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媒介时代的“女性向”网络电影探析

2021-11-14杜玉洁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电影文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婚恋

杜玉洁(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网络媒介在革新大众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电影产业的转型升级,网络电影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网络电影借助互联网视频平台,拓宽了观影渠道,实现了精准化、分众化制作模式,有助于降低影片制作成本,通过付费点播的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现如今,院线电影依然保持活力,网络电影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网络电影最初以微电影的形式出现,在资本市场、大众娱乐和电影产业的共同作用下,互联网与电影的融合将网络电影推向了更加专业化的道路。网络电影是“在微电影发展基础上,更贴近电影叙事结构和艺术特征,拥有完整的电影产业链环节,宣传和放映以互联网渠道为主体的互联网与电影结合的新型电影形态”。

“女性向”一词源自日本,特指以女性群体为消费对象的文化产品,是女性主义与消费文化的产物。伴随我国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女性在网络视觉市场拥有越来越大的消费空间和潜力,“女性向”网络综艺、网剧、网络小说、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掀起了舆论对女性话题的讨论,各种类型和题材的女性网络文化产品层出不穷,针对女性观众的网剧《你好,旧时光》《忽而今夏》《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等受到广泛关注。“女性向”网络电影也顺势而上,突破了传统院线电影的模式,在电影形式、付费方式、播放介质以及宣传途径方面都进行了创新,适应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娱乐和消费形式。影视作品如《北京女子图鉴》系列、《灵魂摆渡·黄泉》《傀儡姬》《暴走狂花》《男狐聊斋》《青簪锁三千》《人鱼江湖》《赤眼妖姬》《替嫁新娘》《将军在上》《那年1987》《不曾想过爱上你》《深宫遗梦》等都是近年来各大视频播放平台转为女性观众打造的“女性向”网络电影。

一、泛娱乐化时代的性别解放与欲望言说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显著,经济飞速发展,市场活力迸发,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在信息化时代,电影产业的传播和生产方式转变,电影与媒介的关系更加密切,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一方面,院线电影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放映方式,推动了观影数字化进程;另一方面,网络电影推出季播电影、互动电影、竖屏电影等概念,影片内容和品质不断升级,助力网络媒介时代电影产业的发展。爱奇艺、优酷、芒果TV、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都推出了网络电影,《陈翔六点半》系列大电影、《奇门遁甲》《中国飞侠》《树上有个好地方》《春潮》等网络电影在作品质量和收益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

网络电影最初并不针对性别进行受众的划分,而是以题材来进行市场分众,随着现代社会性别解放和两性平等观念的进步,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拥有更多自我言说的机会,女性主义者致力于建构属于女性的审美秩序,一系列以女性观众为受众的网络电影应运而生。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概念认为媒介延伸了人的感官,也重新构建了人的认知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信息从传统媒介滑向网络媒介,在以互联网构建的虚拟赛博空间中,女性逃离了男性目光的注视和审判,获得了更加开阔的表达空间。“女性向”网络电影反映出现代女性的婚恋观念、精神现状以及审美旨趣,迎合了女性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欲望化需求。

相对于传统院线影视作品,网络电影题材更为“接地气”,抛却了宏大主题的沉重感,或记录平凡人的日常生活,贴近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或架空现实,打造虚拟的想象世界,在泛娱乐化时代精准把握观众的审美趋向,适应大众文化和消费市场。“女性向”网络电影使女性观众获得代入感以及情感投射,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网络文学IP热也带动了网络电影的发展,“女性向”网络电影《傀儡姬》改编自网络作家狸猫爱吃鱼的小说《偃师传说》,在奇幻风格的外衣下,讲述了一个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影片以女主的视角展开,注重细节表现和情绪烘托,迎合了女性观众的情感需求。“女性向”网络电影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消费产品,更注重情感代入,让观众在短暂逃离现实的同时,获得身心愉悦的“沉浸式”体验,释放现实生活的压力。

在消费主义语境下,市场需求的刺激和大众文化的兴盛让“女性向”网络电影的创作热情得以激发,女性本身就自带话题和热度,女性的身体与欲望成为影视作品宣传的重要卖点。“妇女在现代主义文化中绝非是隐而不见的,她们在现代城市新的公共空间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并由此而体现了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发展”。“女性向”网络电影致力于满足女性观众的情感投射,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制作精良的服化道,使观众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网络电影《青簪锁三千》中,“灰姑娘”的故事在网络电影中重新演绎,男主富可敌国,而女主则平凡普通,二者在一系列离奇古怪的经历后相恋,尽管女主在故事中获得成长,男女主角身份地位悬殊的恋爱也有对门当户对观念的冲击,但这类“总裁体”却不免充斥着拜金主义思想,是一部分女性自我想象、自我迷恋的产物,传达出女性依然要依附于男性来获得身份认同和价值的性别观念。

当女性性别经验成为一种独特的性别话语,“女性向”网络电影试图通过“身体解放”来表达女性主义立场,言说女性的欲望。《北京女子图鉴》系列电影将女性独立作为影片的内核,现代女性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自由。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女性的自由和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为身体的解放,女性的身体自由不再取决于男性,而是由女性自己做主。但是,当“身体”成为消费品,影视产业不可避免地开始取悦市场,消费社会对身体解放的矫枉过正使影视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欲望宣泄。网络电影中的B级片使女性身体又一次落入消费陷阱,沦为视觉符号,被消费逻辑改写的身体解放通过满足消费者的窥视欲望为资本市场赚取丰厚的利润。一部分以满足观众窥视欲望和猎奇心理的网络电影仍然无法摆脱男性目光的审视和传统性别秩序的约束,过度消费女性的身体,给女性贴上“胸大无脑”“拜金”的标签,女性成为潜在的商品,表现出消费化的欲望倾向。

“女性向”网络电影在娱乐化时代既迎合了女性观众的视觉期待和审美理想,也为消费社会和资本市场带来了利益最大化,推动了现代社会的性别解放和女性欲望表达。尽管在现代社会,一部分女性依然被男性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裹挟,但以“女性向”为代表的女性文化产品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平台大胆言说女性的精神诉求和现实困境,为女性主义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二、都市文明下的现代婚恋状况呈现

自跨入21世纪后,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思想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转变,现代人从传统的文化桎梏中挣脱出来,尝试建构具有现代性的公共社会关系,在市场经济和多元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伦理道德秩序和价值观念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欲望的追求和对道德秩序的颠覆折射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女性向”网络电影敏感地捕捉到现代婚恋观念以及两性关系的变化,生产出一系列与爱情婚姻有关的网络电影,如《女生宿舍》《那年1987》《不曾想过爱上你》《幸福转身》《飞速单车慢慢爱》《北京女子图鉴》系列等。

在“女性向”网络电影中,爱情依然充当了大部分作品的叙事主线,但传统“玛丽苏”式的言情故事已不再吸引女性观众,女性角色由“傻白甜”“白莲花”逐渐演变为都市白领、全职妈妈、文艺女青年等一系列更加富有层次和深度的女性形象,北漂、剩女、家暴、职场压力、性别歧视等女性在现实社会中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体现。“女性向”网络电影以现代女性的视角透视青年一代婚恋世界中的问题及隐痛,以存在主义的思维反观婚姻生活的荒诞与不可言说,传递出女性身份的焦虑与精神世界的挣扎,这种平静而无动于衷的婚恋叙述佐证了现代人内心无力挣脱的精神困境。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现代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凸显,成为婚姻尤其是情感关系中重要的一极,追求独立、自由、平等是她们在建构两性关系时的必要条件。

《灵魂摆渡·黄泉》作为“女性向”网络电影的标杆作品,在古装的外衣下包裹着现代爱情的内核,影片用东方玄幻色彩讲述情与爱,孟婆三七身上承载了女性对爱情的期许和想象,“为情甘愿赴死,为爱执守千年”的爱情观念依然打动着屏幕前的女性观众,尽管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爱情的纯粹性已经被拆解,现代女性依然愿意在功利主义之下执着地相信并寻找爱情。

新世纪以来,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现代人的情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男女两性的交往方式、情感认同和婚恋观念等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存在方式,在男女平等、婚恋自由和一夫一妻制的道德约束和法律框架内,婚恋观念的开放使两性关系呈现多元化,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注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体验。两性关系的争吵、破裂与不信任,直接导致现代人婚恋伦理的脆弱与不稳定性,爱情也不再是纯粹和理想主义的,而是充满了计较与不安全感,这也是后现代社会性别问题的症结所在。网络电影《我的网购恋人》《超模教练》《陌生的情人》等都演绎了发生在都市空间中的恋爱故事,一方面,传统两性关系中的夫妻和睦和婚姻道德约束着现代人的思想;另一方面,现代价值观念冲击下的道德感缺失造成了婚姻中男女关系的破裂,这导致现代青年男女在建构现代婚恋关系时产生了困惑。“女性向”网络电影作为极具女性主体意识的视觉文化产品,聚焦两性关系中的暧昧叙事,刻画出鲜明的女性形象,表现现代女性在情感中的主体意识。

在《北京女子图鉴》系列之《整容大师》中,丈夫的出轨给妻子陈思思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夫妻关系急转直下,最终只能以离婚结束。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犹疑、创伤和重生被演绎出来,面对婚姻和爱情的背叛,陈思思守住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也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最终实现了重生。当爱情和婚姻建立起的美好世界分崩离析,当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无法信任男女的亲密关系,情感也被标上了价码在人生的天平上左右权衡。正如鲁迅对娜拉出走后两种结局的预言,现代女性对自身境遇越发冷静清醒的认知让她们不再幻想逃离命运的桎梏,而是让自己尽快适应环境,在离开爱情土壤的栽培后,也能依靠阳光和水分奋力生长。

“女性向”网络电影针对女性观众打造的爱情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都市文明中现代婚恋观念的呈现,当两性关系被重新定义,原有的婚恋模式被拆解,欲望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诉求,爱情的纯洁性和严肃性被功利性取代。在都市生存空间,新的家庭模式正在形成,都市生活让旧有的家庭职能日趋式微,现代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婚恋危机。当现代婚恋摆脱了传统家庭的羁绊,爱情和婚姻真正成为青年人自己的事情,婚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也是现代人对待婚姻和恋爱的态度:绝对的自主性和随意性。

三、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突围

不同于部分院线影片反映宏大主题中的使命感、政治参与感和家国情怀,网络电影将更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人生际遇和个人选择。当青年一代的生活陷入房贷、车贷和精致生活的制胁,当时代女性面临婚姻、家庭、工作的多重困境,数量庞大的同龄关联群体建构了新的时代精神气质和生活方式。面对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巨变,网络电影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工人下岗、工厂改制、改革开放等历史现实,但对现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城镇化等问题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神经,以“小人物”的视角观察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婚姻家庭所产生的“蝴蝶效应”。网络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女性主义也在信息科技的洪流中带有网络化的特质。在媒介变革的时代,网络成为传递世俗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女性向”网络电影呈现了当代女性想象世界的丰富景观,既有对院线电影的致敬,又融合了世俗社会的文化资源,更与世界文化的多元特性接轨。在类型化方面,“女性向”网络电影更是融合了玄幻、穿越、重生等多种元素,为电影产业的丰富性开枝散叶。

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网络的一代、独生的一代如何定义自我,女性又如何安放身心,成为当代女性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女性向”网络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嬗变是新时代女性对自我的重构,从不婚到不爱,从小女人到大女人,体现出女性对建构自我文化版图的决心,也是现代与传统的决裂。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现代人面临着都市生存压力和道德秩序重构的双重困境,加之全球化浪潮影响下的情感开放观念,现代女性内心面临着更多迷茫和困惑。“女性向”网络电影中传达出的性别观念既符合女性对个体自我和个人价值的要求,也展现出新时代女性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新面貌。

“女性向”网络电影不回避对自我女性意识的剖析,反映当下时代各种身份的女性生命体验,为女性主体寻找合理的命名与阐释。“‘性别’是不可能从各种政治、文化的交会里分离出来,它是在这些交会里被生产并得到维系的”。在新世纪尤其是近10年的历史场景中,女性作为消费社会的中坚力量,始终追寻自我表达的乌托邦空间,试图摆脱传统社会的枷锁与镣铐,在各种社会角色的转换中始终以女性性别视角反观自我,“女性向”网络电影对文化场景的建构,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参与和对女性在现实社会的重新定义正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北京女子图鉴》系列讲述了陈祥梅、陈思思、张恩琪、陈媛媛四个“北漂”女孩的真实生活,深入洞察城市的梦想与爱情,现代女性不再依靠男性来获得自我身份的确认,而是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

以女性身体和女性经验为表达对象的院线电影曾受到男性审美为主导的精英文化的质疑和批判,而如今网络电影“女性向”作品的包容度更高,女性试图建构起符合女性审美的文学场域,依靠精品化的作品对传统社会文化进行挑战,重新定义女性性别的价值。信息化时代,以女性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女性向”网络电影开拓了网络文化市场,网络电影对娱乐产业的渗透衍生出了新的文化业态,网络IP改编成的电影作品以及衍生出的消费品,无疑是一场精神文化产品的盛宴。“女性向”网络电影以其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强大的共情心理迅速俘获了资本市场的目光,是“女性向”与消费主义的完美结合。《蜜蜂少女队》讲述了时下女团选秀的真实现状;《那年1987》则以特殊时代为背景,展开了一段木讷而青涩的爱情故事;《新霸王花》通过演绎女性的勇敢和智慧,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女性的身份、话语、地位、性格等在“女性向”网络电影中格外引人关注,女性角色试图颠覆社会对传统女性的刻板认知,重塑现代女性的精神气质。与此同时,“女性向”网络电影通过女性视角还原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将视野从狭窄的闺房转向开阔的社会,从对个体的关注蔓延至对群体的观照。以女性为主导的消费时代重新定义了女性存在的意义,“她”文学和“她”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她”时代的到来。

结 语

“女性向”作为“女性在逃离了男性目光的封闭空间里以女性自身话语进行书写的一种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女性精神文化的力量。“女性向”网络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规训下的女性道德和精神束缚,摆脱了男性建构的审美体系的制约,不再过度强调女性的精英立场,试图在网络空间中建构的欲望主体和情感状态中生发出一种原生的、自然的、质朴的性别特质,在丰富大众文化审美的同时,推动了现代社会女性主义的发展和性别解放。

尽管网络电影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的媒介变革,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性别解放,“女性向”网络电影中所表现出的女性自觉和性别意识的程度并不一致,许多影视作品中依然充斥着对男性权威的崇拜和对男性中心主义的妥协,女性意识萌动与男性中心主义的缠绕成为后现代网络电影中着重表现的冲突,女性命运的飘忽、现实的社会问题和内心难以言表的心理变化交织在一起,成为网络媒介时代“女性向”网络电影所反映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婚恋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奶茶妹妹婚恋启示录
PPP模式“婚恋障碍”
婚恋“高情商”养成指南
20 世纪90 年代末的城市婚恋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婚恋心理探秘
婚恋陋习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