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视小品创优的三个维度
——以赵本山主演的《心病》为例

2021-11-14

剧影月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病赵本山小品

“小品”一词,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有北来道人好才理,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讲小品”。可见早在南北朝时期,小品便已经以一种艺术形态出现在百性的生活之中。

往事越千年,沧海变桑田,谁也没料到,1500 多年前出现的“小品”一词,到了公元20 世纪八十年代后,竟然成了当代中国人口中的热词,小品成为最受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这与电视机普及密切相关。随着电视机普及而兴起的小品表演,实质上与改革开放是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曾记否?曾长期受温饱困扰的中国百姓,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都曾把电视机等现代电子产品视为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而随着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般节节升高日新月异,仿佛一夜之间,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也正是在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每天都要看电视的千千万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长期耳闻目睹后,便对小品表演从陌生到熟悉,从关心到喜欢,异军突起应运而生的小品,想不繁荣也难。

笔者长期在电视台工作,对小品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响与威力,有着深切的体会与感受。从中央台到省市地方台,每年都要筹办不同主题、不同规模、不同要求的电视晚会,总会把小品节目的准备放在重要的位置。一个广受电视观众赞赏的小品节目,可以为整个晚会增光添彩。但,找到合适的、能出彩的小品节目谈何容易?现不揣浅陋就电视小品创优的几个主要方面略抒己见,供同行参考,请专家指正。

一、愉悦性与电视的民俗功能和谐统一,是小品创作的第一要素

小品以滑稽为主要美学风格,这是能把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来的一个重要因素。观众之所以对小品情有独钟,首先是抱着寻笑的目的而来。这本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但就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本质目标来说,小品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同样担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神圣职责,不能把笑作为主要的目标追求,必须努力寓教于乐,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教育。这是一个明明白白、却又不易达到的目标,小品创作的难度就在这里。看了不笑不乐的小品,主题再正确、立意再高,算不上好小品。最理想的小品是,观众不但当场开心笑,最好笑后还能有余味,笑了还想笑,笑后还思考,这样的小品自然是成功的。

人们爱看赵本山演的小品,突出的印象是看了就笑。迄今为止,在春晚舞台上,唯有赵本山主演的小品,从1990 年开始踏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连续15年成了压轴戏、并获得央视春晚一等奖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即便如此,赵本山在获得“小品王”“中国卓别林”等美誉的同时,关于他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其争论的核心不是赵本山演的小品是否引人笑,而是在他主演的那么多小品中,确实存在可以商榷之处。比如,以惟妙惟肖模仿残疾人的行动逗笑,以脑筋急转弯的话语斗智、忽悠人,等等,如《卖拐》将一个健康人忽悠成跛足人,虽然也确实收到满场捧腹大笑的强烈效果,但无论如何算不上思想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赵本山出演的小品多次产生强烈的演出现场“笑”果,取得了成功,这是事实,也应给予肯定但赵本山演出的小品不可能都具有同样的水平,在一些节目中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缺陷,这也是正常的,不难理解。但,成功也好,有瑕疵也好,都不能简单地能归结到赵本山一个人的身上。舞台上看到是赵本山在精彩表演,这是观众的直观印象,其实在舞台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团队为赵本山操心、忙碌、服务,主要是:演出本的创作者、导演、灯光、音响、舞台调度,等等,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演出本的创作者。赵本山在舞台上演绎的那些生动引人的故事,从他口中说出的机智幽默的话语,甚至一些出人意料却让人难忘的舞台动作,许多地方都已事先写入演出本的文字之中。明白了这些事实之后,我们不妨说,赵本山所演小品取得的辉煌成绩,当然与赵本山本人非凡的精彩表演密切相关,但并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功劳,特别是演出本的创作者的事先一字一句的呕心沥血思考、一个个情节与细节的苦心设计,也是功不可没;同样道理,在赵本山演出的小品中出现的缺点与不足,也不应统统划归到赵本山的个人身上。换句话说,总观赵本山演出的小品,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其实都与演出本相关,是与生俱来。而在“赵本山批评”中最可能出现的误解,则是不加区别地把赵本山的演出、与他据以演出的演出本混为一谈。

我这样分析,主要目的不是为赵本山解脱,最终目的是强调小品作为戏剧演出的一种舞台艺术,同样不能违背“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铁的法则!再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如果以演出的剧本先天不足,就很难保证这出戏的最终演出圆满成功。试将都由赵本山主演的《卖拐》与《心病》进行对比分析,问题就鲜明地显示出来了。这两出小品的文字本都出自同一作者之手,其演出“笑”果,不相上下,甚至《卖拐》的演出“笑”果超过《心病》、并因此更为观众所熟知;而从立意上看,《心病》就比《卖拐》高出许多。《心病》讲赵大宝“虽然村长选举落选”,但他认识到“思想工作还是要搞”,转行开了个心理诊所,为人们治疗心理病,整个小品的笑料由此频频产生。听病人家属说自己的老公买彩票中了3000元大奖后喜极而不安、特别是他成天担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严重到听到“病”字就会晕过去,他立即改口说,自己会“看书治疗”。他学问十足地从书架上第一次拿出的是给猪治病的《母猪的产后护理》,他自言自语说,“这本书不行”,人兽之间的巨大差别,观众听了轰然大笑。重新拿一本书,是《萨达姆作好战斗准备》,显然又不适合,中国普通百姓与外国一个国家领袖身份悬殊,居然在这里阴差阳错地碰撞在一起,观众听了又会忍俊不禁……就这样,《心病》中的逗笑几乎从演出一开始就不断出现,那么多、那么自然,每一次产生的笑都与剧情结合在一起,每一次笑又都推动全剧妥切自然地向前发展。《心病》最难能可贵的是,全剧精心设置的主题、也即是最值得称赞的立意,是通过赵大宝这一形象的言行、在观众笑声中生动形象鞭辟入理地揭示出来。他为病人治心病,谆谆教导病人要淡看金钱,不要被金钱击倒,还煞有介事地现身说法,说自己虽然没有钱,但照样活得很快活……而当中了大奖的病人要分给他100万时,他听清后,竟惊喜得大叫一声后,晕了过去,原来他自己的灵魂深处,存有同样的“心病”,再深入一步想,容易被金钱击倒的又岂只赵大宝和那个求医者!

《心病》是一个仅15分钟的小品,揭示的却是一个严肃的主题:人为什么活着!其立意富有深沉的哲学意味已实不易,更难得的是,其十足笑料是通过治病层次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不仅在赵本山的所有演出的小品节目中少有,也为近年的戏剧作品中不多见。说小品《心病》堪称思想与艺术的和谐结合,恐非夸大之词。

二、不同人物各具风采,性格鲜明,让小品的喜剧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承担着一剧之本重任的演出本,诚然是为全剧的最后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能否为一次演出的最后成功真正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是要看演员的舞台的实践。伴随着新时期小品的蓬勃兴起,出现了许多为广大观众欢迎与赞赏的优秀演员,赵本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当今现实文化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赵本山模仿者,但至今没有出现演出才能可与赵本山大致相近者,仅此一点,便不但可见赵本山影响之大之广之深,更可见出现赵本山和赵本山获得巨大成功之难得与不易。

与众多剧种的优秀演员一样,赵本山具有难得的表演天赋;与众多剧种的优秀演员不一样的是,他饱吮了、甚至简直是吸足了中国、特别是东北民间艺术、其中又以“二人转”为主的深厚的艺术营养。在植根于民众生活基层的“二人转”队伍中,深藏着无数表演才能出众的高手,他们熟悉生活自不必说了,人人能唱能演,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促进与竞争,并因为竞争而苦练掌握一种或多种“绝活”。从小生活在在这样环境中的赵本山,由于善于学习而且长期刻苦学习,在经过一番艰苦磨砺之后,他从崭露头角到脱颖而出、直至名扬全国万众瞩目,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必然了。

赵本山的演出与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不只能唱能说,能掌握多种乐器、特别是二胡的演奏,最难能可贵的,在他的舞台实践的不断增多、艺术经验逐渐积累丰富后,他闯入创作领域,编剧、写歌,进而当上导演。现仅就赵本山的舞台语言略作分析,或也可达到见一斑而窥全豹的目的?

赵本山的舞台语言真正来自生活,鲜活生动、情趣横生。这当中自然有演出本的创作者们的辛勤付出,更多的是赵本山本人加工润色即席发挥。因为熟悉群众的口语,他知道群众习惯怎么说,喜欢听什么,所以他能随口道出,妙语如珠,笑料十足。《心病》的开始,并没有引人的情节和细节的设计,所谓“播送广告”,本来很容易平平读过,赵本山却以精彩的绘声绘色的朗读,平空增添了许多喜剧因素,让观众几乎从开幕起就进入笑声不断之中。“本人虽说村长落选,思想工作还是要搞”,一听就懂的通俗话语,简炼地交待了他曾经是村长,最近落选了,为了不放弃自己长期从事的(或许也是热爱的?)思想工作,改行开设了“心里诊所”,“专门治疗人的大脑”。病者家属问他治两个病要多少钱?他当场批评“这么俗”,严肃反问:看病先谈钱,“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放哪里去了”?话音未落,言犹在耳,他迫不及待地问能给多少钱?在赵本山主演的小品中,接地气的来自生活的现象和语言比比比皆是,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赵本由的舞台演出语言以群众的语言为主体,这就使他的小品有了牢固的基础,与此同时,他博采众长,巧妙地有选择地吸取当今社会时尚生活中颇为流行的“鸡汤文字”,并略加改造引入演出之中,两相对比映照,群众语言愈显的纯朴踏实,鸡汤文字则更见貌似华美而实质空洞虚浮,产生奇妙的喜剧效果。像剧中的赵大宝教育病人要看淡金钱物欲,他说:人生如同一盆鲜花,生活是一团乱麻,房子建得再多再好,只是一个临时住所,这个(赵本山虚拟了一个骨灰盒)才是你永久的家!前两句是“鸡汤”语言,乍听来优美面深奥。紧跟着的后两句,是地地道道来自群众的大实话。将人活着的住所说成“临时住所”、死后的骨灰盒才是“永久的家”,两个信手拈来的比喻中含有一听就懂的生活真实,看似信口道来却举重若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生与死的常见现象。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经赵本山采集到一起,顿时产生非常奇妙的喜剧效果。本来胆小得听到“病”字都会晕得“抽过去”的病者,如今听到为他治病的心里医生不只谈病,还绘声绘色地谈到病者终究要住到骨灰盒那个“永久的家”。“说得太可怕了”,岂只陪同看病的家属都说“崩溃了”,病人自己更是大叫一声昏了过去。当然,全场观众更是轰然大笑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无法不为这样精彩的小品欢呼、鼓掌!

小品《心病》仅三个角色,除赵本山饰演的心理医生赵大宝,另二人,是范伟扮演的心病的患者,和高秀敏扮演的病人的妻子。这两位同样由民间艺术哺育成长起来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他俩扮演的角色连姓名都没有,却都是以无比精彩的表演,分别将憨厚偏执、迂腐可笑的病者,和风风火火心直口快的病者家属,表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小品《心病》的成功,因为有了他俩的美妙配合,主角赵本山这朵红花更红,身为戏中的配角范伟和高秀敏绿叶更美。他们三人之间的水乳交般和谐配合,几达到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的美妙境界。

三、依据生活本身逻辑设置含“笑”的戏剧冲突,情节在“笑”声中自然发展

小品是在全民娱乐的大背景下,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步伐,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舞台上的。最初,以《吃鸡》(王景愚)《弹钢琴》(严顺开)为代表的小品,是以虚拟的肢体动作模仿,第一次看到颇为新鲜,多看就觉缺少丰富的内涵,意犹未尽,不满足了。注意观众反映、追求创新的艺术家们敏感注意到了,陈佩斯/朱时茂两人合作,很快创作出用形体讲故事的《吃面条》,虽然还是无声的,但已于不声不响中,让哑剧小品完成了一次嬗变。紧接而来的小品很快从无声变有声,进入一个大由戏剧化向情节化、由舞台化向故事化转变的历史性巨变。从单纯的肢体模仿到注意动作的情节性,再从无声到有声,强调肢体、表怀、言语的三者并重,这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满打满算,也只有40 年的历史。观众都是从春晚舞台上目睹小品应运而生不断创新迅猛进展的过程。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舞台对小品的推动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小品发展到今天的局面,实际上已经长“大”不“小”了,它事实上已成为独幕剧。但观众仍喜欢小品,这是因为小品与我们平常看到“戏”,不但有明显区更另有诸多长处,除了不可或缺的笑,篇幅精悍的“小”,立意上的“小中见大”,还演员队伍的少而精等等。

笑,寓教于乐,是小品的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是观众普遍对小品一直殷切期待的要求。小品《心病》的演出让观众从头至尾笑声不断,整个演出是从观众心领神会的微笑开始,最后在观众无法抑制的捧腹大笑中结束。《心病》从演出本的文字创作、到演员舞台上的再创造实践,在“笑”的戏剧冲突的设置上,以及始终围绕主题、将剧情令人信服地真实自然地推向前进,都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经验。

《心病》中的笑不做作、不勉强、更不低俗,一切纯真自然。整个小品的戏剧冲突设置,始终不忘沿着主线,将笑点与矛盾冲突自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开头到结束,其主线有明暗两条:明的是为范伟扮演的病者看病与治病,暗的则是揭示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存有的因金钱上的追富、怕富,和身体健康方面无法正确看淡生死,由于这两者的惧怕结合而成为难以治愈的“心病”。更发人深思的是,《心病》在指出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存如戏中那个患者的心病外,还患有言行不一的人性弱点,这其实也是一种更加难以治愈的顽疾更值得人们警惕与重视。在短暂仅一刻钟演出里,有同中有异的三次大的笑点,由大笑点派生出来的小笑点更是难以计数。每当矛盾冲突向前发展的关键时刻,必有大笑点。全剧笑声不断的原因即在于此。第一次大笑点发生在开始的叙述病情,因病者听到“病”字就“抽”,严重时可能“过去”,病者家属恳请医生必须注意,医生不得不改为“看书治疗”。第二次大笑点发生在医生见到“看书治疗”无效,又改为“崩溃治疗”,正是在采用新疗法时,医生吃惊地发现,自己的老婆竟然是病者的前恋人,而且两人之间发生过一时说不清的暧昧关系。第三次大笑点发生在全戏将结束时,为人看病的医生,在听清病者提出慷慨赠他100 万元后,惊喜得当场昏厥,原来他也有如求病者一样的心病,而且更严重。如此意外突然出现,原来求病的夫妻俩,不得不将医生抬上担架,十万火急地送医生去寻医抢救……看《心病》演出,宛如看山间小溪,它从满载着含义颇丰的笑的流水,从略高处自上而下地潺潺流淌下来,也曾一而再地遇到阻碍物,只不过稍微耽搁一下,并不中止前进的步伐,而是绕过去,跳过去,继续充满欢笑与爱意地向最终的目标奔去。

猜你喜欢

心病赵本山小品
《临宋人小品》
人在江湖走,谁能不得病?
山也还是那座山
十二生肖诗书小品
不说话就是最好的敬业
赵本山选司机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