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时时刻刻》人物塑造中的女性主义探索
2021-11-14石田宇
□ 石田宇
美国电影《时时刻刻》讲述了20世纪不同年代、不同地点,以及不同背景下的三个女人各自的人生经历。从三个女人的言行举止、心理状态来对她们自身的思想进行表达。尽管她们的境遇不同,甚至看起来并无任何的联系,但是她们的相似之处通过追求自由、突破束缚等多个方面显现出来,她们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女权主义的体现,是这部影片的灵魂所在。
伍尔夫太太
伍尔夫太太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她患有精神衰弱症,她在乡村一边治疗自己的疾病,一边对自己的小说进行构思,而她的丈夫则一直督促她吃饭、休息、看医生。而这一切让她感觉到无聊而压抑,她想要回到伦敦去进行小说的创作,在这种想法的暗示之下,她已经靠近了火车站,站台上的她有着万千思绪,她想象着自己就这样去往伦敦,那么可以乘坐稍后即将出发的火车在城里走一走,再乘最后一班车回来,但丈夫会急疯的,如果现在给丈夫打电话,那么他一定不会同意自己去,甚至暗示自己如果疾病复发,那就是自己的原因。思来想去她觉得这件事情让她进退两难,认为丈夫是完全对的,又认为丈夫是完全错的。如果不去伦敦,仅仅在现在的大街上逛一逛,那么会感觉到自己是舒服和安全的,但这样慢慢生活下去心会很累,自己的生活无法按自己的思想进行,会慢慢死在有玫瑰花盛开的床上。
伍尔夫太太和美国女权主义作家,即著名短篇小说黄壁纸的叙述人所经历的事情是相似的。这位女性作家受到了丈夫以及医生的影响,她开始认为自己有了抑郁症,心情变得沉重不堪,认为如果放弃自身的工作便可以好好地休息,以此能够恢复到健康的状态,在为男人服务的社会中扮演好正常女人的角色。这位女作家被迫住进了乡村别墅,她丈夫开始限制着她的一切行动,不允许她参与任何的事情,写作更是不被允许的活动,以至于女作家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卧室中的黄色壁纸之上,最后的结局便是精神失常。尽管伍尔夫太太并未受到写作限制,但是她的行为仍然违背了男权主义,因此她的行为被认为是异常的,并且受到周围人的议论,甚至在她的女佣眼中她不像个女人,不愿意去听一些生活琐事,整日将自己关在屋子里进行写作。在男权社会里伍尔夫太太生活得战战兢兢,时刻要面对其他男人的批评。在伍尔夫看来她的写作是一种革命行为,对当时的价值观和形势是一种割裂,导致她在落笔时内心满怀决心而充满恐怖。而她的丈夫无法对她内心进行理解,只是简单地对她进行病理上的治疗,永远不明白伍尔夫太太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在一个男权支配的社会中伍尔夫太太感觉自己生活在牢笼里,内心的思想使她渴望摆脱这样的生活,但她又清楚地认识到虽然女性拥有了平等的选举权和就业圈,但被根深蒂固的思想所束缚着,很多人失去了自我,她的思想也无法引起强烈的回应。但面对这一切,伍尔夫太太不愿意妥协,她选择以生命为代价,用生命来对全社会做出抗争。
布朗太太
布朗太太是生活在二战之后的家庭主妇,在这个时候战争已经结束,需要构造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来确保孩子的安全,使经过残酷战争的男人感受到温暖。快乐的家庭主妇成了那一代女性的新追求,她们会视家庭主妇为偶像,但是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如身为家庭主妇的布朗太太,她活得并不开心,尽管她不讨厌自己的孩子及丈夫,但她无法承受琐碎的家务,无法承受抚育孩子的压力,她试图将自身扮演的角色放弃。她欣赏着伍尔夫太太写作的内容,感受着她的思想,以至于内心深处的矛盾更加激烈,她觉得要被人爱,要成为合格的母亲,做一个完美的妻子,不想做一个举止怪异可怜的女人。但她也难以忘却伍尔夫太太自杀的一幕,她难以理解这样有才华的人会选择这样的一条路。布朗太太自认为自己也是拥有一定才气的人,但在目前社会中女人要唯命是从,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梦想。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只能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压制,而不能有任何想法产生,布朗太太只有在书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她将自己埋在书里看了一页又一页,希望在与书中他人的思想碰撞中获得生活的真谛,这也导致了布朗太太在虚假的美满生活以及真实的背叛之间进行反复纠结和拉扯。
布朗太太在丈夫生日时,想好要通过一个蛋糕传达对丈夫的祝福,但是实际做出来的蛋糕不尽如人意,邻居到来的时候她深感哀伤,她仿佛找到了可以倾诉的人,她们诉说着承担的负担。由于长期束缚的存在让布朗太太感觉不到活力,当完成了家务之后她会将孩子托给别人照料,自己则驾车来到一家旅馆,要了十九号房间来继续阅读伍尔夫太太的小说,并且获得了心灵的宁静,甚至想到死亡。但由于腹中胎儿的存在,布朗太太坚持着活下去,通过离家出走的方式实现对自我的探索。
布朗太太的经历与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女主人公苏珊相似,苏珊为了专心的照顾孩子和丈夫,在婚后辞掉了工作,同时陷入了家庭琐事中失去了自我。只有在自己租的一家旅馆十九号房间里才会感觉到自由,由于她每天都会去旅馆,从而被丈夫误以为有外遇,所以就在十九号房间中选择了自杀这条路。在男权社会中为女性编织了女性的神话,认为女性的最高价值就是将其自身的女性特征进行完善,她们必须依靠男性,要无比温顺,要对孩子充满关心。随着思想的解放,无数的布朗太太开始崛起,由此掀开了女权运动,对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女性歧视进行了反驳,展开了全面而根本的革命。
达洛维夫人
达洛维夫人是一名中年女编辑,来自20世纪末美国大都市纽约,是自由女性的象征。达洛维夫人18岁与男友陷入情网,因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她与男友吵架并分手。之后与女友共同生活十八年,事业上的成绩十分瞩目,备受羡慕的住宅以及可爱的女儿成为了财富。但达洛维夫人对她的生活并不满意,她仍然深爱着她的初恋男友,他是一名才华横溢的作家,她期待着为初恋举办晚会,庆祝作品获得的成就,希望通过自身的爱让初恋好好地活下去。但在她为晚会辛辛苦苦筹备一上午后,却目睹了男友的自杀。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女儿因为被剥夺的父爱而瞧不起她,使她心中充满了作为母亲的痛苦和烦恼。她希望自己恢复正常摆脱现有的生活,她希望找到真正的自我,但是也希望女儿可以成为优秀的妻子。
达洛维夫人将现代自由女性内心的冲突加以揭露,一方面她们渴望着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会依赖于男性;另一方面她们也无法抗拒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思想带来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妇女运动中,一部分激进主义者认为对异性恋的摒弃是对男权社会的挑战,导致她们将性选择与女权运动相结合,赋予女同性恋者崇高的身份,认为妇女必须将自己全部奉献给妇女,只有成为同性恋才能成为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但是实际上多数同性恋妇女与达洛维夫人同样陷入到痛苦深渊,甚至一生在与周围的一切相搏,与自己的思想做斗争。男性和女性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对立,也不是不可调和的,只有在社会中打破性别的区别,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才能达到女权运动真正的目的。
达洛维夫人一直在女性和男性的交往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但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她无法接受自己平庸的现实,而寄希望于自己的男友身上。所以她认为和男友在一起时她才是真正的活着,因此她也无法接受男友的离去,因为这样会使她平庸的生活失去了寄托。但后来她才明白活着就是希望,生命流逝不可避免,作为一个可以支配自己未来生活和生命的健康人,应当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学会热爱生活,不去逃避生活,真真正正地活在当下。
结语
影片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来对三名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塑造,以伍尔夫太太的小说为延伸展开叙事,来唤醒女性心中最原始的自我,对女性的生活造成影响。影片揭示了现代女权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使人们对女性主义的发展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而促进女性的解放,达到女权主义的终极目标。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无奈,各种矛盾都可能会导致对生活失去信心。因此在生活中应当树立自己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真实的生活进行感知来对自我进行追求,珍惜眼前的人,学会尊重他人,选择适合自己并且对的道路,去获得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