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贸区经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2021-11-14李双荣张其春艾良友

市场周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学者全球化

李双荣,张其春,艾良友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对于自贸区建设高度重视,在开展自贸区试点试验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自贸区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其重要性更加凸显。 经济建设是自贸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但自贸区建设同时包含了其他内容。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五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社会各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事实上,有些自贸区和生态文明试验区有重叠,例如福建自贸区便属于这种情形。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要发挥自贸区等多区叠加优势,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同样是福建的“多区” 之一,因而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是题中之义。 在经济建设加速向前推进的同时,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以便实现高质量发展,便成了包括福建自贸区在内的各个自贸区所面临的极具研究意义的时代课题,因而很有必要围绕自贸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综述。

二、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

美国学者Roy Morrison(1995)较早便对 “生态经济” 进行了关注,他使用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这一表述并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生态文明” 是种新的文明形态,而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需要做到 “生态民主”。 此后,西方学者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及其基础、实现机制及路径等都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虽然国外较早便使用了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这一表述,但对于 “生态文明” 概念内涵的界定则是我国学者的首创。 叶谦吉1987年首次提出 “生态文明” 概念,将其界定为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此后,国内学者又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例如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等相关文明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文化与伦理的角度等,进一步丰富了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视角。

(二)关于生态经济的研究

实施生态经济有利于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同,而在生态经济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博尔丁(1966)是 “生态经济学” 概念的首创者。 国外对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变化,总体而言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从对经济系统中生态资源配置的关注转为对生态产品供需平衡的关注,再到对生态空间与低碳发展问题的关注。

国内对于生态经济的研究也在不断延伸,例如高强和高乐华对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杨玉珍和任太增对“生态-环境-经济” 耦合协同发展的研究,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国的生态经济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在相关研究中还形成了一定的中国特色,白暴力等对此也进行了专门论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标,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为指引,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着眼点,助力绿色发展和消解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推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实现。

三、自贸区建设对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自由贸易及其环境风险的研究

有些学者通过借鉴经济领域的相关理论,进行自贸区环境影响方面理论模型的建构。 例如Panayotou 通过借鉴 “库兹涅茨曲线” ,提出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效应,指出生态环境质量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呈现 “倒U” 的形态,亦即在人均收入达到某一临界值之前,生态环境质量是持续恶化的;而到了该临界值之后,生态环境质量则将反而出现好转的趋势,这在国外学术界引发了贸易自由化环境风险的广泛探讨和争论。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则主要从20 世纪90年代起步,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达成了广泛共识,充分肯定自由贸易的重大意义,但也普遍认识到自由贸易过程中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可能风险。 例如肖志明和殷闽华着重关注了自贸区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肯定了负面清单模式在促进自贸区经济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创新价值,但也指出负面清单模式下的自贸区面临三大环境风险:在该模式下如果法制体系不完善、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或在国际分工当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将会增加自贸区的环境风险。

(二)关于自由贸易及全球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在自由贸易及全球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方面,不少学者指出自由贸易及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即便是环境产品的自由贸易,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一定是正向的,例如Hu 等关注了环境产品的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指出环境产品的自由贸易并不一定会促进环境的改善,甚至可能会导致环境的恶化,原因在于环境产品最终用途的多样性,因此强调单一的环境产品协定必须辅以其他的配套政策,强化对环境产品最终用途的控制,才能确保环境产品的自由贸易真正对环境产生有益的影响。

在自由贸易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一些学者也关注到了自由贸易要素条件的不同会导致环境污染状况的差异。 例如兰天等学者结合我国国情,对贸易开放与环境污染关系开展实证检验,分析了贸易方式等要素有所不同的条件下环境污染情况的差异。

关于与自由贸易密切相关的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不少学者关注到环境影响的具体构成存在不确定性,有些认为以消极影响为主,也有些则认为是积极影响为主,例如Tang 等在肯定全球化对于商品与服务流动意义的同时,将全球化指数与可持续性指数相互关联,研究全球化国家的生态可持续性,分析指出人类发展指数、环境绩效指数等可持续性指数与全球化十分相关,而红色名录指数、环境可持续性指数等指数则与全球化没有密切相关,最终给出的结论是全球化对于生态环境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关于特定自贸区建设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

在特定自贸区建设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方面,多数学者都认同自贸区建设对生态环境既存在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的观点。 一些学者结合具体的自贸区建设,考察自贸区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例如Grossman 和Krueger 最先进行研究,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中的墨西哥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到其环境质量随自贸区的推进似乎明显下滑,并分析了自贸区建设对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规模效应,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将有所增加;二是技术效应,是指经济建设过程中随着清洁生产等相关技术的采用,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将有所增加;三是结构效应,是指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也将有所增加。 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出发进行分析,也成了后续一些学者开展自由贸易环境影响分析时的理论框架。

再比如,Natalia 等以印尼的棕榈油产业作为案例开展实证研究,以2005 ~ 2010年的数据作为分析基础,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和解释性的数据分析技术,剖析东盟—中国自贸区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研究表明自贸协定对生态环境确实存在负面影响,由于自贸区对棕榈油的产品需求升级,促使棕榈土地面积扩大,森林砍伐和碳排放增加而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而Gladstone 等则针对部分学者认为北美自贸区建设对美墨边境将主要造成消极影响的预测,通过分析时间序列数据和开展专家咨询,对北美自贸协定生效25年后的美墨生态环境开展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北美自贸区建设对美墨边境地区的影响是消极与积极并存的,其中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北美自贸协定环境机构的设立为环境基础设施及民众参与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自贸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研究

在自由贸易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少学者都认为需要从制度方面进行强化,特别是对自由贸易带来的环境污染进行相应的规制。 一些学者关注到了在自贸协定制定中融入环境保护内容的做法,例如Song 通过对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及其制定背景的分析,指出环境章节纳入自由贸易协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个新的趋势,而此举既有国内政治方面的考虑也有国际压力的影响,与此同时在成本与产出的对比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并指出韩国的做法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绿色自由贸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再比如张娟等学者提出可以从WTO 规则、环境多边协定等制度安排入手去进行对外贸易及其环境问题的规制。

也有些学者对于有开设自贸区的省市进行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例如付恩凯和王华对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予以了关注,指出自贸区的获批标志着陕西省的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但经济欠发达及生态脆弱的实际情况客观上要求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构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开展环境规制对GDP 影响的实证分析,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定位提出建议。 荣冬梅和卜倩则归纳了新加坡自然资源管理的经验,进而建议海南自贸港建设应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健全法制及监管体系,做好长远规划与统筹,例如在土地等生态资源的供应方面建立灵活的企业退出机制。 此外,少数学者对自贸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生态型自贸区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五、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结论

国内外对于自贸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对自贸区生态文明建设现存问题和对策建议有了一定的涉及,但国内外在研究的系统性及针对性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一,国内外在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的研究方面虽然成果较多,但与自贸区实际相结合的研究仍是偏少的。

第二,虽然国内外普遍认同自由贸易可能带来环境风险,对于自由贸易及全球化以及特定自贸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进行了一些探讨,但在总体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的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第三,在自贸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普遍认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重视通过环境规制来应对环境污染,但对于自贸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及生态型自贸区发展的研究则较为缺乏。

(二)研究展望

鉴于目前国内外关于自贸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很少,专门针对某一特定自贸区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文献更是极其缺乏,因而未来在如下领域方面的研究值得拓展和深入:一是关于在自贸区推行生态经济的意义与可行模式的研究;二是关于自贸区环境风险评估,以及自贸区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三是关于自贸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四是关于自贸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与实现路径的研究。 通过深化以上领域的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各个自贸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学者全球化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要点相关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比分析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程门立雪
大学者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