的物体机械-位移运动进行完备的描述的问题,而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如何使物体的机械-位移运动成为现实的问题。在恩格斯的观念中,物质及其运动是第一性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对物质及其运动进行描述的两个基本概念是第二性的。那些由黑格尔思想勾画出来的关系,本身是与恩格斯对机械-位移运动的辩证思想不相干的。
下面,我们按照恩格斯自身对机械-位移运动的辩证思想,重构辩证唯物主义对机械-位移运动基本矛盾的认识。
恩格斯写道:“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即是说,人们对外部事物的位移运动的感官印象与表象思维是:万事万物都在“动”,都在进行着生生不息的位置变化。一旦我们要对具体物体的位移运动进行认识,“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分别地加以研究”。一方面,“一切运动都和某种位置变动相联系,不论这是天体的、地上物体的、分子的、原子的或以太粒子的位置变动”;另一方面,我们要对某物作机械-位移运动进行描述,就必须“把它抽取出来”,首先规定它的运动是以另一个运动物体或几个虽在运动而相互间保持静止的物体群为参考,然后进行时空描述。尽管宏观低速世界的万事万物始终都在不断地进行着位置变动,但选定为参照物(参考系)的物质系统则被假定为是不动的。这清楚地表明,理性描述和把握物体的机械-位移运动,从一开始就设定了“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运动物”与“参照物”的对立与统一,也是“相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对立与统一。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运动应当在它的对立面即静止中找到自己的尺度”;“单个物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结语
推进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建设,必须从根本上否定“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必须科学地把握恩格斯与黑格尔思想的分野。同时,必须重新对芝诺运动悖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找出芝诺的论证中的“‘看不见的手’和‘幕后的操纵者’”,明确芝诺的论证存在的真正问题,阐明芝诺运动悖论长期得不到有效解答的原因,最终使人类理性真正摆脱芝诺运动悖论的困扰。这些工作是艰难的,需要学界同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