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认真领会“三气”
2021-11-14黄勇
文/黄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不仅高屋建瓴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100年来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全国人民指明了走向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特别就青年问题发表重要论述,勉励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这是总书记在对青年一代成长道路的一系列谆谆教诲中、自4月19日视察清华大学后,第二次勉励年轻人要有志气、骨气、底气。在举世瞩目的、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也说明和印证了这一命题的极端重要性和对青年人成长成才中面临问题的极强针对性。
关于“三气”的基本解析
“三气”属于“气概”范畴,是指人们在面对重大问题时的态度和气势。
“有志气”的基本内涵包括:高(站位、品位),远(纵深、境界),实(家国、人民)。其对应的问题则是:低,近,虚——是鼠目寸光、无远虑必有近忧、虚谈误国。
应对志气欠缺的问题,从主观层面需要广大青年提高站位、志存高远、心系人民、提升人生的智慧;从客观层面需要对年轻人加强典型引领、愿景感召、成就宣传和案例解析的反省。
“有骨气”的基本内涵包括:硬(磨砺、坚强),韧(坚韧、勇毅),清(寡欲、忠诚)。其对应的问题则是:软,折,浊——吃不了苦、经不起挫折、做事动机不纯。
应对骨气欠缺的问题,从主观层面需要广大青年多“自讨苦吃”、百折不挠、有我将无我的气度;从客观层面需要对青年人,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业管理一丝不苟,积极主动做好挫折教育的心理咨询和提前应对,并结合反面教材做好教育引导和疏导。
“有底气”的基本内涵包括:通(博学、自信),达(修养、实践),厚(学识、内涵)。其对应的问题则是:窄,浅,薄——知识面不宽、学养太浅、上不巴天下不接地气、积累太少。
应对欠缺底气的问题,从主观层面需要广大青年有敢于豁出去的劲头、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多进行非功利学习历练阅历;从客观层面需要改革片面的应试教育,多提供实践机会,让更多青年人早日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时大力提倡和鼓励志愿服务,在实践服务中体会自身对社会的价值和奉献。
关于“三气”的综合判断及相应举措
总书记反复教诲的“三气”问题,可以成为我们观察青年群体的一把钥匙、一把尺子、一个准绳,以我们面对的青年群体是否真正实现“三气”的增强来综合评判我们的工作业绩。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明确面对的不同青年群体“三气”问题的不同偏向。不同群体的偏向肯定是不一样的,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实现工作的效果和目的,有助于厘清我们的工作思路,使思想引领工作的目标更聚焦、更有针对性。
当前,青年群体的总体倾向应该是不缺底气,但缺骨气、志气。不经挫折、喜走捷径,奔着当大官的多、跟风的多。因此,增强骨气和志气应成为我们当下努力的主要方向。
更深入一层考量,在“三气”问题上,一些时候还不是简单的“缺与不缺”的问题,更准确地说是偏颇的问题,一方面要补缺,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度。
当下在“三气”问题上“过度”的主要的倾向有:志气和底气太足、太盛导致的浮夸之气、虚妄之风、自我迷失、狭隘民族主义;还有骨气太盛导致的戾气、凶暴、残忍。比如复旦大学近几年在师生层面分别发生的两次典型案例,社会影响和社会危害性都很大,需要全社会反思和警醒。因此,我们对青年群体中“三气”存在的问题需要综合应对,把“党管青年”更多落到实处,通过“党建带团建”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好团组织引领青年的主导作用,切实把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变为广大青年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