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花鼓戏”舞蹈创新研究

2021-11-14任慧婷

戏剧之家 2021年17期
关键词:花鼓戏湖南形式

任慧婷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49)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由生、旦、丑等行当共同演绎的民间戏曲,它最初发源于湖南益阳,后又传播到其他地区,作为一种民间的小戏,它受到了很多关注,逐渐成为湖南文化艺术的一种典型代表。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困境,因此更多的花鼓戏艺术工作者也期望在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继续将花鼓戏这门艺术加以传承,并使其发扬光大。

一、“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由来和发展

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对花鼓戏的历史进行溯源不难发现,它的发端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其一开始以一种类似东北民间戏曲二人转的地花鼓形式出现,也是由两人共同演绎。在嘉庆年间就已经有关于花鼓戏的记载,在记录中说明了花鼓戏的演员在当时是由一旦一丑组成的。而到了同治年间,一旦一丑逐渐发展为了书童、书生、柳莹和柳莹婢这四个角色,这时的代表作品有《送表妹》等。由此可见,花鼓戏舞蹈在最初出现的时候并未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还有很多人对其投以歧视的目光,而在明朝末年直至清朝初年,这种艺术形式才得以在史书上被正式记载,从而逐渐发展为现在的“湖南花鼓戏”舞蹈。

花鼓戏舞蹈因为地域性、唱腔等因素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六个主要流派,它反映了湖南当地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的日常,记录了人们之间的爱情以及家庭矛盾等。无论是最开始的演唱活动,还是演变为花鼓戏舞蹈,它都深刻地反映出了人们生活的变化,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实际。[1]而“湖南花鼓戏”也是逐渐从当初的歌舞形式逐渐演变为具有故事情节的音乐和舞蹈,并逐渐吸收其他戏曲的优点,逐渐演化为现代的“湖南花鼓戏”。

二、“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特点

(一)程式性

程式性是戏剧的基本特点之一,它指的是艺术对生活的再加工形式,是以规范性以及舞蹈化表演为主的一种对生活动作的再现艺术,在这其中凝聚了无数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和心血,而程式性也成为了当代花鼓戏舞蹈工作者进行创新改造的一个重要依据。虽然花鼓戏是一种地方性比较强的艺术形式,但是它的舞蹈也与我国主要戏曲形式的“四功五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在花鼓戏中还有一些被逐渐固定下来的程式化形式,比如开门、上马等等,它既拥有非常完整和规范的舞蹈动作,但是又可以以生活为依据进行夸张表演,使之呈现出一种更加流畅、平衡的状态,而在后代舞蹈工作者的演绎中,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能够根据花鼓戏的这种程式性的舞蹈特性进行改编和创新,这才得以将花鼓戏不断传承下来。

(二)多样性

多样性指的是湖南花鼓戏舞蹈中具有多种多样不同人物形象,其中的舞蹈元素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其多样化的艺术特征。例如,在湖南花鼓戏舞蹈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旦角,但是旦角还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有正旦、老旦、武旦等等,其中老旦表现的是那些已经年老的女性,她们的背已经佝偻,手指也已经弯曲,这时的舞蹈动作就呈现出一种步态沉稳的状态,而如武旦则是表现英勇的女性,这时的舞蹈动作就显得尤为干脆和利落。[2]总而言之,花鼓戏的舞蹈动作都是对人的动作进行艺术化的再加工,从中不断提炼出艺术性和审美性,它以人的现实生活以及情感变化或者是自然社会中不同生物的形态变化为参照,但是花鼓戏舞蹈元素的这种多样性,又不仅仅停留在再现生活的层面,它以舞蹈艺术的表现规律和技巧将生活动作变得更加节奏化和造型化,从而刻画出不同的人物形象。

(三)地域性

虽然湖南花鼓戏舞蹈是以整个湖南地区为依托,但是在不同的区域仍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区域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花鼓戏舞蹈表演形式。而在地域性的影响因素中,自然地理条件如水利交通、地势地貌等都能成为影响不同舞蹈表演形式的一种因素。这里就以湖南益阳的花鼓戏舞蹈为例,阐明其地域性特征。益阳市的地势较为平坦,其水资源极为丰富,河网分布密集,所以当地的交通也非常便利。因此,由于交通的便利性,益阳花鼓戏的舞蹈动作蕴涵了湖湘文化相融合的内容,而由于益阳地区独特的水乡生活,花鼓戏的舞蹈动作中也呈现出更多水乡生活的场景,比如撒网、捕鱼等,这使得舞蹈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体现出了益阳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景象。从以上分析可以推知,地域性使得湖南的花鼓戏舞蹈更加灵活多变,能够使观看者从舞蹈的变化中感受到不同地域中的文化特色与个性。

(四)形象性

除了具有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和舞蹈元素,以及程式化的舞蹈规范之外,湖南花鼓戏舞蹈还具有非常强烈的形象性,它非常关注演员的面部表情变化以及对戏曲风格的准确反应。例如,演员的眼神就有很多分类,像笑眼、媚眼等等,嘴部表情也有如歪嘴和啄嘴等等不同的形式,根据具体的戏曲风格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从而体现出花鼓戏舞蹈的形象性。而除了运用多种舞蹈形式之外,演员还更加关注动作的细节,力求通过自己的细致化表演使得整个戏剧呈现出更加生动的状态,例如在表演“缝衣”的时候,演员会将穿针引线的这一细小动作通过手部、面部等细微表情变化再现得生动细腻,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

(五)生活性

生活性是湖南花鼓戏舞蹈的最重要的特征,在舞台上,演员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常规性的动作融入到舞蹈动作中,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而大部分的舞蹈动作都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加工。花鼓戏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实际生活,在生活元素中添加了更多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花鼓戏舞蹈的生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舞蹈动作都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动作,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其次,演员在舞台上将人们在生活中深藏心中的内心想法,通过一种动态的舞蹈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赋予角色更加丰厚的生命力。[3]

(六)行当性

在中国的主要戏曲种类中,包含了生旦净末丑等不同的行当,而在湖南花鼓戏舞蹈中则主要以小生、小丑和小旦为主,并在发展的历程中逐渐成为了正式的表演形式和剧目种类,而舞蹈表演形式也具有比较强的行当性。首先,小生是花鼓戏舞蹈中相对年轻化的男性形象,一般表现出比较洒脱、风流倜傥和端庄的形态。例如,著名剧目《刘海砍樵》中的“刘海”就是典型的小生形象,他在这其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舞蹈表演,以一种程式化的表演规范再现了生活中砍柴的场景,并运用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整段舞蹈更加生动灵活;其次,就是小旦角色,小旦一般都是以朴素的动作以及明媚的眼神为主要表演手段。比如,在《补锅》的舞蹈表演中,“兰英”在拉风箱补锅的时候,将拉风箱的动作以一种模拟化和程式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补锅场景,使整段舞蹈呈现出真实轻松的状态;最后就是小丑,小丑是花鼓戏中最为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一个角色,他们的眼神非常灵活、动作极具滑稽性,而在表演中也经常使用矮子步的步伐。

三、“湖南花鼓戏”舞蹈的创造性发展

对湖南花鼓戏的舞蹈特征进行细致分析,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喜爱,所以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发展”和“学校教育发展”三种创新性发展形式,探讨花鼓戏舞蹈的传承途径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文化产业发展

花鼓戏舞蹈的创造性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持,而舞蹈自身又与音乐、服装、道具等元素紧密相连,所以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就可以以花鼓戏舞蹈中的元素作为衍生物,不断通过创意化的策略构建湖南当地的花鼓戏文化产业。[4]首先,可以将花鼓戏舞蹈与当地的文化资源融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创建出具有地域性的文化产业品牌;其次,也应该积极吸取大众的意见,不断寻找更加丰富的发展形式,将舞蹈中的服装设计、舞台道具等不同的元素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二)信息技术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湖南的花鼓戏作为一种传统的地域性戏曲形式,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更加广泛地传播和有效发展。譬如,可以建立以花鼓戏舞蹈为主题的官方网站,上传演出片段或节目作品,也可以在其中设置花鼓戏舞蹈教学的板块和菜单栏,供大众观赏和学习;还可以搭建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交流平台,上传有关于花鼓戏舞蹈的趣味故事和文化知识。而在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迅速发展的当下,通过直播的形式展现花鼓戏舞蹈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选择。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形式,都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传统艺术的传承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路径。

(三)学校教育发展

如果想进一步扩大花鼓戏舞蹈的传播面以及提升其传承的可能性,将其纳入学校的课堂教学不失为科学合理的选择,这不仅可以为花鼓戏舞蹈的传承提供更加稳妥的途径,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知程度,从而促进其审美素养、水平的提高。湖南当地的花鼓戏艺术协会等组织可以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达成宣传推广花鼓戏文化的共识,然后制定具体的宣传计划和教学计划,逐渐将花鼓戏舞蹈作为高校学生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进行选择,从而为花鼓戏舞蹈的发展提供一条可持续的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湖南花鼓戏”舞蹈是一种代表湖南文化的艺术形式,在不断发展中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传播,为湖南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促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和进步。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花鼓戏的艺术工作者应该加强对“湖南花鼓戏”的重视程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和艺术性,并促进其更加广泛地传播。

猜你喜欢

花鼓戏湖南形式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