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兽之子》对深海题材的创新叙事
2021-11-14许木子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重庆400060
许木子(重庆交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重庆 400060)
《海兽之子》是由渡边步执导、STUDIO4℃负责动画制作的日本动画电影,改编自五十岚大介创作的同名漫画。电影于2019年6月7日在日本上映,2020年11月20日终于与中国内地的影迷见面了。该片讲述了少女琉花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两位神秘少年“海”和“空”,并追随两位少年的脚步,在星辰大海之间畅游,窥见世界与人生的故事。在影片的开场,宏伟瑰丽的海洋星空之景一帧一帧地闪过,海洋生物群聚而动,曼哈顿大桥下座头鲸吟唱鲸歌,随后画面一转,场景来到日本的某个海边城镇。少女琉花的暑假到来了,但她在社团活动时和同学发生了冲突,被老师勒令离开。失落的琉花来到了父亲工作的海洋馆,并在那里遇见了从海里来的少年:海,并结识了海的哥哥:空。琉花和兄弟二人成为好友并经历了种种奇遇,最终领会到生命和世界的奥妙,度过了一个美妙难忘的暑假。
和以往聚焦于深海的未知性以及海洋动物的影片不同,《海兽之子》将叙事置于一个宏大的命题之下:生命的诞生。通过一个14岁少女的视角讲述了一段饱含哲学气息和奇幻色彩的故事。在影片中,海洋与遥远的星空被共同提炼为生命的起源所在。少女琉花在少年的引领下于其间周游,完成了自我的成长。影片亦用诗化的方式呈现出作者眼中生命的起源。
一、对于深海的新颖想象:生命起源之地
由于海洋自身具备的神秘性、生物的丰富多样性以及文化中海洋与旅途、传奇经历的互相表征的传统,深海题材的影片在商业电影中历来是一个热门的题材。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与西部片类似的基于地理位置进行划分的类型片。目前,海洋电影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观者看重的主要是海洋抑或是与海洋有着密切关系的符号元素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和发挥的作用”,基于这样的类型特征,在当代西方电影的叙事中,对于海洋的想象往往存在数种倾向。
第一种想象基于原始的敬畏之心以及宗教性质的崇拜心理,倾向于将海洋描述为一种充满未知生物、深邃神秘的存在。人们对于海洋的探索往往会招致某种难以预料的后果。在这种想象当中,人和海洋的关系实质上是更大范围内人与未知自然的折射。深海中巨大、恐怖的生物随时会将误入其中的人吞噬。因为这种想象满足了当代人的猎奇心理,便于营造一种蒙昧和混沌相交织的恐怖氛围,它成为深海题材电影中的主流范式,收获了广泛的市场,比如风靡一时的《大白鲨》。第二种想象与第一种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这种想象的范畴当中,深海改换了自身的面目,成为一种可以被了解、能够被科学主义和理性精神所认识的存在。基于此种想象所出发的海洋叙事,往往和人类的开发探索、保护生态等行为结合在一起。而第三种想象源自海洋文学的传统,渗透着明显的海洋意识,将海洋视作人类行为的背景舞台,与人类联系到一起,并赋予其独特的含义。该类想象对于海洋的描述侧重于其独特的景观以及它与人物精神状态的互动。海洋的含义和人物的经历相绑定。叙事的重心落在人物的成长、对自然伦理关系的反思之上,比如《老人与海》。第四种想象则和西方的殖民历史密切挂钩。海洋代表着的是异国情调、未知的国度与异质性的文化。
但《海兽之子》不属于上述的任何一个范畴。作为STUDIO4℃的作品,《海兽之子》的画面和题材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它在2004年制作的影片《心理游戏》。无论是细腻繁复的景致呈现,还是对于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两者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心理游戏》同样将海洋作为影片叙事的主舞台。主角们意外地被鲸鱼吞下,在鲸鱼的腹中度过了一段时间。导演汤浅政明运用各种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将人生的数个向度与可能性呈现在银幕之上。《心理游戏》将深海理解为一个再分娩的场所无疑是对深海题材影片一次内容上的扩充。而在《海兽之子》中,深海得到了类似的表征。在被视作生命起源的基础上,深海还同人体的器官建立了联系。
纵观全片,《海兽之子》中的海洋折射出一种温柔、包容的氛围。它时而成为琉花逃避母亲的避难所,时而又成为琉花、海、空三人嬉戏的游乐园。海洋退去了神秘、风险等要素。它不再是一个无声的在场者和见证者,而是以强大的包容力容纳了无数的海洋生物,亦容纳了少年和少女们。其实,原作者五十岚大介笔下的自然历来如此。在《小森林》中,他将市子对于生活的认知同小森四季的变换结合起来。尖锐地指出了在大都市生活环境下,人与自然日益分离的境况,并呼唤着一种不被异化、贴近自然的生活。而在《海兽之子》中,这种结合上升到对于生命意义认知的高度。大海不再是一个拥有狂乱面貌、等待征服的未知之地,不再是某种恐怖生物的栖息之所,不再是科学主义视野下的研究对象。大海就像子宫一般,孕育着无数的全新的生命,充分诠释着“生态世界在人文世界之先并成全着人文世界”生命的概念被广泛地扩充了,它不仅包括各类海洋生物,还包括星辰,正如片头字幕所说的:星的种子,星的孩子,关于星星诞生的故事。
在影片中,大海被想象成为星星升起的地方,仪式举行的场所。陨石从天空坠入大海,在那里完成自己的繁衍,造就出无数个星系。一个星系就是一个宇宙,当中存在着无数的生命。芥子须弥,一花一世界。此时,人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人既是生命的载体,能够幻化出无穷多个宇宙,又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者。这两重身份的意义最终归化于人是生命的体验者这一事实中。这种极富浪漫主义气息和哲学高度的想象为大海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在大海中存在着无数个其他维度的生命。而这一切,人类永远难以知晓。
二、对于人物的另类表征:生命交会的少年
与推崇硬汉形象、强调征服和挑战的西方海洋叙事影片不同,《海兽之子》将14岁的少女琉花作为影片的叙事出发点,以女性视角来考察整个海洋。这从根本上与男性视角下的海洋叙事做出了区分。在男性主导的海洋电影中,女性通常以各种神秘、诱惑的形象出现,比如美人鱼、渔家少女等。她们的形象被粗暴地浪漫化、他者化了。女性不像是一个自在、拥有行动自主权的主体,反而更像是男性欲望的投射物。这与有待开拓和征服的海洋共同构成了此种叙事下男性角色行动的对象。而在《海兽之子》中,对于海洋的依恋和好奇取代了占有和征服的欲望,成为叙事的主体基调。影片中,琉花接近海洋的起因在于校园生活的受挫:高大的手球社同学出于嫉妒心绊倒了她,她报复性地肘击了她,却被老师训斥。琉花此时处于一种无人关心的状态。她膝盖上的伤口象征着某种拒绝。当琉花离开学校时,影片用大量细致、唯美的镜头呈现出海边小镇的风景,镜头摇过坡道、电车、海岸,最终落在琉花长满了碧绿藤蔓的家门口。在这些镜头当中,琉花呈现出一种疏离的状态。她缺乏与人的交互,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家门前被藤蔓覆盖的门牌暗示着琉花和家人的沟通也在某种程度上被阻隔了。琉花当下的处境就和影片中冗长乏味的蝉声一样:她原本应该得到的暑假的乐趣被剥夺了。这些对于琉花的描述事实上都是在暗示着两种异质的、对立的文化的冲突。从后续琉花轻易地被海接纳、能够领会鲸歌的意义可以看出,琉花其实更偏向于海洋的孩子,而非陆地的孩子。这种所指层面上的释义或许可以解释社团同学对于琉花缺乏充分理由的孤立,以及琉花在校园生活中的无所适从。
总而言之,琉花是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出现在海的面前的,尽管海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在初次见面之后,海来到琉花的学校邀请她一同观看鬼火。影片直到此时还是沿着日式青春动漫影片的路径进行的。等到璀璨的鬼火划过天际,影片才将主题予以揭示:星辰是精子,大海是子宫。此后,伴随着海的哥哥——空的登场,影片开始进入正题环节。如前文所述,影片的主旨在于用诗化的方式呈现作者眼中生命的起源。海与空这一对兄弟名字的设定很显然就是为了呼应该主旨。在影片中,海和空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人:海皮肤黝黑,充满活力,待人热情;空则一头金发,皮肤白皙到近乎透明,举手投足都渗透出忧郁的气息,颇具一种独特的女性气质。空曾对琉花说,海已经拥有他了。这句台词自然不是那种青春言情影片中单纯的主权宣告,而是在暗示琉花,他与海就像阴阳的两极一般。因此,空将陨石交递给琉花也便显得不足为奇了。空因为身体性别,无法成为陨石的宿主。在绿林背后大海的遨游阶段,大海一度变成了红色,这暗示着女性初潮的到来。登岸后,空亲吻了琉花,将陨石交付给她,承认了她的资格,随后死去。此外,空还充当着一种抵御人类社会工具理性倾向的形象。纵观琉花、海和空的旅程,空实质上才是引导者,他对于情况有着足够明晰的认知,并引领众人参加祭典——祭典对于年少的三人来说,是生命循环与诞生的盛宴,对于大陆上所谓的科学家们来说,则是了解海洋继而进一步开发海洋资源的良机。工具理性取代了价值理性,取代了诸多终极的、高贵的价值,主宰着他们行事的逻辑。因此空选择了擅自失踪,将海和琉花吸引过来,使他们远离那些人的目光。“科学无法看出我们身体真正的变化。”医学仪器对空的检测结果一切正常亦说明了这一点:有些事物不是凭借纯粹的工具理性便可以认识和理解的。
而海的形象则更加自觉与沉默。他明白自己的宿命,是化成无数的星系,孕育全新的生命。影片的最后,海吞下了陨石,身体逐渐溶解分散为无数个宇宙。无尽的生命在大海中诞生了。生命的起源也被成功地浪漫化、诗意化。在这个过程中,海与琉花也呈现出一种孩子与母亲的状态。当琉花拒绝将陨石给海时,海慢慢蜕变成不断啼哭的婴孩。这时琉花才意识到,她无法替代海的使命,她所要做的是帮助海实现孕育生命的任务。这份理解间接影响了琉花与自己母亲的关系。在影片的结尾,琉花剪短新生儿的脐带,表明她和母亲的和解,也透露出她对于生命认知的转变——从哭泣着说“为什么偏偏是我”到“我遇见过从海里来的美丽少年”。生命的意义永远不在于对它的质问中,它只存在于个体对生命的体验当中。影片通过对于宏大叙事的描绘,消解了日常冲突对琉花的压迫。在经历了肯定生命,接受新生命的历程后,琉花走在连接天空和大海的坡道上,向同学扔出了手球。
结 语
毫无疑问,《海兽之子》是一场视觉盛宴。从人物最为纤细的动作、表情,到海边小镇日常的景致风光,再到样貌各异的海洋生物,乃至最后那场宏伟瑰丽的海洋祭典,《海兽之子》都完成得十分出色。影片的优美画面在某些时候甚至可以替代人物的行动、交流,直接承担起影片的叙事功能。而在立意方面,《海兽之子》沿用了原作者五十岚大介对于深海的想象,描绘出一场浩大的海洋画卷,并对生命的起源进行了浪漫十足的描绘:从海里来的美丽少年作为载体,完成陨石与大海的接触,孕育无数个不同维度上的星系。但遗憾的是:华丽的画面与深刻的立意无法掩盖影片在节奏上的薄弱。在《海兽之子》中,诸多转折都显得十分生硬,比如琉花父母突然的互相理解。这或许是诸多“漫改”电影的通病:要将丰富的内容压缩进两小时的影片中,就必然面临取舍。一旦处理不慎,某些片段便会显得突兀或是拖沓。总体来说,《海兽之子》为观众带来的极致浪漫的两个小时,体现了动画电影对于深海题材叙事的巧思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