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蜀古代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特点与价值提升研究

2021-11-14赵倩代平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7期
关键词:继承工匠精神发展

赵倩 代平

摘要:“工匠精神”在近些年一直都是饱受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现代工业可能在技术上早已远远超越古代。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仍需学习,因为“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技艺的追求,同时也是对职业精神与家国情怀的追求。无论是为了提升技艺,沉淀自身,还是促进工业发展进步,都有一定积极影响。并且对于我国制造业改革,对于完成伟大复兴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蜀文化;工匠精神;特点与价值;继承;发展

前言:

西蜀文化在古代对我国百姓生活影响极大,历尽沧桑,饱经战火洗礼。时至今日西蜀文化依旧在我国工业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工匠精神”是起源于西蜀,在回顾西蜀“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应思考当下,如今虽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可人心浮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希望能找寻真正的“工匠精神”,为社会浮躁风气打一针镇定剂,这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无疑是有着推动作用的。

一、西蜀文化背景

说到西蜀,人们都有所耳闻,西蜀一直以来都是以优美的风景被人熟知。西蜀境内土地肥沃、河流纵横、物产丰富,田园风光极其优美,在古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异常重要,系平原史前文化的发祥地,同时出土过很多玉石文物,在1997年,出土的文物被列为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西蜀资源丰富,同时也拥有者非常深厚的文化背景,文化优势显著,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了专属巴蜀地域的文化。西蜀“工匠精神”就是极其突出的文化内涵之一,以文化为基础,将文化与巧思融合,不断改善对作品的形象,又充分的为使用者考虑,不断补充,最终取得了独一无二的成就,让中国古代工匠具有独有的魅力,成为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源远流长的至宝。

西蜀文化起源于4500年前,出土的文物甚至早于三星堆文物一千余年。因此对于西蜀的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流传下来的,不只是文化,还包括中国的制造业,无论继承还是发展,现代工匠与古代工匠一定是一脉相承的,毋庸置疑。既然源头一定是古代工匠文化,因此本文对于古代工匠文化的研究都有一定必要。

无论是从秦汉还是从唐宋来说,西蜀文化发展都极为迅速,甚至可以说是西蜀发展的顶峰时期也不为过,这个时期出现了著名的都江堰工程,也出现了漆艺,改善了印刷术等等“工匠精神”下的代表技艺,除此之外,历史发展中最悠远的还有我国的刺绣技艺,西蜀刺绣起源于成都平原,发展川西一带,“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这也是西蜀学者对于西蜀刺绣的最好宣传,同时这也是对于西蜀刺绣最早的记录。直至今日,现代人们读到诗句,依旧能感受到当时西蜀刺绣技艺的精湛。

虽然金银器具的生产起源于公元前一千八百多年的商朝,但到了汉代,金银工艺的水平达到顶峰,同时出现了金银花丝等相关技艺,这也是西蜀工业技艺炉火纯青的标志,虽然金银花丝的历史已过了近两千年,虽然金银花丝技艺后期凋落,但仍磨灭不了当时西蜀工业的荣耀。在清前期,又有工匠发展金银花丝技艺,但也是继承于西蜀时期的工艺。

川菜以取材广泛,菜式多样,调味多变,口味鲜香著称,又拥有独特的烹饪方式,川菜海纳百川、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吸收创新,最后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汉代,在汉代就已是传统四大菜系之一,中国饮食文化集大成者。川菜分为本土川菜和海派川菜,又包含川味菜肴、面点小吃、火锅等。而川菜又分为三派:蓉派、渝派、盐帮派。三者共同组成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风味,代表着川菜发展的最高文化水平。近代川菜不断兼容,风味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川菜数量众多、口味齐全。已经适应了各种消费水平、口味爱好等多方面市场。

自秦朝都江堰工程以来,四川号称天府,孕育了成熟的陶瓷业,宋朝时期,最著名的窑口非邛崃窑莫属,从此窑口制造的邛三彩世界闻名。在古代瓷器运输主要依赖于水运,窑口往往沿江铸造,西蜀也不例外。西蜀瓷器以高古瓷为主,这种瓷器起于东汉,盛于唐宋,前年不觉,可元明之后,战火频繁,川蜀十室九空,陶瓷业跌下神坛,从此一蹶不振,川蜀窑口先后关闭,待战乱恢复,景德镇瓷器早已扬名天下。从元明之后川蜀再无窑口,原川蜀瓷器以单色为主,单色釉原料非常丰富,取之不尽。但青花和彩瓷兴起时,西蜀瓷业早已衰落,难以争锋。

二、西蜀工匠精神内涵

首先工匠肯定是起源于工业的职业名词,工匠是一个专业性极强、极其细致的职业,无论做什么都要按照相应的章法,不同于其他职业,工匠工作很难创新。工匠起初专指木匠,后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建设兴起,也就扩展了工匠的含义,古代工匠社会地位低下,在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再受传统文化影响下,工匠基本都是集中居住,并世袭为工,这无非是王朝为了掌控工匠的一种手段,封建帝王为了能获得无偿劳动也是煞费苦心。在古代,工匠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技艺水平却毋庸置疑,工匠普遍专注技艺水平,且德才兼备,也正因如此留下了一段段佳话美传。工匠们在技术水平和敬业的追求上的那种奉献精神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在当代社会概念的影响下,世人都觉得制造业就相当于模仿、复制,但在古代工匠眼中,制作与流水线工作截然不同,制造相当于创作。这是他们更加信奉的观点。在古代工匠眼中,从手中创造出来的是作品,工匠有自己的文化和审美,那么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就拥有了灵魂,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美。而且每个工匠的创造,都憑借着过人的技艺、大量的经验,使作品也拥有着无法被人模仿的特色。

三、西蜀工匠精神的特点

心灵手巧一词来形容古代工匠在合适不过了,在古代巧字就是专门代指工匠的,左边是工右边是乞,在传统文化中原指工匠社会地位低下,当久经岁月,直到今天,巧字被定义为工匠的专属含义。但巧确实是工匠与其他职业的根本区别,各司其职,说的就是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工匠的职业定位就是制造物品,正所谓观其器能知善恶,能制工匠巧拙,器善则匠巧,器恶则匠拙,巧拙又是工匠的评价标准,古代工匠技术水平高低完全在这二字之中。可见想制造优良的器具,必须要巧,巧是对古代工匠的职业要求,也是工匠毕生追求。但巧技却是需要漫长枯燥的岁月沉淀而成,工匠不同于其他职业,所谓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不能够投机取巧,需要勤勤恳恳、本本分分的练习技艺,这也让工匠拥有了勤勉的职业信念和文化传统。

传承和发展在传统文化中是重中之重,古代工匠文化中亦是如此,一项技艺练至炉火纯青可能是由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探索、练习、总结和创新而来。在古代传统的工业技艺往往是世代相传,或拜师学艺,师徒相传,好的技艺仅仅在家族或师门间传承,这也就造成了很多精湛技艺失传。但同时在传承基础上发展创新又是古代工匠技艺的一大特征,战国初期墨家学说代表人墨子就是工匠,墨子阐述理论:之前的人能留下理论,如今的人就能创造。此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很多优秀的工匠也都在不断传承中逐步创新,更新技艺,当时社会群众受墨子理论影响,人们崇尚创造和改进技艺,把各项发明记录下来,发明创造者被奉为祖师。

无论各行各业都应有一种专注的“工匠精神”技艺精湛、产品优良是工匠所应该追求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也曾借鉴过工匠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孟子借鉴这种精神作为修身治学的理论教诲学生。工匠造物无论是大是小,定是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必须认真仔细、严谨细致,这也是工匠传授技艺时所必须传授得到理论知识。切磋、琢磨两次就出自于工匠工作中,说的是工匠工作一丝不苟,慢慢打磨,这也形成了工匠严谨细致的文化特点。

五千年中国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都是借鉴于工匠文化,庖丁解牛虽故事简单,但解牛并不仅仅是靠技艺,在庖丁刀下,解牛为何如此简单,简单源于庖丁对牛的理解和认识。是从里而外的了解事务本质,在传统文化中,技艺熟练到某一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也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说的技近乎道。

四、现代工匠特点

在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下,人类生活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的工业也早已在历史长河中走远,现代工业取代了传统工业,“工匠精神”的内涵也一定会发生改变,世界各地也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拥有了自己的工业特色及内涵。德国工业严谨、日本工业敬业,这也都是现代工匠精神的体现。而总的来说无非就是产品精细,这是一种对工匠精神的延续,对作品追求更加完美,精益求精可以说是世界各国都在追求的统一理念,这不光是对产品的要求,更合对工匠精神的敬畏、对工业的执着。

(一)用户需求

不断进取是自古以来工匠必须遵从的规律,不思进取迟早会被时代淘汰,尤其在现在的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工业要求也日益提高,所以现代工匠更需要追求完美。目前我国制造业早已不复昔日荣光,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想在这种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进行工业改革,必须解决创造力低下的问题,只有解决了研发问题,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真正占据一席之地。而解决创造力低下问题上,只有端正态度,思考用户需求,满足用户对产品的要求,创造品质高端,让人们信得过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发水平低的问题。工匠态度正是推动中国工业产品品质改革的动力。

(二)敬业精神

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社会角度,现代工匠一大硬性要求就是奉献精神,奉献精神要求每一个工匠踏实认干,不能投机取巧,勤奋敬业,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中铸就不平凡,才能使工匠沉下心来,对抗社会浮躁的风气,给浮躁的社会打下一针镇定剂。

(三)家国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对家还是对国,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古人云:心系天下,古代的能工巧匠創新发明有很多都是为了造福百姓,现代工匠精神无疑是继承了这种情怀的,两弹一星、中国航天等等都是为国为民的工程步入现代社会,社会群众均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员,家国情怀、民族振兴的使命更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民族振兴与个人价值体现在一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同步,这也是现代工匠最大的特点。

五、西蜀工匠精神与现代工匠精神异同

西蜀工匠精神与现代工匠精神一脉相承,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确实存在不同,两种精神产生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表现形式也不相同。西蜀工匠精神诞生于封建王朝统治下,且农业经济环境下。是当时工匠对于职业的操守。现代工匠精神则是诞生于我国社会主义背景下,以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生活需求为标准,同时也是对我国工匠精神的继承。

六、西蜀工匠精神的启示

工匠精神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不缺少工匠精神,重提工匠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现代发展的要求。只有把工匠精神牢记于心并且不断创新,不断深化工匠精神,才能让我国社会发展走的越来越快。

工匠精神也是个人职业道路上的路引,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一个人只有时刻牢记工匠精神才能把产品做大做强,被世人认可。同样,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坚守工匠精神、打造产品质量、潜心做事,那一定会被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淘汰掉。

七、西蜀工匠精神重塑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商业精神已成为社会主流,在这种形势下,工匠精神显得至关重要,有些行业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那么态度和敬业精神就尤为重要,这也是工匠精神。既然今天形势如此严峻,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也就至关重要,很多学者对于工匠精神研究的热情日益高涨,此类文章也有很多,但西蜀工匠精神并未被研究透彻,更未被发扬光大,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扬光大,使得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充分作用,面对新的时代形式要求,必须重塑西蜀工匠精神。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重塑工匠精神,市场经济发展的使命,中国工业如何走向世界,这是当代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中国工业要从行业现状入手,吸收西蜀工匠精神的启示。企业只有坚守工匠精神,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蓬勃发展。中国制造只有坚守工匠精神,才能完成中国工业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姜琪, 吴智慧. 中国古代家具工匠发展演变初探[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3, 000(009):35-38.

[2]何奇彦, 柴继红. 现代”工匠精神”对中国传统”工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 2021(2019-8):16-19.

[3]潘天波. 试析工匠文献史料的辑,注与述——以《中国古代漆艺史料辑注》为中心[J]. 创意与设计(4):6.

[4]潘天波. “试析工匠文献史料的辑,注与述——以《中国古代漆艺史料辑注》为中心.” 创意与设计 4:6.

[5]田娜. 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C]// 中国设计理论与世界经验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二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论文集. 2018.

[6]魏明孔. 精益求精 创新传承——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J]. 文史知识, 2016.

[7]白云翔. 从韩国上林里铜剑和日本平原村铜镜论中国古代青铜工匠的两次东渡[J]. 文物, 2015, 000(008):67-79.

猜你喜欢

继承工匠精神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