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肇庆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
2021-11-14黄梓麒陈志容
黄梓麒,陈志容
(1.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520;2.广东金融学院肇庆校区,广东 肇庆 526060)
一、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层面上赋予乡村振兴明确的发展路径和有效的方针指引,然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直面 “三农” 领域的现实困境。 农村金融是支持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健康有序、公平普惠的农村金融生态,完善而富有质量的农村金融环境,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的质量和发展水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起到重大影响和决定性的两大因素分别是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 本文将以肇庆市为例,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以肇庆作为分析对象,探索如何巩固第一产业农业基础性、不可动摇性、前提性的地位,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挥农村金融的服务和支撑作用,完善产业基础政策手段,增加农村经济的附加值,优化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肇庆本地的乡村振兴。
二、金融服务肇庆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
(一)肇庆的区位概述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珠江三角洲平原西端,西江干流中下游,西部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建成区与珠三角腹地相连,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国家西南腹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全市总面积达1.5 万平方千米,地形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平原较少,形成山地、盆地、丘陵、冲积平原等形态相间分布的山区地貌。 广阔的市域面积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构造使得肇庆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仅有48.63% (2019年),在广东全省的位次靠后,是典型的农业大市。 肇庆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仍然具有较大的农村人口体量,广阔的农业发展空间,“三农” 问题的有效解决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金融服务助推农村产业振兴
在肇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增强金融服务于农村实体经济的能力至关重要。 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保障金融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地显现,服务于广大农村社会发展实际,这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
1.涉农金融机构制度设计成效
经过制度设计和改革,肇庆已基本形成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组成的涉农金融机构体系。 至2020年,肇庆辖内农村信用社已全部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截至2020年底,肇庆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6 家(含6 家农商行),均有开展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农户生活消费等涉农信贷业务。 为增强涉农信贷的普惠性质,涉农金融机构在制定信贷利率时往往执行优惠利率,低于一般信贷利率。
同时,肇庆市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业务下沉基层,优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 目前全市91 个镇、16 个街道均设有银行营业网点,早在2010年就已消灭金融空白镇。 另外,为便于偏远山区的基层群众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肇庆按照广东省普惠金融 “村村通” 工作部署,大力推进助农取款点建设,全市已建成助农取款点1675 个,实现了辖内1255 个行政村全覆盖,助农取款点可以满足群众存取款、转账、缴纳水电费等基本金融服务,实现了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享受金融服务的目标。
2.微型金融企业机构服务当地实际
近年来,肇庆通过支持辖区内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各县(市、区)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重点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 领域发展。 截至2020年末,肇庆全市已有村镇银行2家,贷款余额逾9 亿元;注册资本3000 万元以上的小额贷款公司12 家,年度累计发放贷款315 笔,金额3.48 亿元。 这些在当地成立服务当地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企业,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有益补充,接受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风险自控、自负盈亏,充分发挥其服务对象专一、服务措施灵活等优势。
3.国家财政支持农村产业发展
肇庆按照国家和省的工作部署,切实加大对 “三农” 领域的财政投入,通过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高新农业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支持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肇庆按照《广东省普惠金融 “村村通” 实施方案》中 “八项行动” 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建设,县级综合征信中心、1238 个信用村、1675 个助农取款点、1287 个乡村金融服务站,已在全市7 个县(市、区) 建成,实现了最基层行政单位的金融服务全覆盖。
4.涉农保险机构提供金融保障
涉农保险作为保障性的金融品类,其服务农村、农业的手段有别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各类小微型金融企业,它为农业生产、农民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金融保障。 根据《肇庆市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以及《2018~ 2020年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方案》 的要求,肇庆市有关单位普遍推行政策性涉农保险业务,进一步拓宽政策性涉农保险的品种数量和保障额度。 截至2020年底,全市涉农保险品种增加到18 个,比2016年新增6 个,涉及险种包括水稻、畜禽、水果、南药和农业设施等,为84.71 万户(次)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了59.48 亿元风险保障。
农业保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政策,肇庆以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 为基本原则,在涉农保险方面加大覆盖和创新:提高小微农业企业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覆盖率,农业保险参保农户覆盖率超过95%;政策性水稻保险承保覆盖率保持在90% 以上,并实现逐年增长;开办肉牛、山羊、肉鸽等15 种肇庆市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开展南药区域产量种植保险创新试点,开设全省首个由市政府全额补贴的生猪商业保险,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三)金融助推肇庆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成效
1.现代农业发展 “611” 工程
2018年出台的《肇庆市实施现代农业发展 “611” 工程五年(2018~ 2022年)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现代农业发展的“611” 工程目标,加快建设具有肇庆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截至2020年底,经过3年的规划建设,肇庆已有德庆贡柑、高要南药、封开杏花鸡、怀集蔬菜等10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据居全省第5,“一县(市、区)一园” 总体布局初步形成。
2.“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肇庆亦结合全市各地农业特色产业实际,以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作为农村产业振兴的建设方向,2019年全市66 个项目通过审批,建设特色专业村68 个,7 个专业镇通过省的认定。 “一村一品” 采用 “公司加农户” 的方式实施特色农业项目,由公司提供资金,农户生产产品,合作种植如番薯(广宁县潭布镇)、柑橘(四会市黄田镇)等特色农产品,搭建线上售卖平台,推广售卖渠道,将本地零散的优势资源转化为标准化、品牌化的规模建设。
3.肇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房贷” ,全称 “农房改造和乡村风貌提升贷款” ,是肇庆地区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有效解决农村居民对于农户农房风貌改造资金需求而开展的农村特色贷款产品。 肇庆市金融有关部门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优势,以财政资金贴息贷等方式为引导,利用金融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从2020年10 月开始,广宁县在石涧社区开展第一阶段的 “农房贷” 试点,目前已结束第一批 “农房贷” 的发放,经过资质审核后共有11 户农户获得广宁农商行石涧支行总额为188 万元的 “农房贷” 贷款。
“农房贷” 以农户为主,由地方财政贴息扶持,银行对所发放的贷款均有用途限制。 石涧第一阶段的 “农房贷” 试点使用当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85% (LPR)发放贷款,期限最长为5年,以居民的信用担保方式为主,其他担保方式为辅。信用额度最高为10 万元,其他方式担保额度最高为20 万元。居民信用模型主要由信用户的户口身份、家庭劳动力状况、居民健康程度、信用口碑状况、资产负债、违纪违法情况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估。 农户利用“农房贷” 的资金支持,通过拆旧重建、房屋装修及购买新家私家电,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广宁县以石涧作为 “农房贷” 的试点,通过有益的经验借鉴及金融活水撬动,期望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逐步推行,努力探索出一条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不断增强农民生活幸福感的新路子。
三、肇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改革与实践,肇庆关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初见成效,涉农金融体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普惠性金融服务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 但由于肇庆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以及较为薄弱的农村产业基础等历史和体制性的原因,肇庆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仍处于相对弱势状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出现了一定的现实困境。
(一)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成本与收益不对称,可持续性备受挑战
普惠金融致力于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然而,其依然需要讲求市场性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与政策扶持相结合。 受农村分散化、体量小、农民认知度低等固有特征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控制和风险防范的考虑,往往不会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布局基层的网点,业务种类单一、经营规模小,导致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也低,更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肇庆全市土地面积的81% 为中低山丘陵,平原和水域仅占19%,以山区为主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肇庆无法规模化地扩张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只能 “精耕细作” ,甚至 “见缝插针”地进行布局,推广的时间和质量也因基层行政单位(村级居民点)的点式布局而有所差异。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数字化的数据系统、非现金的电子支付系统和支付清算系统、功能齐全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点等需要较大的资源投入,其投资回报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由普惠金融带给农村社会的隐性效益也往往不会纳入金融机构考虑的绩效范围,因此在农村地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偏弱。
(二)金融管理经验缺乏,管理资金与社会资本紧缺,统筹协调能力不足
肇庆市县两级政府金融工作部门成立时间短,人员配备不足,队伍建设投入不大,基层极其缺乏有金融政策实践与管理经验的专业性人才,人力资源整体水平较低。 又如,在肇庆农合机构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仅为40% 左右,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仅为7%,基层金融机构总体的金融管理与服务模式较为粗放,较难实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准滴灌,统筹协调开展农村金融工作存在一定困难。 肇庆共有1255 个行政村和296 个社区,全面推动农村普惠性金融工作所需的投入势必较大。 直到2020年,支持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预算收入仍有较大比例是通过省财政部门的统筹和转移支付,辖内各县(市、区) 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在财政上仍面临长时间的紧张。
社会金融资本有其逐利的本质特征,大量的金融资本往往会流入投资边际效益更高的城镇地区。 农村需要发展产业,光靠农户自有的储蓄存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金融手段获取资金投入生产。 农村资金规模有限,金融机构投入农村农业的资金不足、成本高昂,个体农户或小微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肇庆现存普惠金融的政策没有足够的政策激励和扶持,而单纯由金融机构承担成本,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三)金融风险监管体制不健全,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肇庆是广东省主要的农业大市,域内8 个县(市、区) 中有6 个是全省产粮大县,然而其农业生产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台风、干旱或强对流天气多发,农业的自然禀赋并不优越,使得肇庆地区涉农产业潜在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 然而,许多农户风险意识薄弱,加上农村金融机构针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足,针对农业保险核保、理赔的处理经验不够,赔付标准制定不到位,保障不全面等原因,导致农户对农业保险的参与度不高,投保积极性不大。 而当风险事件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农户的辛劳成果毁于一旦,又没有保险作为损失补偿的来源,很可能会出现经营资金链断裂、农业贷款无法偿还、逃废债务、进一步导致农村不良贷款率上升、金融风险暴露等一系列的连锁现象。 基层农村个人或组织信用观念较为薄弱,相比城市,逃废债务的现象更易出现,不良信贷的比重也不断增加。
另外,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涉农信贷部门和信贷人员对于涉农信贷的风险审慎管理不足,金融机构对服务对象的资产及信用信息的收集较为困难,无形中也制约了金融机构授信以及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需不匹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目前,涉农贷款的抵押物除一般的不动产、动产(汇票、股权质押等)以及信用之外,还可以通过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生态公益林收益权等实现权益类抵押。 但由于上述权益抵押的评估、流转、处置等机制尚未完善,在涉农贷款中的推广难度较大,所占的比例也比较低。 受抵押物来源不足以及农户信用度偏低等因素的影响,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授信额度仍然较低,期限错配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目前,面向农业的小额贷款期限普遍为3年以内,但是林业、果业等产业项目的收益期往往不止3年。 贷款业务品种的周期较短,很可能出现农户的农产品还未收成、资金还未回笼,就需要向银行还款的情况,农户对这种不可持续性的贷款信心不足,影响了惠民贷款的推广。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许多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支撑肇庆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金融需求不仅有融资借贷、农业保险等基本的金融服务,更有农产品期货、理财与证券投资等新型的金融服务需求。 而目前 “ 三农” 领域提供的金融服务仍主要为“存、贷、汇” 的信贷业务,业务模式单一,远未满足农业生产生活的预期需要。
(五)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低,金融支持产业规模化偏弱
随着国家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出现部分宅基地闲置或废弃,形成“农村空心化” 现象。 根据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据,肇庆仍属于人口净流出的城市。 大量青壮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珠三角工作就业,不断呈现年轻化趋势,服务于肇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人才基础难以形成。
由于长期小农经济的历史传统,肇庆虽在各地区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德庆贡柑、广宁竹芯茶、四会砂糖橘等,但始终未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 其原因在于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与外地同种类产品的竞争力不足,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只能在肇庆市内甚至所属的县(市、区)里为人所知。 例如广宁县石涧地区的芋头、芥菜等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但是其生产和种植尚未辐射周边形成农业产业,专业化程度低,当地农户也没有足够的将这些特色产品升级为产业的意识。 这便导致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难以与产业相结合从而发挥社会资本投资的最大效益,同时在对农户贷款资格进行审查时也难以获得银行大额的信贷资金支持。
四、肇庆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实现路径
(一)丰富普惠金融服务手段,完善金融机构治理机制
当前,肇庆已基本形成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组成的涉农金融机构体系,不同的金融服务主体应承担乡村振兴金融工作中的不同职责。 农业发展银行等国家政策性银行承担对农村基础设施、粮食储备等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农村商业银行等农合机构是支持 “三农” 发展的主力军,其职责是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农业生产主体以及小微型个体农户发展生产提供支持,同时也应为改造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改善农民金融服务条件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企业是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有益补充,其借贷方便、额度灵活、服务对象专一等特征更适合紧急情况下的专用贷款。涉农保险机构主要是为农业生产、农民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维护农村生产生活的稳定。
下一步,肇庆应扩展基础金融服务深入农村基层,进村入社区,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 进一步推进落实和深化创新《2017年广东省普惠金融 “村村通” 建设实施方案》有关工作要求,推动县级征信中心、信用户和信用村建设,推动乡村金融服务站、乡村助农取款点等在优化基层金融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不断推广和优化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金融扶贫小额担保贷款等业务的改革创新,让好的政策更好地落地见效。
(二)提升基层群众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做好农村金融发展的风险管控
金融是一个经营信用的行业,大部分金融活动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然而基层群众的信用观念和对金融的认识较为片面,认为所谓的 “金融” 只是借钱还钱这样原始的运作模式,因此金融业在农村地区的推广较为困难。 肇庆应通过专业部门的金融知识下乡、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设立便民服务点、安排流动服务车定期走访宣传等举措,将普惠金融的内涵和便利的农村金融服务推向基层。
防范农村金融风险,一方面要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农村金融目标用户的过往借贷记录、人际综合信用评价等纳入个人信用体系考察范围,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依法采集农户信用信息;构建农户电子信用档案数据更新机制和共享机制。 肇庆有关金融监管部门需与政府征信部门共同推进与信用体系建设相配套的资金支持与补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措施,从而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风险的流程监管,涉农信贷部门和信贷人员对于涉农信贷要着重加强风险流程审慎管理,在审核放贷方面把好 “信贷关” ,根据农户信用评级和资金利用渠道等方面合理放贷,关注资金流向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的正确方向。 建立健全风险等级和风险状态的监控指标,制定有针对性的预警方案,在风险信号发出后最短时间内实施预警和处置,将损失降到最低甚至避免损失。
(三)扩大 “融资、融才、融业” 渠道,引导金融资源、人才、技术流向农村
肇庆市有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服务部门应重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通过当地政府与中央政府联合提供担保增信,提高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工作的积极性。 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小微企业,从税收减免、货币政策、差异化监管、利率支持、财政激励、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推动金融资源回流农村,缓解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难题。 根据国家银保监会76 号文件精神,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坚持 “保本微利” 原则,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 和民营企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 肇庆四会泰隆村镇银行充分利用小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客户 “门当户对” 的组织优势、成本优势和信息优势,满足小微企业客户贷款 “短、频、急” 的特点,值得在肇庆推动作为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标杆银行的先进经验。
随着移动支付的推广应用,肇庆同样需通过应用数字技术从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丰富“助农取款” 等方面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推广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整合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资源,通过科学的模型计算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将农业科技技术充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有效解决城乡金融服务差距难题。 另外,通过 “三支一扶” 、干部定点帮扶、适当的行政手段和措施鼓励引导金融人才到基层工作,以新思想、新思维改造长期以来固有的金融惯性思维,推动金融支持基层,特别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四)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方针,创造金融服务 “三农” 的条件
肇庆位于珠三角西部边缘山区,耕地面积分散狭小,山地丘陵较多,无法走类似美国农业大农场、我国东北平原大型机械化的平原式农业发展路径。 且千百年来分散独立的小农经济并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土地潜力释放要求。 肇庆市政府有关部门应推动完善产权制度,使农户和农村地区企业所拥有的土地和房屋等财产可以有效转化为金融机构所接受的抵押品,完善权益抵押的评估、流转、处置等机制,通过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生态公益林收益权等实现权益类抵押。 在落实土地确权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组织,即 “合作社+农户” 或者 “公司+农户” 的组织形式,运用金融服务农村产业的重要作用,集中种植推广特色农产品使之形成规模化;以乡村旅游等形式进行农业产业的统一规划和开发,以产业合力、金融助力形成肇庆地区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五、结束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公平普惠的农村金融生态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生活的质量和发展水平。 肇庆落实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实践已初见成效,在接下来较长时间内,仍需啃下阻碍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 “硬骨头” ,通过有效措施,实现在完善的金融体系支持下真正实现肇庆农村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