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模式,立意新习作
2021-11-14谈丽丹
谈丽丹
摘要: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大多中规中矩,学生的习作一板一眼,好像加工厂里批量生产出来的“批发货”,素材雷同,写法相似。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打破常规的构思方法,让普通的素材也能泛起“波澜”。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创新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也是检验学生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实习基地”。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墨守成规,就像教育专家郭根福描述的那样:“写好人好事,就是‘五子登科——推车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抱孩子。”教师只有打破常态化的作文教学,不走寻常路,敢于创新,无论素材的来源,还是习作的构思,都要求新突变,才能让学生产生提笔写作的兴趣。
一、反其道而行之,量现“另类”之美
许多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其实,作文的立意、构思,只有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才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兴趣。
以作文“俗语反说”为例,俗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它往往蕴含着一些生活道理,如谚语、惯用语和口头常用语等,“竹篮打水一场空”“开卷有益”等俗语也是可以作为作文素材的,但如果就是按照俗语的意思来写,缺乏新意,对结局就没有期待了。而“俗语反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反向立意,逆向而写。“竹篮打水”真的就是一场空吗?未必,甚至有可能打到满满一篮子水;开卷就一定有益吗?不见得,甚至是开卷有害呢!这种反向立意就很新奇,学生一定会好奇心十足,乐于参与交流构思作文的过程。当然,反向立意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来支持,这样的作文才有可信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具体的细节,注意人物的心理、语言等。
二、形成人物落差,树立人格高峰
提到人物写作,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通过描写一两件事情,来赞扬人物的品质或优点。人物写得多了,学生就会对这样的写法感到厌倦,甚至乏味。有没有办法改变这种常规的老套写法呢?有,人物形象落差写法,能将人物写出新意,将平铺的构思呈现出波折。直接赞扬的写法,好比平静的湖水,波澜不惊,而人物形象落差写法,好比壮观的瀑布,跌宕起伏。
三、巧设故事悬念,推动行文波澜
巧设故事悬念,推动行文波瀾,是将平淡无奇的作文写成有曲折、有起伏、有深度的作文的最好方式。悬念就像魔术,有些作文前面大部分内容只描述表象,而把谜底放在文章末尾才点出,用一个悬而未解的“谜”在作文开头埋下伏笔,为后文的谜底作铺垫,这样能让作文产生一层层的波澜,有效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吊足读者的胃口。
如教师可以出示材料作文片段:“中午,我走进教室,打开文具盒,拿起那把半旧的尺子,自言自语道:‘哎,这把尺子用的时间够长的了,也旧了,反正家里有把新的,不要了。说完,我径直走到垃圾桶旁,将旧尺子扔了进去。然后,转身出去玩了。等我回到教室,却发现那把旧尺子居然又出现在我的桌子上。”这类作文怎么设置“悬念”,让故事曲折耐读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向立意,首先要让旧尺子神奇地“回来”,但不要马上揭晓到底是谁帮“我”捡回来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谜底的揭开,不要一步到位,要产生一波三折,故事要有变化的过程。教师要细致引导学生描写人物的一些语言、动作、心理等,使作文更生动具体。小小的“悬念”,能将平常小事写出波折和深度,使习作免于流于庸俗。
上述几种作文构思方法,是对常规习作的一种颠覆,常进行写作练习能锻炼学生的逆向逻辑思维,逐渐让学生写出一篇篇有“波澜”的习作。当下,学生习作不得其法,流于千人一面的时候,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一些独特构思的思维方法,将普通素材整合成有深度、有深意的习作方法。
参考文献:
[1]丁一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的实践思考[J].传播力研究,2020(10).
[2]李大庆.关于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J].冶金管理,2020(17).
(作者单位:瑞昌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