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信任:20世纪80年代大陆电影中的党群关系
2021-11-14干瑞青GanRuiQing
干瑞青/Gan Rui Qing
20世纪8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历史性的巨大考验。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全党全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重新确立人民的立场,并且再三强调“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为深化党群血肉联系指明了方向。鉴于历史教训和改革开放的新任务,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成为时代的要求。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陆电影中,党群关系成为很多导演反映社会现实,探究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由于政治运动的时代伤痕远未逝去,党组织和党员在人民群众中形象不佳,无论农村中的社员还是工厂中的普通工人对党员干部都抱有一种不信任感。这些社会现象为电影导演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内容,揭露展现党群信任关系发展变化成为电影文化服务时代的一个功能。在80年代的大陆电影中,导演以浓重的笔墨塑造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为了重建信任,他们活跃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或处于风口浪尖,锐意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披荆斩棘;或备受争议,以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带领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
一、党员及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建基于一种心理期待或参与性行为,政治信任关系也是如此,只是政治关系更倾向一种单向性——政府机构或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但历史经验和现实考验时刻警示,党员和党组织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信任感。
(一)信任与政治信任
1.何谓信任
社会学家伯纳德·巴伯认为,信任指向一种心理期待,它“相信某人的行为和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信任成为一种期望,这种期望或心里期待依托被信任者的人格或品质。也有学者认为,信任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波兰学者彼得·圣托姆普卡在《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中指出,当一个人处于信任状态时,他还会“积极地参与面对未来的未知……它包含行动并承担义务”。更重要的是,有学者把信任定义为一种关系,如弗兰西斯·福山认为:“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彼此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团体的角色。”因此,信任关系是建立在信任行为上激发的一种互信,主要指向人际间在制度或规范基础上的合作需要,可以说信任是建构秩序的关键元素,正如德国学者齐美尔所说: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社会将是一盘散沙。因此,没有信任关系,人类社会的一切如沙滩的绘画终将在历史的浪潮中消失殆尽。
与信任相反,不信任是信任的反面镜像,它“包括对他人行动的否定预期,并且包括负面的、防御性的行动”,也就不会产生信任关系。
2.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的单向性
依据以上信任的内涵的辨析,政治信任指向政府机构、政治制度和政治人物等,包含政治期待,也包含政治行为。但政治信任有其特殊性,“发生政治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为了某种公共目的或公共利益、所针对的是公共权力、所进行的是集体行动或能够代表一定集体意愿或利益的行动”,这又决定了,政治信任主要表现为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工作人员从口头、心态的认可支持走向行为的配合和顺从,虽然不局限于此。政治信任的公共性使其倾向于政府机构或制度一端,所以人们既期望政府机构或官员是有能力的、高效的,又期望政治官员是诚实的、善良的。在影响信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是首位的,当失业率增加和经济发展疲软时,民众的政治信任度就会降低;当经济繁荣时,民众的政治信任就会提升,这也就决定了我党执政兴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另外,政治体制因素直接影响政治信任,假设人民群众不认同政治制度,认为政府能力欠缺或政策有失公平,认为政府官员贪污腐化、以权谋私,就会产生政治不信任。而且,民众对政府预期的提升、社会的民主化及信仰、利益的多元化等因素都推动了政治不信任度的出现。类似的状况如美国大选,候选人的竞争是一种信任之争,更是政治信任的对立的表现,直接导致社会公众的极端倾向。总之,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的单向性明显,毕竟政治是以权力运转和社会治理为核心,其背后都指向了政党和政府。古语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也成为这种信任单向性的明证。
另外,由于官员道德和工作效率成为影响公众政治信任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政治信任暗含了人际信任,这为党群信任关系的电影化表现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契机,突出的党员干部往往成为电影表现的对象。这也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中,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是基于一种单向性信任关系。
(二)信任关系——深化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途径
1.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就是最核心的政治信任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历史功臣的定位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空前的信任感。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了光辉的历史形象,为世代中国人民所拥护和爱戴。毛泽东等领导人确立我党的群众路线,并在不断强化“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的思想。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中,作为主持者和掌舵人的党和政府寄托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期待和高度信任,推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惠民政策和方针,取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力挽狂澜,及时拨乱反正,使中国这艘巨轮终于踏上了社会主义的坦途。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新形势下党群关系的重要性,明确批评了一元化领导的弊端,要求改变党包办一切、干预一切的状况。邓小平同志从政治体制改革角度为党群信任关系良性发展确定了方向。因此,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取得人民的认可和信任就是中国最核心的政治信任。
2.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改革开放初期,“左”倾错误的余毒、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使得全党和全国处于迷茫和徘徊的境况中。抓辫子、戴帽子、打棍子的心理阴影在广大人民群众心头一时难以消除,而且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作风、腐败现象更是进一步冲击了党群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改革开放使中国共产党面临各种考验,执政的考验、改革的考验等需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及党组织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党和政府开展群众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有利于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政效率,使党的工作更符合人们的诉求。因此,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指南,这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二、电影中党员及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信任关系
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和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为中国政治经济改革实践指明了具体方向,中国社会逐步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虽然80年代初电影热潮后,电影观众人数在不断下降,但“文学艺术包括电影迅速恢复生机,出现从未有过的繁荣、活跃的局面,成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前沿阵地”。而且,大众属性使电影具有一种强烈的思想改造力量,尤其在取得观众的直观认同方面,继而产生一种信赖心理。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发展,而发展的核心在于经济的发展,这不但为解决党群矛盾提供物质基础,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关键。基于承担社会改革的思想引领者的强烈责任感,20世纪80年代的大陆电影工作者积极投身社会改革洪流中,他们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电影,尤其对身处改革发展前沿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形象进行了生动观照,对社会巨变中复杂的党群信任关系进行了细致展现,尤其是人民群众对党员及党组织由不信任到信任的历程,成为党和政府反思时代变革的一扇窗户。
(一)电影中不信任的对象
古罗马皇帝迦尔巴的怀疑,导致了将领卡皮托被杀,由此引发民众的不满,造成皇帝失去公信力,这就是塔西佗陷阱的由来。在20世纪80年代,以党群关系为表现内容的电影中,似乎充满了一种类似塔西佗陷阱的表达,即党员干部与群众间形成了一条信任鸿沟,尤其是面对党员干部时,人民群众的不信任感似乎更强烈一些。这是因为密切联系群众更多地体现为党员干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而且由于改革开放前,历次的政治运动动摇了党员干部发展生产力的带头作用,党员干部首先成为人民群众不信任的对象。
在80年代的大陆电影中,群众不信任党员干部、党员干部与群众互不信任成为主要的内容,尤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更加突出。例如电影《不该发生的故事》中,社员群众选不是党员的韩喜柱当了队长,在挑选社员加入承包责任制的作业组时,五名党员被落下,因为他们不被群众信任。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中,车队司机刘思佳公然在工厂门口卖煎饼,故意引起领导祝书记的反感,以此来抒发对工厂生产管理的不满。而祝书记认为抽烟、喝酒、唱歌的刘思佳等青年工人属于“二流子”。
由于基层社会治理才是治党、治国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就成为党群关系建设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素质、作风成为影响党群信任关系的最直接的因素。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及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信任关系中,既有政治信任的成分,又有普通的人际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中,具体有针对党员干部的人格信任,也有针对各级党组织的信任,抽象的信任对象是党的传统、党的规章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等。在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中,党群的不信任关系,包含人民群众对部分党员及组织工作能力的否定,也有对党员干部不正之风的谴责,属于政治不信任与人格不信任的复合体,具体又可划分为:农村的社员群众不信任党员及党组织,工厂普通职工不信任党员干部,党员干部不信任普通职工,党员干部不信任知识分子,还有部分党员干部对国家政策的不信任等几个方面。
(二)电影中不信任的表现
随着普特南对社会资本的界定,共享规范、规则体系成为社会资本的重要形式。而福山从信任的角度定义了社会资本,他认为“信任可以在一个行为规范、诚实而合作的群体中产生,它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群体成员的素质……社会资本的获得要求人们习惯于群体的道德规范,并具有忠诚、诚实和可靠等美德”。因此,福山等人明确了信任—互惠—合作—成功的社会运行模式,强调了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核心价值。反之,当信任缺失时,互惠—合作的根基不复存在,成功也成为水中之月了。“当信任缺失的时候,其所产生的真空状态将被某些提供相似功能并满足对确定性、可预测性、秩序和其他相似东西的渴求的备选安排所填充”。在80年代的大陆电影中,人民群众对党员及党组织政治不信任的主要有逃离现有生活状态、抗议性事件、未来的焦虑等方式,也表现为是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不信任、工作作风的不信任。群众不但在语言中把党员干部作为讽刺的对象,部分群众甚至采取针锋相对的行动来破坏党的领导或工作方针。这种不信任造成的矛盾冲突严重影响了党员及党组织在人民群众的形象,阻碍了改革的深化发展。
1.逃离现有生活状态
当民众对现有生活状态不满而又无法抗争时,往往采取一种冷漠态度,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挣脱状态。《春眠不觉晓》中,黎庶刚到燕子坪就碰到知青返城的风波。知青裴旭不惜变卖家具与妻子离婚,也要离开,“这里就是天堂,我们也不在这里待了”。而摩托车手赵爽竟用刀威胁大夫开病假条……当听说不能返城时,他们抱怨自己老爹头上没有乌纱帽、没有听诊器。农场知青的强烈返城欲望是与农场管理的极度排斥,是农场社会不公正的强烈表现,逃离是他们采取的唯一手段。当逃离无法实现时,怠工成为另一种冷漠的表达。《当代人》中,为了迎接领导检查,吴科长要求工人擦拖拉机,工人何青莲讽刺道,“……是擦给官们看的,那就擦前面这台算了”。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中,何顺面对解净的出车要求,采取了百般抵赖不服从的态度。正是基于对党员领导干部和现行管理制度的不信任,不能实现与领导干部或管理机构的平等和沟通,民众才采取这样一种逃离方式。
2.群众中出现了抗议性事件,主要是对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不信任
假设说逃离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否定,而群众中出现的抗议性事件,则直接针对党员干部。改革开放前的政治运动对党员及党组织的声誉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党员干部给予群众一种不可靠、不怀好意的印象,评价性不高。首先,言辞的抗议事件。电影《不该发生的故事》中,大家讥讽前任队长李发春只会开批判大会、汇报,“今儿个没会呀,不去抓大事呀,要说发春大书记呀,干活那可不那啥,要说骑洋车,那可没比呀,小轮一蹬呀……”这揭示了基层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失去了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的号召力。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中,何顺等人讽刺刚来的副队长解净“这道号的,全靠打报告、整人爬上来的,现在不吃香了,跑到下面来避避风”“她能干什么呀,点个烟烧个水还差不多”“头头们信得过人呢”“这回祝书记的耳朵可挂到咱们车队来了,留点心,小心点你的名”,这一系列的贬斥,可以显现党员及党组织工作形象在历次的政治运动已经失去了威信。因此,《不该发生的故事》中五名党员不被作业组接收,《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刘思佳认为解净下基层是来镀金的。
除语言的讽刺,民众“由于缺乏真实有效的参与渠道而不能表达其广泛的政治参与诉求”时,以另类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对党和领导干部的不满,成为电影中展现不信任的一种方式。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刘思佳带领何顺公然在第五钢铁厂的自由市场上摆摊卖煎饼,引发同厂职工的流言蜚语。刘思佳不但大声叫卖以引起祝书记的注意,更语带讥讽:“煎饼果子,烫嘴又烫心呢……不仅饱肚子,还能长智慧,锻炼思考力。”刘思佳与何顺等人喝酒抽烟,并对解净说:“党员同志,敢不敢喝一杯‘二流子’的酒”。以自命“二流子”的方式来表达对领导干部的不满。而且刘思佳带领何顺到自由市场卖煎饼,是“逼那些不是坏人也不是好领导的干部们,动动脑子想想问题。头头们的脑袋太死……当领导就应该学会抓行情,就得学会了解市场,就得懂经济管理”,表达出了对党干部工作能力的不信任。
3.群众对未来充满焦虑感,对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不信任
作为党员干部应该以身作则,勤政廉洁,要深入基层,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但是,80年代的大陆电影中党员干部的贪污、特权现象等严重败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信心来源于信任,当群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一种焦虑感,对生活预期持悲观情绪时,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感必然大大降低。电影《不该发生的故事》中韩喜柱对秀贞说,“咱村的青年要是党员,连个对象都不好找”。当党员身份成为先生爱情的障碍时,党员威信何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中何顺讽刺女司机叶芳“巴结副队长,是不是想入党,弄个官当当”。党员身份成为脱离群众的一种标签。叶芳也认为解净是个单颜色的大姑娘。单颜色就是红色,解释为“你不是搞政治的吗,就跟你身上穿的衣服一样,单调别扭”。另外,干群待遇差异,党员干部浮夸和管理体制的不公都给人民群众带来一种不安定的焦虑感。电影《当代人》中,为了表达对工人干部待遇差别的不满,何青莲对副厂长蔡明说:“我是工人要扣工资的,张杰是干部,迟到早退的不扣工资,跟你一个样……”电影中的红旗车间依仗革命传统,不但生产不计成本,而且谎报产值,工人们纷纷表达不满:“我们干得再好,还不是养这个红旗车间。”还有,《在被告后面》中对党员干部中吃拿卡要现象进行淋漓尽致的揭露。种种工作作风问题严重侵蚀了工人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
另外,在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中,还存在部分党员对政策的不信任现象,历史教训使得部分党员干部对“客观环境(如法律制度、保障措施等)产生较大风险的感知”,例如《不该发生的故事》中,曾经的大队书记梁材害怕再被批斗,对老伴说“出头的椽子先烂,不定啥时候政策又变,我还得挨批……我是够够的啦”,对现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不信任的态度。《春眠不觉晓》中柳正言担心黎庶会再次被打倒,对他说“我为你保留一个避风港,在台风到来前夕,只要你能醒悟,我随时欢迎你”,展现柳正言对党的拨乱反正工作的不信任。
4.党员干部对群众的不信任
在80年代的电影中,群众对党员及党组织的不信任是主要内容,但也存在党员干部对群众的不信任现象。不信任群众是与我党的群众路线相悖的,但是总有部分党员干部贬低、敌视群众,这是长期的官本位思想的恶果。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祝书记打算严肃处理刘思佳卖煎饼的行为,反对解净作为干部开卡车,他认为抽烟、喝酒、讲究穿着打扮是底层工人的做法,不是共产党人的做派,对刘思佳等青年的行为不满、不信任。祝书记完全把党员干部与普通工人对立起来了,他的微服私访行为也是封建清官意识的再现,是一种严重脱离群众的作风。在《咱们的退伍兵》中,做过大队长的大虎崇尚单干,他期望二虎也和他一样跑运输,这样一个月就能挣两部拖拉机钱。他和水仙父亲请石乡长吃饭,完全为了自己发家致富。因此,大虎坚决反对二虎炼焦,他认为二虎带领的哑女、光棍、秀嫂等人不可能干出名堂来。大虎的思想与党要联系群众、引领群众的宗旨是不符的,也忘却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先锋性,只有引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才是共产党员的本色。另外,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春眠不觉晓》中柳正言书记不但反对提拔工程师唐卓新,而且反对唐卓新与女儿柳抗抗的婚事,因为唐卓新是黑五类分子,他们往往成为运动首当其冲的对象,他不想女儿受牵连,这是基于女儿生活幸福的考量,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
三、重建信任——党群关系的电影化呈现
依据归因理论,事件责任的归属、危机的掌控力度、对未来稳定的预期都影响到信任的修复。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可以通过一定的叙事策略对社会现实进行表述、修辞甚至判断,从而修复或重建被破坏的信任。在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中,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及党组织的不信任阻碍了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重建人民群众的信任,电影导演强化电影中共产党员的历史担当意识,《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副队长解净面对车队职工的冷嘲热讽而忍气吞声;《不该发生的故事》中,面对社员的抛弃,老农会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在被告后面》中厂长李江川备受刁难而无怨无悔,为解燃眉之急,不但安排运输科长郝宝生继续拉关系运煤,而且还违心地以过“生日”为名,宴请各有关单位的头面人物;《T省的84、85年》中,审判长郭刚凭良知判案,以法律为准绳支持坚持改革的程戈,这使他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被调往郊区法院任职……80年代的大陆电影导演没有局限于揭露和批判,在着重表现党员干部忍辱负重的同时,他们更着眼于如何重建党员干部及党组织在人民群众的信任,更多地展现了党员干部的自我革命精神,更多地展现了党员干部锐意改革、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一)党员干部重建信任的目标
如何成为受人民群众热心拥护,而且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经得起各种历史考验的执政党,这不仅是时代的使命,更是我党一直奋斗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的大陆电影导演坚持创作与时代合拍,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保持与我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致性。观众可以看到《不该发生的故事》中,“党组”被解散,党员成为群众争取的对象;《咱们的退伍兵》中,乡亲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甚至铁蛋娶了哑女;《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刘思佳开始了与党委祝书记交流的旅程;《当代人》《春眠不觉晓》中技术骨干蔡明、唐卓新都走上了领导岗位……电影呈现了党群一家亲的繁荣场面。因此,电影以其特有的叙事策略,展现了党员干部不但重建了信任,更重塑了党是人民根本利益代表的光辉形象。
(二)党员干部重建信任的途径——自我革命
“革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主体‘革’客体的‘命’。而自我革命则是主体把自身当作革命的客体、对象,主体通过自我否定、自我扬弃,从而达到变革自身、提升自身的目的。”自我革命是我党建设的基本目标。从主观上看,党员干部自我革命,就是“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做斗争”,就是毛泽东同志经常倡导的“打扫和洗涤”,对象是主观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员干部自我革命的目的是要完成我党的历史使命,这不仅是要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更要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改造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谋福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自我革命,不断自我净化、革新,提高能力。面对危机的掌控能力是取得信任的关键。80年代的电影中,面对尴尬的处境,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共产党党员通过提升业务能力、改变工作作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重新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
1.自我提升,加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打铁还须自身硬,自我提高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才干,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在群众中发挥党员干部的号召力、凝聚力。首先,党员干部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中从机关调任车队的解净,发现管理混乱、不公情况根本原因是干群关系出了问题。作为党员干部的解净没有逃避退缩,而是扎根车队,经过磨炼,成为有头脑、懂业务的车队领导,成为刘思佳、阿顺等刺头钦佩的对象,改善党员干部在群众的形象。《咱们的退伍兵》中,二虎反省后,敏锐地发现农村的贫富差距,才下定决心带领乡亲们走共同富裕之路。其次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党员干部的号召力为最终顺利解决问题提供了保障。《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受解净的感染和鼓舞,刘思佳提出管理设计图被党委所采纳,改革了运输队的管理模式,也推动祝书记思想改变,为公司的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不该发生的故事》中,党员小组劳力不足,晚上就加班加点干活。《咱们的退伍兵》中,退伍兵二虎强忍痛苦,以学徒工身份向老炭工学习技术,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动了俞亚男,最终炼出了合格的焦炭,为乡亲们找到了致富门路。因此,通过不懈地努力,80年代大陆电影中,党员干部最终成为人民群众信服的行家里手、具备现代意识的经营管理者,从而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该发生的故事》中,不是党员的队长韩喜柱向秀贞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王老蔫也向冷二嫂表达了入党的意愿。《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刘思佳期待着向祝书记汇报自己的改革意见。
2.自我革新,改变工作作风,强调组织纪律
自我革新,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要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要敢于同旧的思维方式做斗争,敢于同消极腐败的工作作风做斗争。改革开放初期,受阶级斗争和历史惯性的影响,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状况普遍存在。正如《春眠不觉晓》中柳正言坚决反对黎庶重用唐卓新等科技人才,认为黎庶是要清洗干部,他忠告黎庶:“你以为只有你一人看明白了当前的弊病吗?……我不相信,你一个人能扭转乾坤……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变糊涂尤其难,我劝你不要做那种危险的聪明人吧!”旧有思维方式成为阻碍改革的习惯势力。但是,黎庶还是决定处理徇私舞弊的燕子坪农场的场长,并多次批评政治部主任曲沃的工作作风问题,当面拒绝为儿子办理回城手续的部长夫人。他亲自邀请会技术、懂管理的岳阳、唐卓新回农场工作,并提拔唐卓新为副局长。
腐败是侵蚀党领导地位的关键风险,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敢于同腐败势力做斗争是党员干部自我革新的重点。面对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在被告后面》中,李江川厂长决定自我举报,向省纪委写了一封自我揭发信,引来以邵彦为首的省委调查组,塑造了一个对党忠诚,坚决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的干部形象。电影中,被各方势力刁难而身心疲惫的李厂长决定停下送礼的脚步,下决心与吃拿卡要做斗争。如何改变工作作风,正如李江川在党委会的发言:“过去我总把端正党风的希望寄托在上级身上、放在纪委身上,这是一种无所作为的表现。正是这种等待、观望的消极态度使我们在不正之风面前随波逐流,甚至于同流合污,这是惨痛的经验教训……出路在哪里?出路在于针锋相对,在于我们刻不容缓地去参加斗争。希望在哪里?在人间,在今天,在你我之间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人身上。当然,我们会遇到困难,有时候会很难很难。有时,我甚至不敢想象,那些被利欲权欲冲昏了头脑的家伙们会对我们干出哪些卑鄙的勾当。但是,第一步必须迈出去,坚决迈出去,就像在战场上,冲锋号响了,即便明知脚下是雷区,我们也要用身体、用生命去为大部队开辟通路,否则你就不配那个神圣而又光荣的称号——共产党人。”
3.自我完善,发挥党优良传统,倡导奉献精神
自我完善,就是要进行自我修复,在不断调整过程中,发现党执政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弱项,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机制。
首先,党员干部自我完善的目标,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80年代电影对党员干部如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奉献精神做出了一种明确的示范。《不该发生的故事》中,老农会批评魏福祥不要与其他作业组争水,他说:“大米干饭是好吃,可是咱也不能和群众抢着吃,要不还叫啥党员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电影中以王老蔫和韩喜柱为首的作业组为了经济利益,没有吸收缺乏劳动力的五保户,党小组克服了另外两个作业小组的弊病,正如梁材所说,“群众可以不要党员,但党员一定要群众,剩下的老弱病残咱都要”。《咱们的退伍兵》中,退伍兵二虎带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炼焦赚钱,面对大哥的质疑,“你管得太宽了,你是支书还是队长”,二虎说:“我是党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是党的传统啊!”这些都很好地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
其次,坚持能上能下,完善领导干部任用和监督机制。党员干部要有自我批评精神,能够认识自身缺点和不足,《春眠不觉晓》中,刘广厚副局长认识到自己难以适应现代经营管理,决定自动辞职,他说:“……我们党的事业应该是大江后浪推前浪,共产党员应该能文能武能上能下,战争年代我们有这种传统,……可为什么现在行不通了呢,不能再搞论资排辈了……对四化有利你就干嘛,因为咱是共产党嘛!”《当代人》中,为了抵制红旗车间的形式主义、虚报产值等陈规陋习,副厂长成立技术服务队,试制新型柴油机,解除“亲家厂”的束缚。不但推动生产责任改革,更有力打破了多年来“红旗车间主任继任厂长”的传统,开启了新的人事制度改革序幕。而以老厂长王开济为首的历史功臣,也选择交出钥匙,主动推选蔡明当新厂长。这成为党员干部自我牺牲精神的最好注解,更为创新干部任用做出很好的展示。
再次,强化对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尤其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工作的统揽和协调作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中针对刘思佳捐助孙大头的事情,解净批评刘思佳:“总把个人的力量、哥们儿的义气看得过分强大,把组织的力量、集体的力量看得太软弱了。厂里虽然目前很困难,毕竟是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你能救济困难户,厂党委和运输党支部就能见死不救?” 解净的言行有力地诠释了党组织在亲民、惠民中的重大作用,但是也侧面反映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群众的最后、最直接的一个环节,确实需要更加深入地开展党群关系工作。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力、领导力方面的欠缺有哪些,基层党组织是否发挥了服务优势,基层党员是否确实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这些成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效果的评价标准。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中对基层党组织展现不多,但它确实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一条基本的纽带。
结 语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在浩如烟海的电影中,党员干部及党组织处于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他们的奋斗故事成为时代的最好注脚。通过这些电影,不难看出我们党群的信任关系是一种传统的单向性方式,群众是施以信任,表现为党员干部争取群众的信任过程,期待恢复并提升党员干部的威信,突出了其在信任关系中主体性。这种单向性信任关系往往隐含着一种不平等,尽管这种不平等会淹没在改革之初的奋斗喧哗中。随着中国社会改革深入的发展,利益的差异化及思维逻辑的多趋性,在不断矫正政治信任的单向模式,推动党群关系向双向互动的信任模式发展,一种协商、对话的互信关系在悄然改变着社会关系。当现代的我们反观20世纪80年代电影工作者对党员及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信任关系的关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毕竟敏锐捕捉了改革之初,党群关系在社会重建中的重要价值,而且以电影化的方式对这种关系进行了溯源、展现和展望,而且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供了一种影像化的探索。因此,20世纪80年代有关党群关系的电影,不单是反思历史的镜鉴,更为我们剖析现实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途径。对比当下,处于新改革时代的电影工作者,似乎缺乏了一种现实的敏感或批判现实的勇气,他们似乎沉迷于大片的迷梦中,陶醉在娱乐的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