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者电影”视域下的丹尼·博伊尔电影风格研究

2021-11-14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103

电影文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博伊尔丹尼

宋 杨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03)

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在1996年拍摄了一部《猜火车》,虽然先锋性实验性十分强烈,依然让保守的奥斯卡不吝赞誉地为此颁奖。2008年的一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更是横扫奥斯卡八项大奖。他不断地尝试不同类型的创作,但他的作品均表现出一种整体意识,即对人性的探索、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的审视和反思。无论是作品的内核抑或是外在的美学风格,都深深烙上了个人印记。将丹尼·博伊尔置于“作者电影”视域下,为我们充分全面地了解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电影作者”对于青年亚文化的热衷展示

电影“作者论”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理论家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发表《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一文,主张电影导演可以运用“摄影机笔”自由书写,不必再照搬、照演小说抑或剧本,而是要追求成为一名具有独特创造性与自我个性风格的艺术家。就此,“作者论”登上历史舞台。尔后,特吕弗和巴赞又提出了“作者策略”,由此为电影“作者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论”一开始是为对抗美国好莱坞制片人中心制,从而确立了电影作为独立的一门艺术的地位。

衡量一个导演是否为“电影作者”,则要看其对电影是否有很强的个人影响和艺术控制力,其作品是否可以被归纳为一个集合体,这些作品所具有的内核和外在词汇能够表达其个人风格、思想和视野。丹尼·博伊尔的作品像是一个大杂烩,包罗万象,但是都有着相同的元素:青年、足球、暴力、毒品以及摇滚,这些元素在他的影片反复出现,他的电影镜头里热衷于展示青年一代的内心世界,积极、狂野同时又迷茫彷徨。如果将博伊尔的作品序列从头梳理,探究影片中的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和发展趋势,进而可以反映出博伊尔的意识形态及主观立场。

美国教育学家米尔顿·戈登认为:亚文化群指一种文化的分支,它由多种社会性的因素组合而成,如民族、阶级、种族、居住、信仰等,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具有某种稳定性功能的统一体,从而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青年亚文化本质上是根植于地下深处的主流文化所分支出的一根枝蔓。博伊尔用影像生动精准地表达出青年一代人在社会秩序下的成长轨迹与态度转变:叛逆、妥协,主动回归。《猜火车》中的奔走于爱丁堡街头的“瘾君子”;《127小时》中每次独自出门探险的男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极度维护自身利益的哥哥萨利姆……这些青年都是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的底层,对主流文化持一种偏离、排斥甚至是对抗的态度,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一个对立的态势,所以影片的结尾青年们大多选择了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呈现出与主流文化对接的姿态。

二、不同主题的反叛表达与“电影作者”的成长性

安德烈·巴赞在《论作者策略》一文中强调说明了“作者”的特质,即作品中有鲜明的个人因素,并且这些个人因素在作品中反复出现。而且,一个导演作品的特征,并非表面性的显而易见,而是那些深隐其中的“基本主题核心”,而这才是真正明晰一个导演的最核心因素。博伊尔所创作的电影的类型定位差异较大,但是这些影片都有一个极度相似的内核:通过黑色性和喜剧性这两种矛盾的方式来挖掘人性以及反思社会。反复出现的主题一个是对青年一代精神世界的书写,另一个则是对社会的审视以及对人性的反思。

纵观博伊尔的电影,主人公大多是以青年一代为主要叙述对象,热衷于表现青年亚文化的博伊尔,细致地将他们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内在刻画于他们的生活状态中。每个年龄段的青年人虽然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上不同,以及知识结构多元化、层次化,但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面对相同的生存困境,总是表现出一些一致性和整体性。他们总是群居生活,单单表现这一状态是完全不够的,博伊尔总是在他们互相牢不可破的关系中加入外力,在青年们面对外力比如金钱、权力、“乌托邦”的世界等诱惑下,他们如何选择?《猜火车》中汤米一直坚持不吸毒,可是最终抵抗不住同伴的影响,开始吸毒继而患上了绝症,不治身亡。艾伦一开始戒毒,想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当他的同伴再次来纠缠他时他害怕回到过去,所以选择了背叛朋友。《海滩》中理查以及神秘岛上的人在同伴受伤时选择将他放在野外自生自灭,可是当人们发现所谓的“乌托邦”不过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人群的狂欢,人性开始异化,理查他们选择回到现实世界中。《同屋三分惊》里的医生、会计师、记者,他们有着体面的工作、丰厚的收入,他们的友谊又令人羡慕,可是在共同得到一笔巨额不义之财的时候,昔日的友谊瓦解,开始了互相算计,互相残杀。博伊尔在电影中大肆地批判了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少年的萎靡生活以及对金钱的痴迷、责任感的缺失,从而引起外界对青少年的关注。博伊尔对青年人的表现并不是采用嘲讽、蔑视的态度,他所展现的处于青春迷茫期的青年,更多是在寻求一种身份认同,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归属感,找寻到之后再从中抽离、清醒,找到自我,回归自我。博伊尔尽可能感同身受,所以他对这一阶级属性投去的更多的是一种宽容与同情。

万变不离其宗,博伊尔的电影善于且喜爱考辨人性的善恶,借助影像的力量审视、思考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呈现出深刻的内涵。他的电影往往表现青少年在外界影响下所表现出的向恶的一面,被金钱蛊惑,被社会腐化,但梳理他的作品会发现,影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逐渐发生着变化,从精英文化逐渐走向大众文化。早期的《同屋三分惊》中好友三人因为金钱互相残杀分崩离析,《猜火车》中男主人公一个人的回归到《海滩》中一群人的“背叛”觉醒,《127小时》中主人公濒临死亡脑中闪现家人的美好画面,亲情的力量致使他选择割断手臂逃出生天,还有《太阳浩劫》中为拯救人类而牺牲的宇航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博伊尔的影像从阴暗的角落逐渐走到了阳光之下,人性的觉醒和反思鞭笞着主人公和银幕前的观众,在为观众揭示出社会的阴暗与文明的退化的同时,引导着观众自我审视,向阳而生,处处体现了生命的价值,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青年的精神世界和人性的考辨是丹尼·博伊尔喜爱表现的主题,在他的影片中循环往复地出现,并且每一次都做了进一步的挖掘与思考,这些都是佐证他为“电影作者”的依据,显现出“电影作者”的成长性。

三、影像画面的“审丑”与夸张变形

导演所创作影片的审美特征也是评判其是不是一位“电影作者”的依据。丹尼·博伊尔独特的创作方式无不彰显出他的创造性,无论从电影故事的深度表现还是影像风格的外显呈现,博伊尔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必然会凝练出其电影作品“个人化”的外在词汇,并且不断地贯穿于他的作品中,这就形成了带有丹尼·博伊尔个人印记的视听体系。丹尼·博伊尔的影片画面总是明亮温暖,同时充斥着肮脏污秽的事物以达到“审丑”的效果,而“审丑”同样可以传达一种审美效应。

纵观博伊尔整个作品序列,他的影片总是以暖色调为主,色调都以黄色、红色为主。无论是早期的“迷幻三部曲”《猜火车》《海滩》《同屋三分惊》,还是后期的《惊变28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百万小富翁》《昨日奇迹》,色调都以黄色、红色为主。《猜火车》里瑞登和同伴们在破败不堪的房子里吸毒出现幻觉时的瑰丽色彩,咖啡厅、卧室、台球厅墙面灯光均以黄色、红色为主,《海滩》中人物的穿着也是暖色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开头贾马尔被逼问时映照在贾马尔脸上的是黄色的光,贾马尔的衣服是白色,他的挚爱拉提卡则是一席黄裙,整部影片光线是明亮的,白色代表着纯真,黄色在印度佛教中有着超凡脱俗的教义,代表着神圣。然而并不是影片中所有的暖色调都是有着正面积极的象征,博伊尔恰恰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通过对现实环境和人物的荒诞描写,反观人性的扭曲与社会的阴暗。因此,博伊尔喜欢将阴暗污秽、破败不堪、恐怖暴力的丑恶事物搬上大银幕,从而使肮脏的事物审美化。《127小时》中男主用匕首扎进自己的胳膊中,将手臂割断;《惊变28天》感染病毒的大猩猩张着血盆大口狰狞发狂的场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破败的房屋、垃圾遍布的河水,年幼的贾马尔为见偶像跳进粪池中,手里的照片却未沾染半分;《猜火车》里镜头特写毒品在勺子中沸腾,肮脏的针管扎进血管里,青年们迷醉的表情、针管中混杂的鲜血的浑浊液体,土豆去女友家早晨将包裹屎尿的床单甩在了女友家人的身上、脸上,男主瑞登在到处发霉沾染粪便的马桶里寻找鸦片栓剂;《同屋三分惊》中眼镜男分尸的场景,他的剪影映衬在红色背景之下等,这些污秽的事物在博伊尔的电影中恰恰赋予了美的含义,青春激扬,向死而生,在一切破败不堪中张扬着生命的美好。

丹尼·博伊尔的影片另一大特点则是对音乐的独到选用。博伊尔的每部影片都有快节奏的电子乐与摇滚乐,《昨日奇迹》里更是将摇滚乐作为电影主要表达的元素。音乐相较于画面在渲染情绪和氛围上更为直接也更具有强烈冲击性,它是导演个人思想感情的载体与外在化表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贾马尔和哥哥每次逃跑都配以西方特有的电子乐,同时与印度歌舞完美结合,使影像看起来流畅又刺激。影片最后在火车站所有人一起共舞,与影片内容完全剥离开来,一方面迎合了传统印度歌舞片的创作方式和风格,另一方面,此时的“间离效果”可以将观众从剧情中完全抽离出来,打破剧情所带来的幻觉,理性地对影片做出评价和反思。《猜火车》中配合剪辑所搭配的摇滚乐,时刻抓住观众的心跳,跟随瑞登的脚步进入街头破败不堪的屋子里瘾君子的迷醉生活。当他因过量注射海洛因被送往医院,夹在地毯的缝隙中,此时背景音乐是《完美的一天》,舒缓的乐曲与危急的情况形成强烈的视听反差,营造出吸食毒品后精神恍惚的迷幻景象和诡异气氛。博伊尔影片中的音乐不仅是社会时尚的风向标,同时也象征着青年的反叛精神与强大的生命力,并且赋予了影片画面更加直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将彷徨、迷幻的情绪渲染得更为强烈。这些传统音乐与博伊尔风格化的影像结合,为乐曲、影片元素赋予了新的含义。

结 语

丹尼·博伊尔是一位成熟的“电影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将艺术性与商业性完美融合且又能彰显出自我独立性的电影导演。通过对作为“作者电影”的博伊尔作品的深入研究,可以对我国电影导演如何在创作中形成个人独立的鲜明的风格有着直接的实践意义,对缓解我国长期以来电影创作中“叫好不叫座”或者“叫座不叫好”的尴尬局面提供了极具实践价值的启示。同时,他深厚的电影基础及导演功力帮助他在不同类型电影创作中塑造出具有鲜明个人印记的导演风格,最为重要的是:作为“电影作者”,他的电影始终表现出一种整体意识,在叙事策略、主题表达以及影像风格上均保持着某种内在同一性与深层连贯性,影片内核蕴含了深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批判非主流文化,关注社会边缘阶层的生存困境,反思现代都市文明,对青年一代的生活困境和内心世界投以平等、关切、同情的目光,彰显了艺术情怀,发人深思。

猜你喜欢

博伊尔丹尼
加拿大人质被解救后竟成凶犯
加获救人质背景复杂经历成谜
丹尼·麦卡斯基尔:从网红到MAGURA形象大使的淬炼之路
丹尼的皮坎肩
丹尼和她的动物朋友
格特·博伊尔:91岁为自家品牌代言
丹尼特异现象学方法论研究
原谅那个保罗
奥男子为婚礼抢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