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如何承袭传统文化
——解析《天气之子》中“巫文化”的解构重塑
2021-11-14
《你的名字》大火的同时,“新海诚”的名字也被大家熟知。《天气之子》正是新海诚导演继《你的名字》后的又一部动画电影。这部电影承袭着“灾难”和“巫文化”的元素,借由“爱情”,讲述着小人物与大世界间的故事。
“动画”作为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观众的电影类型,同时又因其具备的假定性,使“动画电影”成为了电影艺术中传递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在日本文化中,“巫文化”处于较为核心的部分,新海诚的作品大都与日本的“巫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这个不断涌现新兴文化的新时代,动画电影甚至电影艺术应如何承袭传统文化成为了一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天气之子》中,新海诚在保留了“巫文化”传统内核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作为当下日本社会成员对这一传统文化所做出的不同理解,借由对“巫文化”的解构重塑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处理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碰撞时的处理思路。
一、《天气之子》中“巫文化”的解构重塑元素
(一)“巫文化”体系
《孟子·离娄章句上》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虽然这句话本身是用在政治上的,但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可以得知这句话适用于绝大部分情况。而文化体系,也是如此。
无论东西方文化,凡是带有神话色彩的部分都有自己的体系。西方以“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两大体系为主。中国虽并未形成自己统一的神话体系,但是在各宗教派别中,都自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说法。日本文化在吸纳了以中国为主的部分外来文化后,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而其中关于“神话”的部分几乎都与“巫”有着或深或浅的关联。
新海诚在《天气之子》中引入了日本的“巫文化”体系。介于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受到时长、故事进展、主题表现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很难将一个文化体系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对整个体系进行解构与拆分,由导演对其进行重塑。
《天气之子》中,新海诚通过不同人的嘴展现了不同的“巫文化”体系。他没有选择体系中的某一“正统”说法,而是根据不同的人物身份讲述着符合人物定位的相应的“巫文化”。譬如在占秘馆中,帆高和夏美面对占秘师提及的“稻荷系”、“神龙系”并非日本正统的神道内容,而是在近代日本新兴起来的宗教中逐步形成的分类方式。又如借守护着百年壁画的老爷爷之口讲述象征着“天气之子世界”中“正统”,正式向观众阐述“天气巫女”的始末。这种将日本巫文化进行解构后,通过不同人在影片不同时间点进行阐述来打成自己对日本的“巫文化”体系的重塑,让观众可以顺其自然的接受影片营造的世界中的“巫文化”体系设定,而非说教式的硬性灌输。
(二)“巫女”
“巫女”本身作为“巫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元素,在这里之所以需要特意单独研究,一是因为“巫女”在日本的“巫文化”中,具有较为突出的核心地位;二是因为《天气之子》整个故事是由“巫女”引起的,并承担着影片的部分推动任务。
《天气之子》整个故事缘起于持续不断的雨水,用现在人的话说算是“异常天气”,但是影片中新海诚借由一位爷爷之口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哪有什么异常气象啊”“天气本来就是老天爷的心情”,随后顺势引出了作为“天”与“人”之间维系纽带的“天气巫女”的职责与结局。
巫女在日本萨满教的演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纵观日本巫术的历史,女性从事巫术的史料远远多于男性。在日本“巫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巫女”从最初“卑弥呼传达上天旨意”逐渐演变出了众多“职能”,例如祈雨、安魂等事宜。
《天气之子》中的“天气巫女”是以“祈雨”这一支的巫女为核心衍生出来的。新海诚在整个作品中,为了让故事得以发展,同时也为了增加影片的戏剧张力,将负责向上天祈求降雨或晴天的巫女能力进一步扩大,增加了部分细节,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悲情地位的角色。作为拥有“晴女”身份的女主角天野阳菜获得了“天”的认同,拥有着祈祷后可以为某处带来晴天的能力,代价是要将自己的一部分奉献给“天”,直至将自己全部祭献于“天”,才可使人间得以恢复所谓的正常。
新海诚在对“巫女”这一元素进行重塑时,做了大量的铺垫。须贺事务所的设置可以说是在影片前期一直在为铺垫工作服务。无论是森岛帆高和须贺夏美对“异常天气”的调查,还是须贺圭介叔侄二人对了解“天气巫女”的那位爷爷的采访,都在指向“巫文化”甚至“巫女”,使得观众在获取“天气巫女的命运注定是悲剧”这一信息点后,可以接受并认同这一经过重塑的部分。其中日本文化中广为人知的“晴天娃娃”等元素的合理出现,也使得“巫女”这一点的呈现不至突兀,从侧面辅助完成了影片的合理性。
二、《天气之子》中“巫文化”解构重塑的借助手段
从《你的名字》开始,新海诚就已经成功的展现了自己在处理“巫文化”的解构重塑上的能力。在电影艺术中,笔者认为对某种文化进行解构重塑的时候,最优秀的方式即为自然流畅,于无形中完成解构重塑。新海诚在《天气之子》中主要通过三方面的设置达成了这种效果。
(一)背景设置
就故事的环境背景而言,《天气之子》开始于一个“正常”雨水天,而随着故事的发展,雨水天的持续逐步发展为了“异常”,直至最终“盛夏时期降雪”,彻底达成了“天气怪相”。这种逐步的递进一是随着故事的推进,伴随着故事的起伏而发展;二是对“巫文化”解构重塑的铺垫。虽然动画电影可以让观众较为容易的接受种种“奇幻”的设定,但是作为一个以“现代社会”为故事基础的作品,如果上来就进行“异常”甚至“怪相”的展现,既不利于故事的展开,又不利于观众理解,会让观众很难产生“代入感”,从而无法融入故事。
而对于故事本身发生的时代背景而言,“现代”是一个可以给创作团队充分发挥“解构重塑”的时代。“巫文化”作为一类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不断发展形成的文化种类,是以在不同时代都呈现着不同的面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在面对历史题材的作品时要追求“还原”与“真实”。如果发生在唐朝的故事,人物的举止、服饰等大小设置上都与历史记载中唐朝的文化不同,甚至出入较大,观众很难认同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而发生在现代的故事则不同。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接受程度较高,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导致人们不断地对过往的东西进行“质疑”,多方面因素使得经由历史锤炼发展至今的文化内容获得了解构重塑的空间。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各种类型的与“巫文化”相关的元素,例如晴天娃娃、简易的鸟居、带有“巫文化”的壁画等等。正是因为处于文化集成的现代,才使得这些内容可以同时出现。
新海诚利用环境背景带给观众一个接受的梯度,再利用时代背景为《天气之子》的“巫文化”解构重塑提供了可实施性。
(二)人物设置
纵观整部影片,出现在影片中的人物对比其他动画电影而言相对较多。但是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才使得整部影片不会有“拖沓”的感觉。新海诚在人物设置上,做到了明确的分工。本文将主要针对“巫文化”的解构重塑进行人物设置的浅要分析。前文提到新海诚借助《天气之子》中不同身份的人物讲述着符合人物定位的“巫文化”。在这里主要有四位配角,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位是占秘师,也就是帆高第一次和夏美去做采访时,采访的那一位中年女人。第一位提及“晴女”与“雨女”角色的她,不光承担着“巫文化”的引入任务,还为后续的发展做了第一次铺垫。看似始终在胡说八道的她却有一句“左右自然的行为,必定伴随着代价”直接点明了两件事。一是这场持续不断的雨是人类左右自然行为所造成的代价。另一件则是对后续的暗示,因为“天气巫女”对天气的介入也属于“左右自然的行为”,所以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此外,这个片段的设置其实是现代社会中对于迷信“星座”、“塔罗牌”的一类人群的映射。夏美全程对于其描述的内容都进行了自我代入,这种心理和行为与盲目相信“星座”等分析的人相一致,也间接给所谓“占卜师”、“占星师”等“职业”发展的机会。影片中的占秘师因为要以这一内容赚钱生存,所以在说话的时候都和人的性格、行为等扯上了关系,这是这一人物形象的定位所致,而她口中提及的“巫文化”虽然也是日本“巫文化”中确有的一部分,但是属于集众多之融合的成分。所谓“龙神系”中的“龙神”指的是佛教八部众之一,而“稻荷系”中的“稻荷”则是日本本土的正一位大明神,将这两者融为一个“巫文化”体系的宗教确实存在,但也是日本新兴的宗教创出的,而非日本正统神道的内容。在这里新海诚让她使用这套体系也是暗示此类行为“并非正道”。
第二位是“气象·云研究室”的研究员。他在影片中虽然只有两个镜头,但是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影片中“科学”的代表,研究员的发言是极具权威性的。尽管他前一秒还一本正经地在说“我们对这种采访不太感兴趣”,试图建立研究员官方、科学权威的形象,下一个镜头就是他对着二人诉说在科学仪器中发现的“积雨云之中似乎有成群移动的物体”。影片里并没有表现研究员对那些物体的猜测或推断,反而为他作为“科学”的代言人做出了形象上的烘托。研究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本片唯一从科学的角度上证实了“巫”存在可能性的人,对观众而言,一位具有科学性的代表提出了某种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时,会让观众内心在面对“巫文化”存在合理性这一问题时更加容易接受。研究员的点到即止让观众相信“巫文化”存在的同时并未破坏“科学”的客观性。这应该是电影艺术中在对“奇幻”色彩与“科学”权威这一二元对立问题上展现出来的一种较好的处理方式。
第三位则是真正引出“天气巫女”这一概念的老爷爷。在他出场时,影片已经过半,天野阳菜充分展现了自己“晴女”的能力,老爷爷的作用更多的是从“巫文化”的正统角度上对阳菜的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新海诚利用老爷爷慈祥而又饱经沧桑的人物形象、身着日本传统服饰、几人所处的环境辅以壁画和带有古代文献感觉的画面,完全树立起老爷爷“正统”的地位,再与之前占秘师像个“骗子”似的形象与发言做对比,使得观众对老爷爷说的话深信不疑。其次,老爷爷的另一个作用是与占秘师相呼应,点明“天气巫女”的悲惨结局,让观众内心先做好天野阳菜会面临的悲惨结局的准备,以上帝视角看待故事。
最后一位是立花富美,关于这个人的名字大多数人会比较陌生,她就是在盂兰盆节请阳菜前去放晴的那位奶奶。立花富美的人物定位是一位传统的老者,她并非知晓“巫文化”相关的内幕,只是作为一位承袭着传统文化,坚守着传统习俗的老人。影片借助这个人物展现了“巫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方式,赋予了“巫文化”以“实形”,而非一直通过言语传递的“虚象”。而最终,于影片结尾处,帆高再次回到东京的时候,又遇到了她,这次新海诚借立花富美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终有一天会被老天“恢复原貌”。
三、“巫文化”解构重塑对《天气之子》的意义
从《天气之子》的创作外廓上看,“巫文化”的解构重塑是串联整部影片的线索,也是不断丰富影片内容的细节所在。对它的思想内核而言,导演通过“巫文化”的解构重塑表达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许多人在看《天气之子》时,会将目光集中在探讨“反抗”与“叛逆”或“为爱与世界为敌”等问题上。但是从“巫文化”的角度上看,不难发现新海诚在整部影片中都在通过对日本的“巫文化”不断的解构重塑来自然顺畅地表现“人对自然的一切干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的导演思想。
在艺术的众多作用中,动画电影无疑在教育作用上更易于发力。“反抗”也好,“为爱付出”也罢,都是每个人自己做出的选择,影响的无非就是自己和身边的人,毕竟像天野阳菜一样一人承担着天下的人只是少数。而人对自然的行为,哪怕只是一个人,也足以影响着整个世界。
大到天野阳菜献祭自己才得以换回日本的晴天,小到几位小人物的寥寥点睛之语,新海诚通过不断地对“巫文化”的解构重塑来表现着自己对于人类可以不再干预自然、改造自然的希冀。有人提出《天气之子》是新海诚将“灾难”题材和“治愈”元素“进行了融合,打造出了一种独有的‘冰与火之歌’般的叙述路径”。这其中也有“巫文化”在其中的穿插作用。影片中爱情的治愈作用建立在了天野阳菜“巫女”身份之上。只有天野阳菜作为“巫女”可以起到决定世界未来的作用,才可以在最后帆高为了自己的爱情将阳菜带回人间时对人们内心的治愈。作为治愈系,表达的是“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让人感受到生活和自然的美好”这一点与新海诚借助通过对“巫文化”重塑后想要表现的理念不谋而合。
结语
在面对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动画电影如何承袭传统文化?创作者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的碰撞?新海诚已经用《天气之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新颖的答卷,尝试着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重塑,未必不是一种传承方式。在解构重塑的过程中,务必要像新海诚在《天气之子》中做的一样,做到“解构不解核,重塑不推旧”,用新形态诠释传统内核时并不会完全推翻旧式,让传统文化借由动画电影焕发出全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