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地区2014—2018年野生动物资源非法利用状况分析

2021-11-14侯森林费宜玲刘大伟杨希晨廖谢茗

野生动物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广东地区穿山甲象牙

侯森林 费宜玲 刘大伟 杨希晨 廖谢茗

(1.野生动植物物证技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2.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学院,南京,210023;3.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南京,210023;4.福建省顺昌县林业局,顺昌,353200)

野生动物资源对世界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1]、世界文化发展等多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可以用作食物、药物、装饰品等[2],每年大量的野生动物资源被破坏,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3],多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危险。

近年来,由于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变大,因此市场更加广阔,野生动物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不断变快,增长幅度变大[4]。虽然我国相应地采取更加强力的手段打击走私和非法贸易[5],但由于旺盛的市场需求,庞大的利益驱使,以及许多公民自身法律意识薄弱,非法利用野生动物案件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广东位于中国南部沿海,经济发达,文化开放。因其毗邻港澳,也因此奠定了广东拥有庞大国际市场的基础[6],是我国面向世界的南大门。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充足的阳光和雨水,这也为广东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提供了条件。广东本土也拥有大量的保护野生动物,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白鹇(Lophuranycthemera)。庞大的国际市场,丰富的动物资源使得广东成为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重要区域之一。

本研究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所提供的非法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案件,对广东近5年来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帮助相关部门更有力地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活动进行打击。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s://wenshu.court.gov.cn/)的刑事审判判决书,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25日,因2019年的案件数据尚未完全公布,故未对2019年的数据进行统计。查阅并汇总2014—2018年广东地区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对每年相关案件案发数,涉案野生动物的种类,被告人的个人信息进行统计,同时参考相关方面的学术论文,尽可能真实反应广东地区非法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对广东地区2014—2018年间野生动物案件的案件数量,涉案动物种类,被告人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1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发案数量

共统计到非法利用野生动物案件445起,历年非法野生动物案件总体数量变化幅度不大,仅在2018年案件数量有明显增加(表1)。

表1 广东地区2014—2018年非法利用野生动物案件数量Tab.1 The number of cases on illegal use of wildlife in Guangdong from 2014 to 2018

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67起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案(以下简称走私案)中有47起来自香港,占比达70.1%,可以看出广东的走私案件和香港密切相关;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以下简称非法猎捕案)各年间变化不大;非法狩猎案件从2014年起呈成倍递增趋势;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案(以下简称非法收购、运输案)最多,共计267起,占比达60.0%,其中2014年发现案件数量最多(69起)。同时发现:非法收购、运输案中有大量案件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且涉及网络交易的案件逐年增多,利用网络进行野生动物及制品交易的犯罪行为已非常普遍。2014—2018年一审判决书明确显示,被告通过微信、闲鱼、微博等网上平台进行交易的案件有44起,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图1)。

2.2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涉及物种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中,共涉及野生动物224种,其中鸟类119种,多为鹦形目(Psittaciformes)、隼形目(Falconiformes)和鸮形目(Strigiformes)鸟类;哺乳类36种,常见的为象(Elephantidae)、穿山甲(Manis);爬行类60种,包括龟类(Testudines)、蜥蜴类(Sauria)和蛇类(Serpentes);两栖类5种;鱼类3种;无脊椎动物1种(附录1)。

附录1 广东地区涉案野生动物物种及其相关案件数量Appendix.1 Wildlife species and number of cases in Guangdong

续附录1

续附录1

续附录1

涉案野生动物的形式可分为活体、死体、制品(角、牙、皮毛、爪、骨等)3类,不同形式有着不同的用途。活体野生动物一般作为宠物出售,主要涉及鸟类、爬行类和灵长类(Primates),最典型的代表是鹦鹉和龟类;野生动物死体以食用为目的,主要购买者是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个人或野味餐馆,以鸟类和小型兽类为主,案件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褐翅鸦鹃(Centropussinensis);野生动物制品则主要以收藏、装饰为目的,包括象牙、犀牛角等,这类动物制品常常出现在走私案件中。此外,有些动物制品因其药用价值被非法利用[5],比如羚羊角、穿山甲鳞片等。2014—2018年各类动物的案件数量统计见表2。

从表2及附表1可以看出:在广东的野生动物案件中,鸟类的案件数最多,其次是哺乳类、爬行类,其他类群相对较少;涉案物种数最多的也是鸟类,其次是爬行类和哺乳类,两栖类等涉案物种数相对较少。哺乳类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为象科动物(50起)以及穿山甲属动物(42起)的制品,主要是象牙和穿山甲鳞片(表3)。其中非法收购、运输、出售象牙制品的案件25起,共缴获象牙制品约157 kg,涉案价值约为650万元;走私象牙的案件25起,共查获象牙制品约2.442 t,涉案价值高达1.02亿。广州市是非法收购、运输、出售象牙案件最多的地区(15起),多查获于古玩店、文化交流中心等商店;而最大的一起走私象牙案件2016年发生在湛江,涉案象牙制品达2.34 t,涉案价值高达0.98亿,这些象牙制品都来源于非洲。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穿山甲制品的案件29起,其中10起查获于广州,可以说广州是穿山甲制品的主要案发地;走私穿山甲制品的案件13起,共查获穿山甲鳞片约2.673 t。

表2 广东地区2014—2018年各类野生动物非法利用案件数量Tab.2 The number of cases on illegal use of wildlife in Guangdong from 2014 to 2018

表3 广东地区2014—2018年象牙及穿山甲制品非法利用案件数量Tab.3 The number of cases on illegal use of ivory and pangolin products in Guangdong from 2014 to 2018

2.3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被告人情况

2.3.1 被告人性别情况

查阅判决书发现,非法收购、运输案中公布性别的被告共284人,其中男性225人,占79.2%;女性59人,占20.8%。走私案中,共收集到78名被告的性别信息,其中男性58人,占74.4%;女性20人,占25.6%。非法猎捕案中性别已知的被告共104人,均为男性。非法狩猎案中性别已知的被告共84人,均为男性。由此可见,被告绝大多数为男性,女性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2.3.2 被告人年龄情况

对被告人的年龄进行了统计(表4)。其中,在非法收购、运输案中共统计到253名被告人的年龄情况,发现30—39岁人数最多,有81人,占比32.0%,逾九成(92.9%)被告都是20—59岁的人群。相比于其他案件类型,该类案件被告平均年龄最小。在走私案中共统计到49名被告人的年龄情况,以30—49岁的中年人为主,占总人数的六成(63.3%),其中40—49岁年龄的被告人数最多,占比36.7%。在非法猎捕案中共统计到64名被告人的年龄情况,主要分布在30—59岁,达79.7%,其中40—49、50—59的均占29.7%,30—39的占20.3%,该类案件在4种类型案件中被告的平均年龄最高。非法狩猎案被告出生年份已知的共75人,其中40—49岁人群最多,有26人,占比达到34.7%。

表4 广东地区非法利用野生动物案件被告人年龄分布Tab.4 Age distribution of defendants of illegal use of wildlife in Guangdong

2.3.3 被告人文化程度情况

根据判决书显示的信息,对各类案件中被告人的文化程度进行汇总(表5)。非法收购、运输案中,明确文化程度的被告人共281名,其中初中文化的最多,接近一半(138人,49.1%);16.0%的被告接受过高中教育或中专教育,9.3%接受过高等教育。走私案中,共获得46名被告的学历信息,其中初中文化的最多(18人,39.1%),小学文化的其次,有12人,受过高等教育的被告达到21.7%,在4类案件中所占比例较高。非法猎捕案中,共收集到文化程度已知的被告102人,其中93.1%被告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包括文盲(19人,18.6%)、小学文化(43人,42.2%)和初中文化(33人,32.4%),仅有6.9%的人有高中或中专学历,102名被告中无一人接受过大学高等教育。非法狩猎案中,共查找到82名被告的学历信息,该类案件被告文化程度较为集中,有接近九成的被告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75人,91.5%),学历高中及以上的仅占8.5%。

表5 广东地区非法利用野生动物案件被告人文化程度Tab.5 Education level of defendants of illegal use of wildlife in Guangdong

总体上初中和小学占绝大部分,其中,非法猎捕案和非法狩猎案中,被告人的学历均在高中以下,超过90%。

2.3.4 被告人所属民族情况

在非法收购、运输案和走私案中,未发现有少数民族的情况。在非法猎捕案中,少数民族被告有6人,约占被告总人数的5.9%,其中瑶族4人,壮族和畲族各1人。在非法狩猎案中,少数民族被告有16人,约占被告总人数的19.5%,少数民族被告中苗族为12人,黎族1人,瑶族3人。

3 讨论

3.1 相关动物保护政策措施的影响

国家政策对保护动物有重要影响。象牙和穿山甲鳞片是我国非法利用动物资源案件中的重要交易对象,特别走私案件中,象牙和穿山甲鳞片类案件更是占据半壁江山[7]。广东地区象牙和穿山甲为跨境走私活动中最主要的交易对象,有关象牙和穿山甲的案件数量多,且重大案件涉案价值巨大。

数据统计发现2016年广东查获的涉及象牙的案件数量最多,在2017年开始有大幅减少。这可能与2016年开始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关。2016年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打击象牙非法贸易的专项行动,2017年3月31日前先行关停了一批象牙定点加工单位和定点销售场所,禁止其加工销售象牙及其制品,2018年1月1日我国开始全面禁止象牙交易[8]。

关于穿山甲的保护政策,我国2007年开始已经全面禁止猎捕穿山甲,2018年全面停止商业性进口穿山甲及其制品。然而涉及穿山甲的案件近些年仍不断被报道,所收集的资料也显示仍然有大量的穿山甲案件,个人推测主要是因为穿山甲的非法利益产业链还没有完全被摧毁。另外由于穿山甲入药现在还是合法的,而中药行业则为穿山甲鳞片非法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9]。当然,查获大量的穿山甲案件也可能与我国对非法贸易、猎捕穿山甲案件打击的高压态势有关。

3.2 另类的宠物需求

由于另类的宠物热潮,近些年广东地区对另类宠物的市场需求已形成,并已达到一定的规模。由于公民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部分人群因为崇尚“时尚”,充满猎奇心,常规的宠物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如今爬行动物龟类、蟒(Pythonspp.)、蜥蜴类等越来越受到养宠物人士的喜欢,熊小倩等[10]也曾提到过这点。本研究中,在被作为宠物进行贸易的所有野生动物中,涉案龟类有28种,涉及45起案件;涉案蜥蜴类有17种,涉及14起案件。除了这些爬行动物被当作宠物进行非法贸易外,还有一些猴类、鹰类等动物也被当作宠物来饲养,进行非法贸易获取利益。

3.3 广东的滥食野味习惯

在广东的粤东粤西等地,有大量的非法猎捕,非法狩猎案件。这些案件被告犯案目的大多通过猎捕、狩猎用来餐饮、药用。案件中最常见的动物是褐翅鸦鹃。褐翅鸦鹃是猎捕案件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因其药用价值,在国内被大量猎杀,成为濒危动物。大部分人印象中普遍认为广东人有爱吃野味的习惯[11],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历史因素,因为在古代广东远离中原,缺少良田来发展农业,而广东气候湿热,山林里不乏飞禽走兽,这些飞禽走兽便成为物质资源较为匮乏的古代重要的食物来源。即使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许多人认为野味可以补充营养或者好奇心、炫富心理的作祟,食用野味依然是一股风潮。

3.4 香港境内水货客问题

在广东的走私案件中,有近六成的走私案件是在深圳海关发现的,这些案件的被告绝大部分为专职做水货客亦或是临时帮忙走私一些货物获取一些费用。这些专职水货客中既有来自香港本地的,也有大陆跑到香港的人群。香港作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国际大都市,世界大量资本在香港流通,香港在野生动物贸易行业中占有独特且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香港法律,走私野生动物不被视为有组织的严重犯罪,因此大量的野生动物被贩运至香港,这使得香港的走私野生动物案件尤为猖獗。由于大陆对野生动物巨大的需求量,许多走私案中的野生动物及制品便会流向大陆,香港成为中国大陆面向世界野生动物贸易市场的南大门。而深圳又是香港面向大陆的一扇大门,每天都有数十万人往来于两个城市之间。所以深圳会发生很多来自香港的走私案件,这些走私案件基本是通过香港往来于大陆的水客或者一小部分游客携带一些动物制品未经申报导致。其中绝大部分水客表示不清楚自己所带物品是什么。要想整治深圳查获的动物走私案件,就必须杜绝来自香港的水客走私现象。香港方面必须完善相关动物保护法律,广东也要同香港合作,共同打击两地的犯罪分子。

3.5 非法贸易动物网络化

随着网上交易平台的建立与发展,网上消费的人群越来越大,消费市场也更加广阔。仅在中国,支付宝、微信的用户数量就在10亿以上。网络贸易具有隐蔽性强、交易流程便捷、贸易地域范围广等诸多优势[12],一些犯罪分子将目光放在了微信、QQ等网络软件上,利用这些软件进行信息交流,网上交易。网上销售,快递交易已经成为非法贸易动物案件的主要方式[13]。特别在将野生动物作为宠物非法贸易案件中,使用微信、QQ非常常见,还有闲鱼、微博等其他软件也常常被用于非法贸易。通过裁判文书网2014年开始公布至2020年3月25日,广东非法贸易案件中显示使用微信、QQ、闲鱼等软件的案件有84起,明确利用这些软件进行非法交易的案件有54起。

3.6 涉案人员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

在非法利用野生动物案件中,被告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非法猎捕案件和非法狩猎案件中,被告人平均文化水平最低,学历普遍集中在初中或小学,对于相关保护动物的法律法规缺乏认识。很多犯罪分子为了获取利益,不顾法律的权威性,铤而走险,知法犯法。在一些将野生动物作为宠物非法贸易的被告中,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但这个群体也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或者违法后果的严重性。在走私案件中,特别在深圳有很多水客通过帮助货主走私货物过境来获取少额的费用,这些水客对于自己走私的物品很多没有认识,而成为那些雇主走私动物制品的帮凶。

4 建议

4.1 贯彻落实国家法律

202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该决定是在目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一个专门决定,目的就在于相关法律修改之前,及时明确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同时也是在非常时期打赢疫情阻击战。在3月,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对非法猎捕、狩猎,交易流通,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惩罚力度。

4.2 兼顾实体市场与网络市场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野生动物进出口贸易量逐年增大,而实体市场在非法贸易案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些实体市场主要包括餐饮店、宠物商店、工艺品商店等。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对相关市场进行重点监控和管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微信、支付宝等网上交易的普及,非法贸易动物市场越来越大。对此,政府需要加强与广大的网民群众、相关的网上市场公司、物流公司合作。执法人员要加强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鉴别能力,更有效地发现犯罪。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公司以及物流公司的监管,从寄递环节上遏制网络非法动物贸易。最后许多动物及其制品多通过猎捕以及走私等才能到达最后商家手上,所以也要强力打击非法猎捕走私动物犯罪,从源头上遏制保护动物或其制品流向市场[14]。

4.3 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各类野生动物案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联系,有些案情复杂,涉及林业、公安、海关、工商等众多执法部门。这就需要各个执法部门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通力合作共同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4.4 积极参与跨区域合作

跨地区,跨国走私案件通常有涉案野生动物资源量大,价值高等特点。因此需要加强跨地区、跨国等合作,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广东地区的走私案件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香港,这就需要两地相关部门相互合作,共同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罪犯分子,同时也要加强同其他国家合作,参与联合执法。特别要加强同野生动物走私的来源国之间的合作,从源头上遏制跨国走私行为。

4.5 加大公民普法宣传力度

在广东东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当地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许多人对于野生动物保护不以为然,还有的对于一些本地动物为保护动物存在认识盲区。针对这些现象,特别在偏远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要加大宣传,除了采用条幅等文字类宣传外,还可采用广播喇叭播放的形式。对于一些本地的动物,本地人对其学名可能不了解,可以利用动物的土名向当地人进行宣传,如白鹇被老百姓称为“麻鹇”,褐翅鸦鹃被称为“毛鸡”等,这样方便当地人理解。通过法律宣传,让公众理解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条,意识到野生动物违法后果的严重性,从而提高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意识。

4.6 多手段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可能是某些致命病毒的中间宿主,对人类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须向广大公众宣传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相关执法部门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对滥食野味的恶习保持高强度打击。此外,要依靠各个媒体宣传食用野生动物的违法性、危害性和严重性。政府方面也要颁布政策引导公众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

猜你喜欢

广东地区穿山甲象牙
寻找象牙参
穿山甲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一根象牙筷
广东地区龙狮队发展SWOT分析
还有多少“穿山甲”需从药典除名
明清时期广东地区音乐的西方传播述略——以海洋交通路线为例
象牙长啊长
路遇穿山甲
山猫和穿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