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学助力课堂生长
2021-11-14王文俊任晓玲
王文俊 任晓玲
摘要:学生角色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利用“展学”活动助力,使学生表达力得到提高,真正成为自主学习者、合作学习者知识探究者和社会实践的积极参与者。
关键词:展学;展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自主学习者,合作学习者,知识探究者和社会实践的积极参与者。为了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通过“自学、互学、展学和拓学”,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展学”,是课堂出现勃勃生机中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展学”活动如何开展才能使课堂生长,真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多管齐下,激活“展学”欲望
1.创建机制,营造“展学”氛围
想要改变不参与、不积极、也不表达的情况,让学生主动地表达看法,就要营造积极的氛围,让学生产生沟通的需求。创建合理的班级评分机制,将“展学”加分纳入班级评价的一环。例如:一、二年级可采用盖章、发奖励贴纸来计分,中高年级就可采用加分的机制,让同桌参与到加分中来。营造浓厚的“展学”氛围。
2.及时鼓励,给予“展学”勇气
有的孩子受到自身性格或者是其他因素的影响显得十分不自信,在课堂上明明想要举手回答问题,最后也会放弃。为了让学生敢于开口表达,需要针对缺乏自信的孩子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更有自信了、你的确很会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包容,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表达勇气的效果。
3.积极评价,激活“展学”欲望
在如何激活孩子的“展学”欲望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发言中找到肯定或鼓励的点,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发言受到重视,激发学生再次表达的欲望。比如:积极参与奖,发给课堂积极举手和线上积极参加“展学”的孩子,等级奖奖励给“展学”效果优秀的孩子。学生在大量的激励下,会变得越来越想表达,越来越愿意表达。
二、环环渗透,培养“展学”习惯
1.层次分明,课堂“展学”人人有份
课堂上,学生在表述一个具体问题时会呈现出不同的水准,而课堂时间又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表达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问时要层次分明、对症下问。比如,简单的问题,可以采用开火车、抢答、有针对性的点名让孩子人人参与,养成课堂上表达的习惯;而较困难的问题,可以交给班上少数思路清晰、节奏感强、带动性强的孩子处理。
2.定期训练,线上“展学”拓展提高
表达力较弱的孩子如何提高呢?我们可以借助课后定期的线上“展学”来解决,定期每周布置一次“展学”,“展学”题目的类型可以是针对当周知识的难题、易错题,也可以是兴趣类拓展题,通过每周一次的展学,坚持对每一位参与的学生加以鼓励,及时对孩子们的展学作业进行反馈,对优秀“展学”进行展示。孩子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在一次次的建议中,一次次的模仿中,孩子的“展学”水平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三、由浅入深,指导“展学”方法
指导“展学”究竟要指导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制定了“展学”评价量表,根据评价量表中的三个维度、九个指标来观察,什么样的“展学”是优秀的,根据评价量表,制定指导方向和梯度,由浅入深地定期专项训练,分级达成目标。
第一阶段:展学有模型
1.展学姿态:挺胸、抬头、向前看,声音洪亮,体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2.开启沟通:
课堂内:同学们大家好,下面由我/我们组进行展学,请大家看这里……
线上: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道题……
3.解决问题:
①读题(读出重点)
②审题(勾画关键信息和问题)
③解题(用信息解决问题)
④检验(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4.引发互动: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5.结束展学:我/我们组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阶段:内容有示范
1.搭建“脚手架”,“标签式”浸润。
教师在提出大问题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适时、适当地给学生搭建“脚手架”,让表达尽快走上正轨。如: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中,“认识几分之一”一课,利用板书为学生提供表达的范式:“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学生的表达就呈现出了有序和规范。
初期搭建表达的“脚手架”,利用板书、小贴士等“标签式”浸润,潜移默化中让表达有“根”可循,有“路”可探。
2.以师示范、生模仿为主
倘若学生的表达力整体偏弱,教师需要以规范、准确的语言不断进行示范,甚至从最基本的“怎样完整地说一句话”教起。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复述、转述,在过程中逐步形成说 “一段话”的能力。
这一阶段建议在一二年级实施,反復训练。
第三阶段:表达有质量
倘若想进阶,做到言之有“序”,要有表达顺序上的“一、二、三”,更要指导学生从零散的碎片中挣脱出来,做到“抓大(结构)放小(细节)”,最终提升“结构化”表达的能力。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时间单位的换算”一课时,引导学生在进行时间单位换算时,把换算过程一步一步地表达清楚、完整。第一步,先找出进率;第二步,时的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分相加……。长期这样训练,结构化的表达既有序又完整,学生的表达质量必然提高。
第四阶段:思维有深度
知识展示多思维展示少,缺乏智慧含量;结果展示多而过程展示少,止步低层汇报。这是我们目前展学中的普遍问题。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必须通过教师介入来让展学思路从关注“知识”到关注“思维”,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而让展学有思维的深度和探究的热度。
展学,很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矛盾”,引导学生的学习逐步逼近知识的“核心地带”,从而实现学习的突破。它让课堂更加开放,课堂气氛更加活泼,同时也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压力,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学堂”,这样的课堂是探究性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更是学生展现自我、“灵”动万分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姚晶晶. 提升儿童数学学习”表达力”的实践与探索[J]. 小学数学教师, 2020(1):21-25.
[2]吴正宪, 张丹. 儿童数学教育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 教育科学研究, 2020, 000(002):75-77,92.
[3]张倩. 小学生数学言语表达能力的现状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R小学为例[D]. 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