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子古诗词中的磅礴爱国主义力量

2021-11-14刘海兵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9期
关键词:李清照夫人

文/刘海兵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滋养着我们的文化和精神。在古代传统社会中,女性长期处于从属地位,男子可以为士农工商,大多数女子却只能依附于男子而固守家庭,所以女性诗词创作受到性别、文化、教育、爱情、家庭、社会的种种约束,作品的题材和立意相较男性有一定差距。但其中仍有杰出的佼佼者,她们的才华和作品不被世俗和时间所湮没,留下了卓尔不凡的铿锵之音,这些作品的美感和价值是具有独特性的。

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主题。在众多的女性古诗词佳作中,有一部分饱含爱国深情的篇章,有的是以血泪甚至生命来书写,深切真挚,壮怀激烈,充满着磅礴的爱国主义力量。

第一首女性爱国诗歌《载驰》

春秋时期许穆夫人的千古名篇《载驰》是中国第一首女性爱国诗歌,许穆夫人被称作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她是卫国夫人宣姜的女儿,卫戴公的妹妹,嫁许穆公为妻。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据《左传》记载,卫国灭亡之后,许穆夫人的姐夫宋桓公迎接卫国遗民渡河,暂时安顿在漕邑(“曹”),并拥立许穆夫人之兄戴公。但戴公甫立一月即亡,许穆夫人的另一位兄长文公即位。许穆夫人闻讯后,想让许穆公帮忙抗狄复国,但许穆公怕引火烧身,没有出兵。许穆夫人决定自己驱车奔赴漕邑吊唁,许国的大臣纷纷前去拦阻和指责。许穆夫人决心已定,认为自己无可指责,在去慰问卫国君臣的途中写下了《载驰》。

《载驰》出自《诗经·鄘风》。全诗分为五章,层层转折,没有采用《诗经》中常见的重章叠句手法,而是每一章都富有变化,用以展现诗人当时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章交代本事,描写自己听说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消息之后悲痛欲绝,归心似箭,急于奔赴漕邑吊唁。“载”是发语词,“载驰载驱”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在路上策马飞驰的情景。然而丈夫许穆公派来的大夫已跋山涉水,紧随而至,意在劝阻。

第二章着重展现诗人与许国大夫之间的种种冲突,情绪渐趋激越。依古代礼制,“妇人非三年之丧,不逾封而吊”(《礼记·杂记》),因此许国大夫执意要她返回许国。此章八句,每句都用“不”字,形成一组否定式的排比句,词锋犀利,雄辩有力,表现出许穆夫人的远见卓识和无畏不屈的性格。

第三章写矛盾渐渐缓和,情绪有所婉转,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哀怨。“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自己思念父母之邦完全合情合理,是无可指责的。诗人用哀婉深沉的笔触,对许国大夫拘泥旧制而不懂变通的行为给予尖锐的讽刺。

第四章写心中所思,在归途中思索如何拯救故国。诗人行走在原野上,放眼望去,田地里的麦子齐齐整整,长势茂盛,丰收在望。要想办成大事,就需要有相应的力量。若要摆脱困境、拯救故国,就应该向实力雄厚的大国奔告求助。

第五章奇峰陡起,斩钉截铁表明自己决意前行的态度。“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语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彰显了一个果敢坚毅、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爱国女英雄形象。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语尽而意不尽,令人一唱而三叹。

这首诗从赶路写起,繁音促节,一泻而下,充分表现了许穆夫人拯救祖国的焦灼急迫心情。全篇充盈着一股沉郁哀婉的情调,而又不失慷慨激愤的情怀,表现出许穆夫人是一个颇有主张的人。她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坚贞不渝。诗人将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采用对比、对话和内心独白等方式,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其赤诚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史料记载,许穆夫人后来为了抗狄复国而四处奔走,最终得到齐桓公的支持,卫国得以复兴。孟子称赞许穆夫人“有卫女之志则可,无卫女之志则怠”,认为她“怀其常道而挟其变权,乃得为贤”。

正义凛然的绝命词

在南宋末年抗元的激烈斗争中,有不少贞烈妇女可歌可泣,留下了一些正义凛然的爱国诗作,包括卢氏的《送夫赴襄阳》《绝命词》,十八岁女子韩希孟的《练裙带诗》以及徐君宝妻的《满庭芳》(汉上繁华)。

送夫赴襄阳

羡君家世旧缨簪,百战常怀报主心。

草檄有才追记室,筑台无路继淮阴。

射雕紫塞秋云黑,走马黄河夜雪深。

白首丹衷知未变,归来双肘印黄金。

这首诗是卢氏送丈夫吴源去襄阳战场时所写。吴源官任荆门统制,文才武略兼备。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到九年(1273年)的襄阳保卫战,是宋元战争中一场极为关键但又异常艰苦的战役。咸淳七年(1271年),元兵围攻襄阳,宋军形势危急,吴源奉命领兵支援,最后英勇殉国。

首联表达作者对吴源家世的羡慕和钦敬,勉励丈夫在此国难之时,应秉承家风为国尽忠,不计生死。颔联以典故中的历史人物“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和汉淮阴侯韩信,勉励丈夫尽忠报国。颈联展望丈夫前往出征杀敌的情景,通过对边地和征途景象的描写,烘托渲染了悲壮慨然的出征氛围。尾联用“双肘印黄金”的典故,期待丈夫得胜而归。

此诗充满家国情怀,意旨鲜明,章法精严,格律铿锵,展现了保家卫国、勇往直前、坚定果敢的精气神,也表现出作者明大节、识大体的品质。

吴源战死沙场、英勇殉国之后,卢氏前往襄阳收尸,作了一首《绝命词》:

夫为苌弘血,妾感共姜诗。

夫妻同死义,天地一凄其。

随后自缢而死。现在在湖北荆门南薰门内的“双节祠”,就是纪念吴源和他贞烈的妻子卢氏的。

练裙带诗

韩希孟

我质本瑚琏,宗庙供蘩。

一朝婴祸难,失身戎马间。

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席完。

汉上有王猛,江南无谢安。

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

据《宋史》记载,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元兵攻破岳阳,时年十八岁的韩希孟被元兵掳获。在押解途中,她赴水而死,三日后,尸体浮出,在其裙带中发现一诗,是为“裙带诗”。把丝麻布帛煮熟,使它洁白柔软叫练,后多借指白色的熟绢。

诗的开篇表明自己高贵的出身与品质,决不受侵略者的侮辱。相传韩希孟是北宋名相韩琦的后代,属望门贵胄。接着写自己遭遇这场“亡天下”的祸难,被元兵掳获。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可见战争给人带来多少痛苦、悲愤和屈辱。“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席完”,大义凛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气节,为保全名节,宁拼将一死,血溅刀刃,决不会苟且偷生。勇敢、顽强、决绝,舍生取义,让人敬佩。然后借用历史人物前秦丞相王猛、东晋名相谢安,正反两面暗喻当前局势,并道出了元兴宋亡的真谛。结尾写诗人慷慨决绝,义无反顾奔赴洪流,这是对国破家亡的哀号,是忠魂烈骨的绝唱,是高尚品格的颂歌。千载之下,仍令人动容。

这首诗情感激烈,饱含血泪,语言劲直,一气呵成,出自一个十八岁女子,不仅毫无娇小柔弱之感,而且尽显其英勇气概和忠贞气节,同时体现出很高的历史见识。诗中还彰显汉魏古风的气质神韵,是一篇在精神上、思想上、艺术上都很杰出的作品。

满庭芳

徐君宝妻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绝命词,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为后世瞩目。

据元人笔记记载,徐君宝为南宋末年岳州(今湖南岳阳)人。元人南下,岳州失陷,兵荒马乱之中,夫妇失散。徐妻被掠,自岳州押解到杭州的数月之中,敌虏屡欲犯之,徐君宝妻每以巧计得脱。后知终不可免,乃假托祭奠亡夫之际,赴池水而死,死前题《满庭芳》一阕于府壁。

上阕首先追忆故国的繁华,彼时无论南宋的都市还是人物,还保持着有宋徽宗时的流风余韵,千里长街,连云高楼,朱户绿窗,帘钩银光灿灿,依旧繁华。接着叙述敌军入侵,势如洪水猛兽,国家沦亡。转眼间元军南下,如风暴横扫落花,个人便也如落花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国破家亡之恨和自身被掳之辱的无限悲慨之情。

下阕描写战乱中个人的遭遇,虽然被掳,幸而犹在杭州,尚未北行,自身在死节之前未遭到玷辱,保全了清白。即使死也要死在故国的土地上,足可自慰并可告慰于家国。最后抒发对丈夫的深挚怀念,并表明以死明志的决心。作者是岳阳人,相信死后魂魄能回到故乡,是为落叶归根,意蕴遥深。

这首词反映的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作者个人的悲剧。虽为绝笔之辞但气度从容,把更多笔墨用于对文明的追思和对祖国沦丧、亲人永别的哀悼之中,将祖国和个人的双重悲剧融汇,产生一种令闻者动容的力量,意境高远。杰出的作品往往要付出过人的代价,一个女子遭受国家和个人双重不幸,以殉死无悔的深情写出了蚀骨摧心之作,却连姓名都不曾留下。

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五言绝句千古传诵,即《夏日绝句》(又题作《乌江》)。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饱含昂扬的爱国热情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是李清照影响最大的诗歌,流传久远。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的一天,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连夜翻墙而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同年四、五月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含有暗讽南宋王朝和劝诫自己丈夫之意。

本诗前两句发调惊挺,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掷地有声,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这十字道出了人生的要义,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高度凝练的诗句,鲜明响亮地唱出了李清照“为国捐躯,生死何惧”的人生价值观。

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史讽今。项羽兵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相待,项羽却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东渡,自刎江边。李清照盛赞其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忱。在她看来,项羽宁死不愿忍辱偷生与宋廷不思抗敌、仓皇南遁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想象,对于丈夫临危而遁的行为,一向光明磊落的李清照内心是多么的失望和悲哀。

古代的战争和侵略对于女性而言,其残酷之处在于她们无法像男性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而只能是铁蹄下哀叹呻吟的承受者。但在李清照的诗笔下,她展现的自我形象并不是一个等待挽救的弱者。她热烈地关心着时局,为深受压制的抗金志士扼腕不平,又毫不留情地对南宋君臣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表示愤怒和批判。

全诗刚健豪迈,短短二十个字用了三个历史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充满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色彩,足以令志士奋起,让懦者自惭。

中国人历来讲究气节。宋朝时期流传一首《述国亡诗》,因为宋重文抑武,在军事方面屡屡受挫,面对外敌一味退让求和,其懦弱无能的表现让人痛心,时人急切呼唤男儿热血精神。

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此诗作者一般认为是花蕊夫人,后蜀孟昶妃子。后蜀亡国降宋后,花蕊夫人被作为战利品归宋太祖。宋太祖闻其诗名,召令其陈诗,于是她作了这首诗。

首句陈述蜀王孟昶降宋的事实,“竖降旗”是选取投降的一个片段,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

第二句用反问,可理解为一是感叹君主投降之迅速,完全出乎后宫女眷的想象;二是自我申辩,古时亡国常常归咎于“女祸亡国”,如妲己亡商、西施亡吴,这里包含着对那些把亡国之责归咎于女人之无能者的反讥。

“十四万人齐解甲”反映了后蜀投降的羸弱无能。后蜀并不缺少抵御的军队,但是却以“齐解甲”的方式放弃了抗敌保国的职责。宋太祖说“王师数万尔”,说明赵宋灭后蜀是以少胜多。

在前面一系列的情感铺垫之下,诗人最后发出了“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感叹和斥责!上至君主,下至士兵,面对外敌压境,竟无人抵抗。不是缺少抵御外侮的能力,而是缺少奋然相抗的勇气。

这首诗以一个后宫弱女子口吻对没有骨气的亡国奴提出义正词严的责问,足令懦弱投降之辈汗颜,同时也展现了花蕊夫人的胆气和爱国之心。全诗个性鲜明,语言泼辣,“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和“妾”相照,结句反诘,颇具匠心。

猜你喜欢

李清照夫人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夫人的一天
点绛唇
如梦令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性格刚烈
“夫人”与“妻”的区别
B之比
他的情人
知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