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分析研究
2021-11-14彭松
摘要:文章从宇宙观、人生观对先秦诸子关于人生问题的观点进行综述, 探讨了墨、儒、道、法等诸子对“人”之为人的诠释和剖析。运用辩证思想和科学的历史观, 揭示了先秦诸子对人生问题的独到见解和启发意义, 同时也指出, 只重目标而不重进行方法的哲学思想, 乃是先秦诸子的共同缺点。
关键词:先秦诸子;哲学思想;人生观
一、先秦诸子的宇宙观
天时变迁、地载育化、历史流衍,人类生活在时空的交点上,对宇宙、对历史如何因应?先秦诸子在宇宙观方面表现出如下思想。
在先秦诸子中,提倡天志、宣言明鬼的只有墨子。墨子最高的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在墨子看来,攻是不义且不利的行为,自然做不得。“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天欲人之相爱相利”。天是赏善罚恶的,祸福乃由人决定。所以墨子虽尚天志,却非命。从另一个角度看,墨子出身微贱,自亦不能甘于命定之说。墨子虽然尊崇夏禹,但并不表示墨子有意“托古”。事实上墨子对历史发展的看法是进步的。
孔子虽然说“唯天为大”,但也主“敬鬼神而远之”,且不语怪力乱神。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意义在鬼神之上。孟子所认识的天是无可奈何的天、是人力所不及的天,“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 (《梁惠王》下) 但“天命靡常”,“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公孙丑》上) 。所以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荣莫大焉。”孔孟都对人生充满信心,也多少偏于非命论。孔孟欲以上古贤君为典范,以仪正天下、影响四方。
墨子以为天是赏善罚恶的,老子却持自然主义的宇宙观。老子提出“道”来代替主宰万物的“天”,以创造万物。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万物生生的总原理,天地万物因道而生。但这种创生,只是“自然”。“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是德之本,人可以从“致虚极、守静笃”以体道。
庄子接受老子自然主义的宇宙观,而转趋空灵超脱。“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知北游》) 庄子认为万物如一之理。“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 (《寓言》) 万物各有种类,而以不同形体更迭变化,始终如环,变化不已。正如“日出于东方,而入于西极。” (《田子方》)
老子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对荀子“天论”的形成,影响很大。不过荀子只接受了老子宇宙观中还天以自然的意义。荀子以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论》) 荀子不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而以天为自然现象。荀子天论最大的特色在分离人与自然,使人和自然处对象的地位,自然是人治的对象。荀子主张“法后王”,在精神上和孔孟称尧舜并不相悖,荀子也不以先王不足法,只是先王渺不可及———至少不如后王亲切辨察,而古今如一。就历史而言“虽久同理”,则取法切近的后王,自比高远的先王更易得其详。
老子提倡自然主义的宇宙论,荀子发为人治主义的天论,到了荀子的学生韩非,多半由于韩非特别重利的观点,所以韩非缺少形上的兴趣,对历史观有特别突出的见解,而对宇宙本体却未曾言及。大体上说,韩非对天的看法,仍停留在天祸天福的观点上。就对天的认识方面,韩非唯一得之于老子者是:“若天若地,孰疏孰亲,能象天地,是谓圣人。”韩非以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而“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五蠹》)
二、先秦诸子的人生观
人所必然遭遇的是个人修身、处世的人生问题。先秦诸子由于人性论价值观的差异,对这个问题亦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孔子对人事特别重视,以为人所以有贤、不肖的差异,关键在“习”。孔子特别重视学,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学习过程中当乖敏好学,举一反三,择善固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政》) 的态度,学思并用,温故知新。孔子发下“有教无类”的宏愿。仁是一切行為的最高表现,生命过程中最有价值、最值得努力以赴的就是仁德的实践。仁是“克已复礼”,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 仁是克制自我、放弃私心,而遵循中节中矩的行为规范。这是孔子对修身、处世最明白、平易的指示。
孟子以为人性善,提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告子》上) “对已放之心约之”,就要从“不动心”“寡欲”着手,以养“浩然之气”,“集义”成德,达于至善。
荀子虽主性恶,但性非不可移,所以荀子《劝学》,人性本恶,学则去恶就善;一个人的善恶,完全决定在学、不学,所以不可不劝。孟荀虽然对人性的见解有出入,但都主张以学成德。孟子说“集义”,荀子说“积善”,意在强调德行的修养,是积累一点一点的善德,从自己的行为一点一点修养而成的。
老子以为道生天地万物,而天地万物各具道的性质,所以德以道为本。道“周行不殆”,其关键在“反”,所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能“反”才能“周行不殆”,才能“常”。基于此,老子的人生哲学是:无知无欲、谦下不争。时代愈进步,人情愈复杂。老子的处世之道是谦,是柔,是不争。
庄子主张“顺德之本”。复归犹有所为,顺德却只是顺其自然,除去一切人为扰化。庄子虽处乱世,但并不主避世,“外物”“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这是庄子的处世之道。顺人往往失己,不失已往往不能顺人。庄子的修身功夫是从心斋达坐忘;同样的,处世态度也是从心斋达“虚室生白”,心境空灵,如明镜、止水般鉴物、容物进而化物的境界。
墨子以为人生一切罪恶都起于人的自利心,而墨子的人生道德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了“天下之利”,“杀己”都在所不惜。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真是一语道尽了墨子的人生哲学。
参考文献:
[1] 国风.精神的家园——中国人的思想世界[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12.
[2]张国风.孟子.仁者思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1.
[3] 孙安邦, 马银华译注.中国家庭基本藏书.诸子百家卷[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1.
作者简介:彭松(1979.11—),男,汉族,安徽颍上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