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猿星球》系列电影中人的身份认同的演化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凯撒人类

(北京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 100871)

《人猿星球》系列电影中的人类的角色,是一种自我批判式的带有嘲讽色彩的类型化角色。虽然影片不是在试图否定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方向,但是影片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对现实的不满,而是随着拍摄年代不同一部部将对人本身的认同提出更深层次的疑问、否定和构建。

关于人的自我认同理论所探讨的哲学命题,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问题。1.我是什么样的人?2.我想做什么样的人?3.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从属性上来说可以大致区分为身份的自我认同、文化的自我认同、道德的自我认同。这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人”的人格,缺一不可。而本文主要探讨的则是人的身份的自我认同,关于道德方面“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命题本文不做深究。

一、语言能力(话语权)的丧失导致身份认同的迷失

根据镜像理论的提出者康拉的理论,语言在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中起到关键作用,弥补人在成长中原始欲望丧失所带来的空缺。所以语言能力是人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个体所必备的前提。而当语言能力丧失的时候,“在此遭受瓦解的不仅是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还有人的主体性本身。”所以笔者认为在《人猿星球》系列电影中,人类退化的基本逻辑是成立的,在语言能力丧失后,人类在与上升物种猿类的竞争中是处于不利的地位的。

通常西方文明逻辑的起源是人本身,而东方逻辑的起源是自然天道。在现代社会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当代,显然西方所倡导的人本的理念更容易让人接受。在此系列电影中,导演则用反传统和反逻辑的思维方式向以理性为最高原则的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表达了自己的质疑,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人类与猿族角色的互换。

在影片中,猿族基本继承了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和生活方式,有医生,法官,军队,科技方面有相机,枪等等近代文明的产物。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也是基本延续了人类的关于美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在于他们继承了人类的语言和文字,而本片中泰勒等人的出现则恰恰是对猿族文明的挑战。

话语权的丧失在个人来说是语言能力的缺失,导致人格不完整,而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就是这个种族对自己本身不可替代性的怀疑。就本文所讨论的“人”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传统的认识落伍,人们却又对未知的未来产生恐惧

电影中主要体现在现代文明对猿族宗教的冲击,猿族基本继承了西方文明的关于文明产生的概念,对于其他现代的陌生文明的出现则是表示恐惧和担忧。影片除了带有嘲讽的色彩之外还表达了当时人的一种心态,这里我们权且把影片中的猿族看作是1968 年的美国人。《人猿星球》这部影片是注定要打上1968 年的烙印的,简单就第一部中的宗教问题来说,就是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20 世纪60 年代是美国宗教历史的分水岭。从那时起,美国宗教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宗教多元化的发展,新教失去了自殖民地时期以来的主导地位,它与罗马天主教和犹太教成了三位一体的局面。在20 世纪50年代之前,美国的文化模式是WASP,即‘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新教’,因为来自欧洲的信奉新教的盎格鲁萨克逊人及他们的后裔掌握着控制美国政治和经济的权力,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成了美国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50 年代之后,原先的WASP 模式开始逐渐被一种新的模式PCJ 即‘新教—天主教—犹太教’所取代。”

(二)对“人”的固有的认识论和行为方式提出质疑

所有事物流于理性都是令人神往的,但是人的行为往往并不是合目的性的。理想主义建立需要长年累月一点一滴的堆砌,而意义的消解只需要一瞬间。比如种族问题的悖论就在于白人中心论的种族歧视政策和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相违背。康德认为,我们有绝对的义务去尊重别人,而不能仅仅将他人当作工具来利用,即便是出于好意。少数族裔显然在美国社会是被当作所谓“工具人”来利用。

影片中猿族对于人类的认识一贯是野蛮无知的。所以人类事务是由动物局来打理,而新的科学证据(泰勒等人)表明人类也能够说话和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所以在1968 年的《人猿星球》中,泰勒是无法被容忍和接纳的,当时的猿族基本处于对不同种族进行压迫的阶段。1968 年美国深陷黄金危机,而石油美元体系还没有建立,同时深陷越南战争。“更值得注意的是1964-1968 美国发生了一系列种族暴力冲突,美国官方的《克纳报告》中用语为动乱(disorder)。”

1968 年黑人民权运动领导人马丁·路德·金的被害彻底激怒了黑人群体,4 月9 日发生了更严重的骚乱,芝加哥、巴尔的摩、华盛顿和辛辛那提这四座大城市受到的纵火、抢劫和暴力方面的打击最重。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部《失陷猩球》中,军队领导在誓师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中的一句话:“我不认为每一个人类都是魔鬼,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皮肤是白的,不!但是伟大的先驱告诉我们人类永远也不可能有人猿那样神圣的力量去分辨邪恶和善良,只有死去的人类才是老老实实的人!”导演想要说什么,不言自明。如果说这样还算比较隐晦的话,那么在第四部《猩球征服》中则是花了一整部电影来讨论种族歧视的问题。“片中让猩猩为人类端茶倒水、点烟理发的场景充满了尖锐的社会讽刺意味,前者遭到后者盛气凌人的对待正如十九世纪身为奴隶的黑人。”甚至出现这样一个桥段:在监狱的广场上有一个高台,高台上拍卖着各类人猿,竞拍者相互出价,买卖者之间的交易是将人猿当做完完全全的商品来处理的。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桥段是直接从黑奴解放前的奴隶交易套用过来的,当人猿站上高台,人们相互竞价时,南北战争前的野蛮便回归了,相反影片中的奴隶的后代黑人麦克唐纳则代表了文明与善良。

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也是一样,战争的残酷现实折磨着每一个人的肉体和精神。影片上映的年代正值越南战争,随着越战的持续推进,逐渐有人注意到前方的美军在越南干了什么——他们对无辜的平民开枪,使用手雷将躲在地窖中的人炸死。活生生的事实使有的人开始质疑所谓美国是伟大的一切,他们开始反思美国也许没什么不同。“美国是正确的,美国的所作所为是正义的,美国的价值观是最好的,美国人是高尚的,第一次遇到相反的事例,美国人痛苦的认识到,之前所认为的一切,其实多么可笑。美国人所相信的东西受到了强烈的质疑。这也是为什么越战后来不断被人反思的原因:美国人所认为的一切,有时候并不是真理。”在第二部《失陷猩球》中最具讽刺意味的还是军队出征前的誓师大会中的演讲:“我们现在有证据证明那片荒芜的地区有一些人类居住,为什么,是谁,我们不知道,如果他们在那儿生活,他们靠什么过活?……我们的旗帜,都应该覆盖在那片土地上。去扩展我们的边界,用我们日益强大的力量去侵略,侵略,侵略!”这段话中讽刺意味颇多,但是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猿族社会对暴力的崇尚来源于他们的宗教给予他们的不可否决的天然合法性。

关于语言能力,对于个人而言是构建和维系人自我身份认同的基础。对于人类的群体而言则是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对于这个群体的认同。二战后的世界体系是美国所构建的,美国人对于挑战其西方话语权的苏联、中国和越南基本保持敌意,起初美国人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所以他们有强大的制度自信,而当一切事情发生后,自信逐渐瓦解掉,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当时的美国人普遍担心的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影片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节,当他们认真地将美国国旗插在地上时,船长泰勒不屑地仰天大笑,这种笑声中是带有自嘲和疑问的。而猿族组织的法庭草草审判完泰勒后,私下判决时泰勒的一句话也别有意味:你们不敢承认我,因为你们害怕我,你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二、文化认同变革下身份认同的“危”和“机”

文化认同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文化认同也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且参与身份认同的构造,且影响是群体性和深远性的。如果说自我身份认同解决的是“我”的问题,那么文化认同解决的是“我们”的问题,这里的群体是超越政治认同和族群认同的群体,所以文化认同变革所带来的影响也是远远超过身份认同的,并且文化认同对于身份认同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场大规模的文化革新都会带来“危”和“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会给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带来挥之不去的烙印。

公司发布了2018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以9.08元/股的价格,授予内部员工的限制性3970万股,占总股本的0.87%。股权激励计划体现公司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和对人才的重视,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公司业绩。从盈利上看,除要求ROE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不低于同行业75分位公司外,四年间ROE分别不低于13.2%、13.5%、13.8%、14.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较2017年不低于11%。

(一)语言能力退化导致自信丧失

人类面对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以致没有足够的语言来描述和解释现实情况,更别说规划了,这种不确定性在工业化文明的前期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突如其来的变革会缺乏有效应对机制,以致于整个人类群体容易走上极端。

在第一部中反映出的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由于旧文明的主导逐渐式微,由自信开始逐渐迷茫。而第二部则从迷惘渐渐地转变为担忧和恐惧,包括原子弹取代了对上帝的信仰,地球毁灭的结局等等都是当时的社会对未来的担忧和失落。当人们处于一种恐惧和怀疑中时,会产生两种心理,第一是迅速摆脱恐惧,重新构建信心和价值,其二是及时行乐,放纵欲望。这两种心态在当时都是存在的。如果用这种视角来解释第二部《失陷猩球》的结局的话,许多疑问都可迎刃而解。其中有两点是较为有意思的,一是人类将核弹供奉为上帝,二是影片的结局是人类、人猿和地球一起毁灭。

对于恐惧,人们给出的办法是意义的消解,从十九世纪哲学家尼采说出那句划时代的名言:“上帝已死,重估一切价值”开始,人们便逐渐抛弃所谓永恒的普世的价值规范,人的意义被消解,随之而来的必然伴随着道德体系的崩溃。所以萨特才说:“人生来注定是要承受自由之苦的。”萨特所强调的自由是一种绝对自由,随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存在主义哲学甚嚣尘上,人们对个性的追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存在主义自己都承认,有多少存在主义者,就有多少存在主义。此时的“人”个性得到空前的释放,以前通过宣传媒体所捆绑的人彻底被解放了出来,此时的每一个人代表的不是一个共同的理想和信仰,而是零零散散的破碎的信心在现实的压抑下突然间的爆发。当中虽然带有民粹的色彩和黑色的成分,但是整体的方向上是充满健康的活力的。

(二)怀疑主义倾向导致危机加深,以至于悲观厌世

第二部的结局是泰勒和他的伙伴并没有能够阻止人类的后代启用核弹,最终地球毁灭。这样的设定首先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前面有过论述,此处不做赘述。另外一点就是西方哲学中有着怀疑主义的传统,西方现代哲学特别是后现代哲学也有着明显的怀疑主义的倾向。

怀疑主义的哲学角度中有两点是和这部电影有着密切关系的,一是武断、相对或主观的道德价值观。在第一部中人猿认为人类是天然的不会说话的,进而排斥猿族内部坚持进化论的动物学家,可这种认知仅仅来源于伟大先驱的一句话而已。怀疑主义在宗教中则对宗教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质疑,这或许是从另一种维度来解释人猿对泰勒的恐惧。

怀疑主义和存在主义极力鼓吹“哲学的死亡”和“哲学的终结”,他们把不确定性推向极端,否认任何确定性,这是对康德以来西方哲学中实践理性高于思辨理性原则的反叛。这与2011 年鲁伯特·瓦耶特所翻拍的《猩球崛起》系列基本是一致的。“长着绿眸的‘凯撒’回归家园并不意味着人猿大战中猩猩的胜利”,实际上,猩猩凯撒即是人类模糊的具象,其原始力量和淳朴美德是沉溺于技术暴力和权谋诡计的人类渴望回归的典型形象;经济危机、生态恶化、全球变暖、恐怖主义及各种社会问题唤起了人类的“末日情结”,《猩球崛起》意味着人类对“至上主义”带来的可怕后果和对社会制度无止境轮回的忧虑;凯撒吃的“聪明药没有使人类更聪明,而是使人类从理性滑向虚无,并丧失了用语言沟通的能力。使病态社会中的人们面对社会现实和未来产生了迷茫和不确定感。”一方面人类活动创造了伟大的现代文明,繁荣的经济,另一方面带来严重的后果,造成生态破坏,资源枯竭,核战争的威胁。“这种现实的状况被怀疑主义无数倍放大,造成了人类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所以在这种认识之下,怀疑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哲学角度是对人类行为的结果缺乏信心,即便这种结果看起来是正面的,这和犬儒主义、悲观主义的立场是一致的,这种信心的缺乏在电影中则表现为战争的毁灭性的悲剧结果。”在人猿眼中上帝先驱所赋予的使命、开疆拓土是天然正义的,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是地球的灭亡。反观影片拍摄年代社会中思想的混乱和对未来的迷惘,再加上对美苏冷战时期的核恐惧,这种悲观并不是毫无根据。

中国人讲不破不立,在社会经历过阵痛之后,紧接着的便是下一场繁荣,而这些繁荣的因素就蕴藏在看似混乱的社会思潮之中。

三、多元文化重构新的身份认同

(一)从精神乌托邦回归人性

鲁伯特·瓦耶特在阐释《猩球崛起》时说道:“虽然电影有着一层科幻片的外壳,但内里讲述的情感却十分朴素,那就是人类应该平等对待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否则,我们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惩罚。本质上,这是一部反乌托邦式的电影。”

这部影片中的人类已经经历过核战争,几乎被灭绝,但是仍有部分人类和人猿生活在一起,共同建立起来一个乌托邦。在这个国度里只有两条法律,第一条是人类不准对人猿说NO,第二条是人猿不杀人猿。首领凯撒希望通过这样的建制能够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使人猿继承人类文明并且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理想的社会中存在着两条致命性的缺陷。

第一条是种族主义的矫枉过正,使原本追求的公平变成了对人猿的倾斜,使公平的天平再一次失衡。人类老师因为黑猩猩撕碎了凯撒儿子写的英文而对黑猩猩说NO,可是黑猩猩却十分敏感,因而要杀这位老师。这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所不能避免的后遗症。第二条缺陷是文明本身就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层面,人类之所以“邪恶”是因为人类的文明,人类的“强大”也是因为人类的文明,如果人猿要发展壮大必然要继承人类的文明,凯撒是清楚的看见这一点的,可是凯撒没有看清楚的是,当人猿继承人类文明之后,这种文明壮大猿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文明的负面效果。凯撒想要避免的人猿不杀人猿的理想社会并没有维持多久。黑猩猩或是为了权力利欲熏心,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将凯撒的孩子杀死,并诬陷给人类,挑动人类和猿族之间的矛盾。

我们应特别注意到的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凯撒雕像流出了悲情的泪水。这种悲情的泪水虽然是理想的破灭,但也是对现实的重新建构。摆脱乌托邦,重新找回人类的认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丘吉尔曾经这样评判英国的民主制度:“民主虽然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它是最不坏的制度。”在这里也是一样,丧失自我认同的人类如果找不到更好的认同,那么就应该回到原点在一片荒芜中重新构建。

福克斯之后出的《猩球崛起》系列则延续了这一风格,之前的蒂姆波顿拍摄的《决战猩球》也曾尝试重新探讨人性中的恶和人权的概念,特别是通过塑造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赛德将军来反证人类追求平等和生存发展权益的公正性,但是基本停留在前几部的水平之中,或是将前几部的概念杂糅在一起,没有什么让人为之一新的东西。唯一看似不错的是最后的结局,地球上的林肯纪念馆的雕像变成了赛德将军,地球似乎变成了一个异次元猩球,但这样的结局虽然很吸引人,留下的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构建人类的自我意识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来为人类的种种行为找到最合理的辩驳,因而在2001 年本片上映的时候票房并不是很理想。

(二)包容性多元文化共荣

在蒂姆波顿的《决战猩球》中猿类对人类里奥说的第一句话是:拿开你的手,肮脏的人类。这正是在第一部《人猿星球》中泰勒船长对猿族说的第一句话,这既是一种对弗兰克林·斯凡那的致敬,也是对人猿星球系列中人猿和人类矛盾的一种延续,而在《猩球崛起》系列,特别是《猩球黎明》中,虽然人类和人猿互相猜忌,但双方互相建立起了一种正常的沟通的渠道,渐渐地建立起一种信任,这也是主角凯撒和马尔科姆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猩球黎明》是对第五部《人猿大战》的翻拍,但导演瓦耶特却否认这一种说法,他认为《猩球崛起》系列是从七十年代的《人猿星球》系列故事中提取的一些元素重新组成的故事。这种说法是比较恰当的,因为这部电影中不是在表达一种单一的世界观,而是给每一个族群以说话的权利。例如科巴,明显是一个反面角色,而影片却给他很长时间的重要的戏份,以表达他的勇敢和狡诈。特别是他用计谋逃生后又打死两名警卫的情节,会让人感到自己的智商正被人猿所羞辱,这时候他的狡诈是带有喜剧色彩的,没有什么讽刺的意味。反观蒂姆波顿的《决战猩球》中里奥的智商远远高过人猿,用自己的智慧保护了人类生命,借这一点而言《决战猩球》与《猩球崛起:黎明之战》相比还是相形见绌的。凯撒的理想被打破后表现出的刚毅和坚强让人敬佩,面对即将来临的战争毫无惧色,平静的和朋友道别,这种自信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激励。而这部电影对《人猿大战》最重要的继承就是对平等包容自信的人性的继续构建,猿流感后马尔科姆的儿子心理有着深厚的阴影,一直不愿意和别人沟通,但是最后却能够和一只老人猿做朋友;凯撒一开始对马尔科姆有所猜忌,但最后并肩作战;马尔科姆为了和平和人类前景,甘冒生命危险来和凯撒谈判。这部影片处处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所谓的“正能量”,给人以鼓舞和前进的动力。这时候的人类已经习惯并且渐渐治愈了末日恐惧症,用自己海纳百川的胸怀一点一滴地找回自信,迎接人类下一个黎明。

四、结语

之所以将《猩球崛起》系列也提出来讨论是因为《猩球崛起》两部是对前面几部《人猿星球》系列电影最好的总结和精华的提炼。特别是文化认同对人类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因为拍摄的年代的差异,我们明显能够感到《猩球崛起》中所展示的当今时代的人类,对未来是更加清晰的,因为有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冷战的结束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人们生活品质带来的巨大提升使人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春天。虽然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和平的年代中,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的追求。

人类经历了迷惘、怀疑、恐惧、重构,进入到下一个轮回,重新认识了自己,让人类知道了自己为何强大,知道了如何把握自己所掌握的力量,也让人类知道自己为何渺小,如何平等对待世上一切生灵。从对力量的疯狂的迷恋和崇拜到对人与人情感契合的追求,“人”在深刻的反省中进行了一场灵魂的洗礼,最终发现了自己真正珍视的东西,并为之不懈努力。人类同时代一起前行,虽有逆流,只要人类对自我认识足够清晰,人类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合适的角色,这或许是这一系列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的启示吧。

猜你喜欢

凯撒人类
颤抖吧,人类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凯撒的倒霉事
从《高卢战记》浅析凯撒其人
浅论《裘力斯凯撒》中的凯撒形象及其意义
法医出手凯撒瞑目
古罗马最负盛名的统帅——凯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