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艺术成果转化
2021-11-14崔蓝方高翌崴
崔蓝方 高翌崴
社會经济高速发展引发人力资本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但是其优质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也暴露出来,高等教育质量供给性差。当前企业对人才需求导向更加注重适用和实效性,由此,依企业发展需求而构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引用。
1相关理论基础
1.1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企业实际人才培养要求引入高校培育体系,依托企业的实际生产或者运营空间为培育基地,将高校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融合,培育职业技能优良、职业素养优秀和实践能力突出的社会型实用人才。
1.2成果转化
高校教育理论基础性强,校内学习成果更多呈现学术化。脱离校园环境面向社会工作的人才最初的学习成果转化空洞呆板,不具有实用性。校企合作的模式将这一过渡环节置于校园内部,依靠高效优质师资和学术氛围对人才实践培育适时做出指导,提升高校学习成果转化质量。同时,企业对高校人才培育的实际需求促使企业的生产成果得到优化。
2西海基石庐山艺术特训营运作情况
2.1运营模式
西海基石庐山艺术特训营是“手绘+设计”为教学目标的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依靠广东艺邦投资有限公司为就业载体,开设设计手绘课程、水彩写生、艺术哲学、自然艺术世界、世界装饰艺术等重点课程,输送优质艺术设计人才。艺术特训营积聚国内尖端建筑手绘、室内设计大师任教指导,开设千人大课堂;与此同时,聘请多家院校的艺术哲学教授、管理学教授授课,实现人才培育即可上岗的教学目标。
2.2人才培育优势
2.2.1课程优势
艺术特训营打造七大特色手绘课程体系,即室内手绘、景观手绘、工业手绘、建筑手绘、服装手绘、动漫手绘、快题设计。课程体系专业角度较强,通过蒙图磨笔、透视构图、精细线稿表现技法、马克笔呈现技巧、平立面手绘表现、设计思维导向、快速手绘实战训练等课程进行全程手绘设计强训,提升学生的手绘设计能力。
在艺术深造层面,课程设计引用优秀实例剖析,同时搭建艺术人生平台,使学生与名师大家零距离接触,与行业翘楚专业交流,从而激发学生艺术灵感,为其创业和学习导向指引方向。
2.2.2教学优势
“高校讲师+行业翘楚+一线设计师”是艺术特训营构建的立体师资结构,注重人才多重能力培养。同时,其搭建实习就业基地,与设计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构建仿真设计小组,模拟社会行业流程,开展擂台工作实际运用交流,多渠道搭建实际应用的练习平台。
与高校合作层面,建立了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央美院等著名院校的学习交流合作,从艺术赏析、艺术哲学、行为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人才的立体塑造。
2.3社会成果
采取全方位的专业培育模式,艺术特训营的人才培育基本可以做到98%进入专业领域的设计岗位工作。其中还不乏优秀学员继续出国深造,诸如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法国图卢兹高等美院、俄罗斯列宾美院以及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等等。
3案例借鉴与启示
3.1构建产学合作的超循环模式
高校与企业对与人才培育的合作模式形成了两个循环体系之间的超级循环,也就是高校学校教育的循环与企业内部人才需求培养的循环之间的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培育的结合构建了人才培养的综合体系,赋予人才培育更为全面的多维度能力提升空间。用企业对人才构成的实用需求来引导学校教育积极走向贴合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于校企双方都具有人才培养的里程碑的社会实际意义。使得高校培育理念更为贴合实际,培育体系更为创新科学,对社会贡献正向积极;使得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在人力资本为主的社会经济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中,企业人才资源充足,企业可持续发展趋势增强。
3.2吸收高校资源,提升校园学习成果转化
高校的学校教育是企业人才应用的工作武器,具备专业理论基础和工作依据保障。在企业发展中对人才有企业特殊性的专业需求,然而这与高校的理论基础并不矛盾,甚至不能脱离高校的理论基础学习。企业要想建立持续化生态发展,人力资本的专业理论学习体系是根本源动力。依靠高校学术资源和学术成果,企业才能促进人才在企业内部实施创新工作成果输出,也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基于这一点,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吸收高校的学术成果,并将其转化成企业自身经济成果,是非常积极有效的。
3.3基于应用吸收,完善人才的社会输送体系
高校是人才理论学习的阵地,脱离理论基础的学习体系必然不能持久,容易塌方。然而,也必须通过大量的社会案例看到,高校人才培育已然遇到输送质量的瓶颈。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人才输送不对标,人才应用专业不符合实际社会需求,从而引发人才培养整体结构失衡;一方面是由于人才自身学习理念偏差引发人才培养质量降低。高校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通过层层考核,历经高考磨砺来到学习氛围宽松的高等院校,一下子脱离了被约束的高压教育体制,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方法得不到适应创新,使得学生对高校学习产生得过且过的想法。然而高校育人注重人才自我深度学习的养成和创新学习的构造,学生自我学习理念与高校与人观点形成较大悖离,造成人才质量降低。由此可见,高校的人才培养本身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社会企业需求得以引导,依靠社会实际事实引导校方和学生对社会人才需求具有足够认知和形成一定的危机感,构建完善的实用性的社会专业人才输送机制,达到学校教育和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衔接。
4总结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必要产物,是适应经济高速发展优化人才质量的有效路径。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甚至较长时段内,应该有效构建积极完善的校企合作具体方式方法,搭建社会实用性人才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媛,李熙.“分层次分方向”与“协同育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商论,2021(18):180-182.
[2]陈君浩.“工学结合”视阈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9):149-151.
[3]张瑶,罗国宇.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双主体”育人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2021,20(10):1-6.
[4]李云松,卢珊,张国锋.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有效途径研究[J].职业技术,2021,20(10):72-76.
[5]张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轻工科技,2021,37(10):169-170.
[6]孙许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研究[J].轻工科技,2021,37(10):188-190.
[7]张召哲.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中国商论,2021(18):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