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哈关系史研究综述
2021-11-14曹俊杰
【摘要】清朝与哈萨克部的关系史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政治关系研究与经济关系研究起步较早,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颇丰。近些年得益于新史料、新角度的发掘,学者在清哈关系研究上有了更多探索。首先,传统的政治关系研究拓展至清哈建立藩属关系之前。经济关系研究融入世界史视角、历史地理学视角。其次,从知识史角度出发,探讨清朝对哈萨克部的认知,已有不少成果。最后,多语种的史料不断被发掘,史料利用拓展至私家著述。清哈关系研究不断拓宽路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清朝;哈萨克;西北民族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90-03
【本文著录格式】曹俊杰.清哈关系史研究综述[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90-192.
清哈关系史是西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在政治关系史、经济关系史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随着近些年,新的角度的出現、满语史料的发掘利用,清哈关系史研究在很多方面出现的全新的发展。随着知识史的兴起,从知识史角度探讨清哈关系的研究也逐步发展起来。
一、清朝与哈萨克部政治关系研究
对清朝与哈萨克部政治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富,其前人研究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清朝对哈萨克部政策的研究;第二,对哈萨克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发展史实的研究;第三,对哈萨克部地位的探讨。
在清朝对哈萨克部政策的研究方面,日本学者佐口透在20世纪60年代从哈萨克部进京朝觐、通商关系以及绢马贸易等方面展开论述,对哈萨克部与清朝从接触到政治经济关系的建立有系统探讨,并从阿布赉家族角度切入,探讨了清朝与哈萨克汗家族的政治关系,并对伊犁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哈萨克牧民管理问题进行了梳理。厉声的专著《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对哈萨克民族的发展史以及清哈关系史都有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将近600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对清朝与哈萨克部政治关系有更加系统的研究分析,研究内容涵盖羁縻服属、封汗赐奠,再到巡边游牧、接受内附等方面。同时作者对近代以来哈萨克逐渐被俄罗斯吞并、中俄两属下的哈萨克历史有系统全面的研究,对近代以来哈萨克部的归属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会谳制度有所讨论。张荣梳理并讨论了清朝与哈萨克部的最初接触、越界管理问题以及清朝西北边防体系构建与哈萨克部的关系,作者认为乾隆时期对哈萨克部的政策始终反映着清朝皇帝对于“天下秩序”的设计与安排,哈萨克部的归附也起到了内地建设安全屏障的作用。郧军涛则从中俄两国对外策略角度出发,将清朝对哈萨克部的政策归结为“政治优待,经济优惠,不设官置守、不干涉其内部事务;不介入其纷争与冲突;不过问俄国对哈萨克部吞并的防御性政策”。赵卫宾关注到雍正时期的清哈战略互动,作者将目光聚焦在雍正时期满泰使团出使土尔扈特时与哈萨克部的接触。作者认为此次接触首开清代中哈关系的历史先河,形成了哈萨克汗国与清朝的战略互动关系。学界在清朝对哈萨克部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时间段多集中于乾隆时期,近些年来从中俄对外策略角度、满泰使团角度出发则推动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入。
对哈萨克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发展史实研究方面,周轩探讨了乾隆皇帝御制诗中反映的哈萨克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发展的史实。洪涛关注到了阿布赉汗在平定阿睦尔撒纳时拥护祖国统一的事迹。张荣选取了“征收马匹”与“封官授爵”两个角度探讨了哈萨克藩部地位,并探讨了“贡马”“贡赋”到“租马”政策的发展演变,考析了“封官授爵”中 “公爵”“台吉”“品级”“顶翎”的具体内容,并将“封官授爵”与“征收马匹”看作是卡外界内哈萨克成为清朝属民的实例。郭文忠探讨乾隆朝美术作品中的哈萨克部使者的形象,并结合满文档案讨论了乾隆朝盛世文化构建中的哈萨克因素,分析左右哈萨克部进入清朝国家藩属体系后,清朝宫廷利用历史资源进行文化盛世建设,打造出一个超越汉唐的国家强盛意象。随后郭文忠利用前人研究未充分发掘的满文档案对土尔扈特东归时哈萨克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并对哈萨克部拦截土尔扈特部提出新的见解。作者认为阿布赉领导左部哈萨克履行了藩属义务,其与清朝的通信和“密报”对清朝对待东归土尔扈特的决策起到关键作用。这些研究从平定阿睦尔撒纳、土尔扈特东归、乾隆皇帝御制诗与贡马图、征收马匹、封官授爵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哈萨克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发展的史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挖掘了丰富的历史资源。
对哈萨克部地位的探讨,则聚焦在双方藩属关系的定位与性质上。清代文献中对哈萨克部地位的记述有“外藩”“藩部”“屏藩”等,学者从清朝与哈萨克交往的史实出发,对哈萨克部地位多有探讨。克拉拉.哈菲佐娃利用大量俄文档案,同时兼具传统的汉文史料,作者从贡—赉、封爵、人质、藩属制度出发,探讨了清朝与哈萨克政治关系的发展演变。同时作者对“外藩”与“屏藩”的含义进行辨析,对哈萨克在清朝藩部中的定位有一定讨论。厉声则认为清朝与哈萨克是一种“松散的宗藩关系”。笔者认为对哈萨克部地位的探讨应借助于私家著述、档案、官书的结合,前人研究多探讨了乾隆时期哈萨克部地位,清朝对哈萨克部的地位从乾隆朝直至清末,应当是一个由“外藩哈萨克”向“中属、俄属哈萨克”变化的过程,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从长时间段着眼,发掘哈萨克部地位演变的史实。
通过对清朝与哈萨克部政治关系的学术成果梳理,可以看出此研究起步时间早、角度多样、成果丰富、研究的时间段集中。多语种史料不断被发掘利用,从传统的汉文官修史料到俄文史料,再到近年来满文档案的利用,不断为清朝与哈萨克政治关系研究提供新的材料、新的视角。但此研究依旧有值得发掘的价值,其一现有研究成果集中在乾隆时期,对乾隆之后的研究相对薄弱。其二对哈萨克部的定位问题依旧值得讨论,就现有研究成果对哈萨克部的表述就有“藩属”“宗藩”“外藩”“藩国”“藩部”等不同定位表述。就其百年间清朝文献中对哈萨克部的定位,不同时期应有更加细化的划分。其三文献资料值得继续挖掘,传统史料前人已经有深入的探讨,俄文、满文资料也逐渐被充分利用,其重要的私家著述,例如《朔方备乘》《海国图志》等亦有讨论,但依旧有大量私家著述中的“哈萨克”记述值得继续发掘与讨论。
二、清朝与哈萨克部经济关系的研究
作为清朝在新疆贸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与哈萨克的绢马贸易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一,对双方贸易活动的研究;二,贸易地点变迁的研究;三,贸易作用的探讨。
20世纪90年代,王熹、林永匡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清朝与哈萨克部在伊犁与塔尔巴哈台的贸易活动,并认为内地与哈萨克部的民族贸易是经过长期筹划、经营西北的最大战略措施。《西北民族贸易史》就贸易地点选择的过程、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贸易概况进行梳理。《西北民族贸易史》用翔实的档案数据论述了乾隆时期清朝与哈萨克的贸易,并通过讨论数据的阶段性特征将乾隆朝绢马贸易划分为三大阶段。这些研究成果对之后清朝与哈萨克经济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同时也对之后的研究有巨大启发价值。随后王熹、林永匡关注到内地与哈萨克贸易的互动关系,探讨江南三织造在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陈海龙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清朝与哈萨克贸易研究中,从地理区位来考虑清朝与哈萨克汗国贸易格局的形成发展。作者探讨了清朝在新疆的交通建设对双方贸易活动的影响。此文中作者对贸易商品种类及其来源、哈萨克商品流通与调拨,以及双方贸易与新疆社会经济关系都有探讨。此研究时间界限贯穿了整个清朝与哈萨克贸易,內容涉及贸易地点、商品流通、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陈东杰则从世界史角度考察双方的贸易活动,对将清朝与哈萨克贸易活动归结为 “羁縻关系”提出不同看法。作者认为作为“羁縻”核心要素的茶叶在清朝与哈萨克贸易中缺失,同时作者认为“羁縻”关系忽略了哈萨克部的能动性。作者对“茶叶的缺失”提出了印度贸易、俄罗斯贸易的设想。在茶叶缺失的情况下清政府难以用贸易来“羁縻”哈萨克部。最终作者将双方贸易的性质总结为“一种平等的贸易活动”。作者利用全新的“全球贸易体”视角来审视清朝与哈萨克的贸易关系,为研究清朝与哈萨克贸易关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对贸易地点的选择与变迁研究是清朝与哈萨克经济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贸易地点选择的阐释可以反映出清朝对哈萨克部战略与政策变化。王熹、林永匡通过文献资料与满文档案相互印证,认为当时的新疆形势、军事需求以及清朝在新疆的战略意图共同促成了乌鲁木齐成为清朝与哈萨克贸易的首选之地。
随后在探讨清哈贸易重心由乌鲁木齐转向伊犁时,王熹、林永匡分析了伊犁取代乌鲁木齐成为清朝与哈萨克贸易的原因、经过以及贸易特点。作者认为清朝与哈萨克在伊犁贸易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屯田成果,并在伊犁将军设立后双方贸易达到兴盛。
在贸易作用研究上,张付新与张云认为双方在伊犁地区的大规模贸易促进了哈萨克部内徙和“输诚内向”,是中国西北历史上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组成部分。同时贸易活动从乌鲁木齐转向伊犁对促进两个空间位置和性质均有所不同的经济圈有一定作用。陈海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乌鲁木齐作为首个贸易地点选择的决策过程,探讨了乌鲁木齐所具有的战略地位,作者认为清朝“次第经营”战略决定了乌鲁木齐起到了开发伊犁的跳板作用,与哈萨克贸易则是跳板战略实现的外部条件。
清朝与哈萨克的经济关系研究,早期的研究成果对贸易地点选择、贸易活动内容有丰富的讨论。近些年来从世界史、历史地理学角度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双方贸易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为双方贸易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知识史的兴起———清朝对“哈萨克”认知的研究
国内外现有的清朝与哈萨克历史研究目光多集中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但随着知识文化史的逐渐兴起,学界也对知识传播史的研究日益重视。以知识史为视角探讨清哈关系的研究成果发掘了地图、行记、报刊等资料,拓展了清哈关系研究的史料利用范围。
巴哈提利用明末清初至乾隆前期地图及纪行中有关“哈萨克”的记载进行探讨。首先作者讨论了《坤舆全图》中“加撒基”既是最早的“哈萨克”文献记载,又探讨了“哈萨克”知识传播与早期传教士的关系。其次利用图理琛的《异域录》梳理“哈萨克乃古大宛国”认知的渊源。最后,作者比对了《雍正十排图》与《乾隆十三排图》并讨论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袁剑利用晚清民国报刊有关“哈萨克”记载进行探讨。选取了1879年《万国公报》、1935 年《外交部公报》、1947 年《瀚海潮》等材料,探讨了晚清到民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下的“哈萨克”认知。从而得出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视野中哈萨克斯坦的形象是整个俄国—苏联认知图景中的一部分。
从清朝“哈萨克”认知研究的成果来看,相较清朝与哈萨克部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研究较为薄弱。就巴哈提的研究下限至《乾隆十三排图》(1760年)与袁剑研究上限至1879年的《万国公报》来说,中间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段尚未被讨论,其中清朝士人私家著述中对哈萨克部的记载,反映出的清代士人群体对哈萨克部的认知依旧有探讨的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学界对清朝与哈萨克部关系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对传统的政策、关系、贸易研究成果丰富。同时得益于新史料的发掘利用,新研究视角的出现对前人研究有所突破。从知识概念传播角度出发,研究时间段、利用材料仍旧相对分散,缺乏整体和系统性,大量私家著述史料有待充分讨论利用。清哈关系史研究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发掘历史资源中哈萨克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史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佐口透.新疆民族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2]厉声.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
[3]克拉拉.哈菲佐娃.十四至十九世纪中国在中央亚细亚的外交[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4]林永匡,王熹.西北民族贸易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5]周轩.献马无过聊表愫同舟真是大联情谈乾隆皇帝关于哈萨克的诗篇[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6]洪涛.简论阿布赉汗[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7]张荣.清朝卡外界内哈萨克身份问题再探讨——以“征收马匹”为中心[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8]张付新,张云.清代乾隆时期新疆伊犁哈萨克贸易及其历史作用探微[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9]陈东杰.乾隆时期清朝与中亚哈萨克部的贸易关系再探讨[J].世界历史,2015(2).
[10]赵卫宾.清与哈萨克汗国的首次交往兼议使臣满泰生平[J].西域研究,2016(1).
[11]张荣.试论清朝对哈萨克的封官授爵[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2).
[12]袁剑.中国近代知识视野中的哈萨克斯坦以清末民国时期国内报刊的记述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6(2).
[13]郭文忠.从满文档案和美术史资料看清朝与哈萨克诸部关系史——以《哈萨克贡马图》源流为中心[J].美术研究,2018(3).
[14]郧军涛.中俄两国对外策略中的哈萨克汗国因素[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15]陈海龙.清朝哈萨克汗国贸易研究1757-1822[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16]巴哈提.依加汉.从地图和纪行史料看清朝对哈萨克的早期认识[J].民族研究,2018(2).
作者简介:曹俊杰(1997-),男,新疆哈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