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选材 深立意
——创作话剧《温情便当》的一点感想

2021-11-14

剧影月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话剧抗疫冲突

2020年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也考验着整个国家对疫情的应变能力。疫情发生后,众多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援、以声为援,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也引来不少非议。一篇发在微信公众号的《没人想听你写的救灾歌曲》刷出了数十万的阅读量,网民评论称“没人陪你感动”“请诗人闭嘴”等此类情绪化表达的言论不绝于耳,连著名篆刻家韩天衡为表达对钟南山院士的敬意,为其治印,也遭到网友批评“不如捐钱捐口罩”。从网民批评的一些作品来看,也的确有令人不适的作品,千篇一律、简单化的文艺作品,感染力自然大打折扣,有些作品被人诟病就因为不合时宜,违背常识、自我矫情、大刷自我存在感,与民众的切身感受没在一个频道上所致。那么,我们的作家应该如何写好这类文艺作品,才不至于被观众唾弃呢?接到抗疫话剧的创作任务时,我,就想,这就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抗疫题材作品不应该仅仅写成应景剧。作为一名作家应该与时俱进,为历史立传,为时代呼吁。我们的作家应该有这样的创作担当和意识。

仅仅应景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以话剧为例,话剧作品从剧本写作到投入排演需要几个月,若仅仅是应景剧,可能还没有搬上舞台,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力。况且,话剧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其作品的思辨性。立意是话剧作品的灵魂,然而,立意不等于“说教”。几千年来,瘟疫常常改写人类历史,或野蛮伤人、或改变文明潮流,或在抗击瘟疫的斗争中不断创造新的人类文明。人类每一次与“流行病”作斗争,都要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组织能力作斗争。然而,新冠状病毒的爆发已经超出了对生命造成生物损害的范围。它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并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今天,从疫情爆发和抗击疫情的角度看,这场巨变形势也在显示其现实复杂性和历史深度。这需要我们充满信心,对国家、民族和世界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大型剧目、灾难剧的创作和组织要有更深层次的思想追求,首先要解决的是对流行病灾难的深刻思考。这一流行病提醒我们,无论我们的文化、宗教、职业、经济和地位多么不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管我们认为它有多伟大,也不管别人怎么想,病毒都会使我们的世界陷入停滞;这也许只是一个循环的开始,直到我们吸取教训……。在我们的作品中,要真实地刻画灾难,在灾难中刻画人物,探索特殊情况下人性的复杂性,反思灾难,从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和人类,这是艺术家们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抗疫文艺作品不应成为应对形势的高水平的报纸直播剧,而应成为疫情过后仍能演出的优秀剧目,一部其他任何题材都无法取代的优秀作品。

故事是观众审美的第一要求。观众作为话剧的鉴赏者和评判者,话剧需要在观众这杆秤的衡量中获得价值体现。我们必须明白故事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观众不喜欢看日记和琐碎的流水账及衣食住行。那些生活里的事,只能被称为日程表。戏剧是危机的艺术,戏剧的本质是冲突。事实上,只有激烈的冲突,戏剧性的跌宕起伏才能吸引观众,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坐在剧场里。我们最熟悉的矛盾冲突莫过于“行侠仗义”和“英雄救美”。故事的双方,有善有恶,因为理念的不同而开始对抗,继而冲突,最后的结果大多是恶人毙命,英雄抱得美人归。为什么老百姓会喜欢这种故事结构?因为这就是最典型的戏剧冲突。作为编剧,我们最应该去做的,就是把生活中的种种意外事件聚合起来,形成最终的素材积累,我们可以说像《渴望》这样的故事太催人泪下,但在主创者看来,他们就是要创作刘慧芳这样一个集合中国女性所有优点和所有苦悲于一身的故事形象,所以《渴望》赢得了空前的成功。戏剧具有意外性,我们讲相声要抖包袱,讲故事也一样,需要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想象力。虽然我们对于走火入魔的欧亨利感到遗憾,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作品将故事的戏剧性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欧亨利式的结尾”也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过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戏剧需要通过演员们所扮演的生动角色来感动观众。然而,由于戏剧自身的局限,塑造人物需要戏剧的矛盾冲突来完成。在冲突中,人的本性可以看得更清楚。当冲突发生时,角色会采取行动,做出回应并做出选择。同时,内心必须有激烈的冲突和斗争,这样才能从内到外更加强烈地凸显人物形象。创作《温情便当》这个话剧之初,我思考的是写什么人?医生,护士,还是英雄?后来,在网络上找到,在疫情爆发后,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在总人口约1000万的武汉有5万余名志愿者,不管是90后,还是几十岁退休的老大爷,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尽一份力。他们用一个个平凡故事书写了人间的温暖。志愿者们最初的工作就是与物资短缺作斗争,从日用到防护,到柴米油盐,志愿者用微信群的形式,发动朋友、社会人士、公益组织捐款捐物。我翻阅资料得知,在疫情面前,这些志愿者除了要调派物资,他们还需要随时应对求助信息,雨中扎帐篷、雨中卸货、冒雨接送医护人员,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随着,红十字会大宗物资到位,各大小企业捐赠的资源不断涌入,医护人员的防护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但是,吃饭成了问题,武汉商户没几家正常开业,特别是餐饮行业,给医护人员的吃饭问题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是,报载有个餐饮店的老板已对医护人员免费发放餐盒超过百万份,之外还免费给滞留在武汉的流浪者提供盒饭,让我非常感动。在疫情面前,有人发着“国难财”,有人借权牟利,有人却不顾一切想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才是真实的生活状态。我把这些人物都转化为剧中人,比如,苏记淮扬菜的苏老板,为人本分,疫情期间,起初经营酒店以盈利为目的,后来受儿子的行为触动,转变为乐于奉献;出租车司机老崔,停业期间一直在贩卖、炒作口罩、消毒液的路上,性格上有些强迫症,患得患失,担心自己可能染病,为了保护家人,一直住在苏记淮扬菜附近的出租车上,他是茶餐厅的老主顾,他爱财,也爱老婆爱家人;厨师王师傅,是个想挣钱但是又胆小的农民工;小明星大沈阳的助理沈小滕从为了追星而不要尊严,到找回自己的尊严……如何将如此大量的信息、众多的人物和深刻的矛盾集中到一个场景、一件事上?我就给话剧设计了一条主线,剧作以疫情期间的老苏淮扬餐馆为背景,围绕餐馆老板从为了赚钱而经营,到为了挽回经济损失经营,到为了支援疫情全身心,舍小我,顾大家,投入抗疫的讨论和抉择,表现了在疫情面前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疫的坚强决心。

虽然《温情便当》是一部主旋律作品,我写作时,从“写人”的艺术创作规律入手,坚持“不说教、不脸谱、不简单化”,揉进很多生活中真实的小人物,这些人物都是取材于各大报刊网络,在他们身上艺术地汇集了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中的特点。他们不是主旋律的高大全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质感,有着小自私,大善良,有内心的逻辑和感受,这也使剧中人物更加真实、更加感人、更加可贵。

总之,《温情便当》落笔于战疫,主题却围绕着“奉献的集体主义”和“生命的个人主义”进行探究和分析。其实这两种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一面是奉献之美,一面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值得思辨。比如,人应该如何活着?通过餐馆员工们的心路历程,通过主角的现实及记忆时空的对比,重新思考幸福的意义,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不应该仅仅是算计。一场瘟疫带给了我们的成长。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也是一个极具人文气质的故事。是对往昔岁月忧伤的一叹,也是对人之生存的思考和记录。当然,话剧作品仅仅思考是不够的。为了丰富剧情,剧作不应该忽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如权钱交易、信仰缺失、两极分化、城乡矛盾等社会敏感问题。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揭露、宣泄,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和冷峻,面对生活的现实和复杂,并通过这样的故事,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我力图呈现的就是一部关于理想和思辨的话剧,一群社会人为了抗疫而铸成抗疫的长城,一部疫情期间的社会群相图。

猜你喜欢

话剧抗疫冲突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团结抗疫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冲突水平的变化诱发冲突适应*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话剧《二月》海报
再见啦,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