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媒介融合视域下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
——以《生活帮》节目为例

2021-11-14李沁格

声屏世界 2021年19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媒介

□ 李沁格

民生新闻节目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题材、视角、报道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以民生为立足点,是具有中国特色、蕴含中国文化底蕴、适合中国国情的传播范式,为传者和受者所厚爱。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许多新型的媒介生态、文化样式和艺术表现形式,电视生态的嬗变不仅让传统媒体的内容传播有了更多的方式路径,也推动了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升级。

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困境

民生新闻节目已经进入到一个成熟的阶段,问题也接踵而来,特别是在媒介生态不断变化,传统的传受关系和传播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一些“短板”。

浅表加工造成同质化。繁荣发展的民生新闻节目市场使得各大卫视广泛模仿,批量复制使得同质化现象趋显。内容上,由于固定区域内发生的新闻事件相对较少,出现多个民生新闻节目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现象,横向差异不显著;形态上,部分民生新闻节目盲目效仿知名节目,缺少新颖性、创意性的思考,多为按时间线索平铺直叙,造成报道角度、节目形态千篇一律,纵向模式雷同。这必然使受众的新鲜感和满意程度大幅下降。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将使整个民生新闻节目界趋于疲态,影响长远发展。

利益驱使造成庸俗化。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氛围下,出现媒体过度追求眼球效应一味迎合市井口味的现象。部分民生新闻以具有社会煽动性、博眼球的软性内容为切入口,新闻风气浮夸,夸张处理新闻视角的“低”和报道题材的“软”,打破新闻价值底线,透支新闻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将收视效益作为传播的标尺或许能维持表面繁荣,但猎奇、媚俗的民生新闻频频产生,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甚至舆论导向偏化。

缺乏挖掘造成生硬感。目前,民生新闻节目大多采用前方记者现场调查,主持人现场直播或录播,报道最新消息的传播形式。为抢占时间先机,力求当天事件当天播出,虽可在事件前期获得关注,但因止步于表面信息的告知,对天灾人祸、邻里纠纷等形成堆砌式报道,缺乏纵深挖掘阐释,降低了新闻品位和质量,无法引导受众认识社会。“短、平、快”的传播风格虽能在“碎片化”时代让受众短时间内接收更多消息,但违背民生新闻节目的“民本”情怀,缺乏“以小见大”的理性和深度剖析,使得节目只是一个单纯的传播工具,无法发挥民生新闻节目应有的社会作用。

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路径

随着媒介生态不断变化,媒介生态“巴尔干化”、融媒体个人化、受众需求个性化等特点趋显,受众接收媒介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媒体领域从以生产者为中心到以消费者为中心。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节目以其独特新闻视角、内容深度、宣发渠道在全国民生新闻节目中有较高的收视率、美誉度和影响力。本文以《生活帮》节目为例,具体分析媒介融合视域下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路径。

寻求独特角度。破除思维定式,打破民生新闻报道常规化格式,多角度、多方式阐释新闻事件,更能凸显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对于新闻的报道角度,有多种方式,例如在既定思维之上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方式,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新闻体验,出奇制胜。民生新闻工作者要摒弃固有定式,创新新闻角度,发挥新闻魅力,使观众过目难忘。

挖掘内容深度。对于民生新闻节目的实践探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内容深度的探索。除了报道新闻本身,更要深入挖掘事件背后新闻背景、起因、结果,对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进行理性剖析。《生活帮》在2020年3月27日的节目中报道了“六岁男童被外卖骑手撞飞7米致腿部骨折”的新闻。节目未停留在报道事故原因这一点上,而是在3月27日、28日、29日三期的节目中持续跟踪,挖掘出骑手无牌无照驾驶及公司存在多家外包合同关系致责任归属不明,平台监管不力的问题。节目报道从骑手个人行为延展至平台监管,并举一反三,衔接至多家多地外卖员和互联网外卖公司,以新闻事件为切入点,横向纵深发现新闻背后潜在社会问题,形成系列性报道。

民生新闻节目不能仅停留在隔靴搔痒的信息播报,而要立足于信息的解释权,积极补充受众在社会认知不对称中的论据性信息,除了告诉受众“是什么”的同时,更要满足受众对于“为什么”“怎么样”的需求,充分发挥民生新闻节目在社会角色扮演中的关键性责任。

拓展宣发渠道。随着技术发展,手机媒体技术日益完善,网络分流电视受众已成为大势所趋,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缺乏反馈路径的单向传播不再被受众所欢迎,双向互联互动更易被受众所接受。《生活帮》的播出除山东电视生活频道,还在山东卫视客户端《闪电新闻》进行同步播出,并通过微博、微信、报刊等进行动态、静态双重媒体宣传,一采多发,多屏互动,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同时,开设抖音、快手账号“生活帮”,瞄准年轻受众。此外,打破传统单一线性传播,使受众直接参与到节目制作、传播中,也是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节目拓展宣发渠道、提高影响力的重要方式。《生活帮》邀请相关专家就民众关心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进行直播答惑,并通过策划公益活动打通受众与帮扶对象的沟通渠道,使受众真正参与到节目中,形成高效双向互联通道,提高裂变式传播效果。栏目通过积累大量独有的公益资源,打造节目品牌,提高收视和口碑,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原则

传播优质精粹的内容。在无门槛的传媒业白热化竞争中“力的格斗”将被“质的博弈”所取代,“以质取胜”才是优选。对于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就是“质”的关键。民生新闻节目虽具有本地属性,但过于市井化,只报道本地域新闻事件、发展状况、人文特色等生活碎片,内容单薄、形式单一。节目制作方更要关注“大民生”,例如住房交通、医疗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拓展内容涵盖面的同时不忘捕捉典型细节。此外,还需注重人文关怀,宣传弘扬正面积极的内容。对于血腥、色情的画面做淡化处理,避免受众产生不适感。同时规避标题党,杜绝为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断章取义。

提供真诚贴心的服务。聚焦受众需求,树立用户思维,是民生新闻节目的重要维度。民生新闻节目一方面要积极汇总公共服务信息,对政策新规及时解读,对交通调整、菜价波动、天气情况做必要提醒;另一方面,对百姓生活中的“疑难杂症”等痛点难点主动问询,及时处理,积攒良好口碑。对“长期进行时”的事件进行持续跟踪报道,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巩固舆论热度和关注度,给受众提供实质性帮助,提升节目的实用性。这既可推动事件的解决又可保持受众黏性,助推节目品牌化。

营造和谐共情的氛围。共情程度决定了受众对节目的接受度,也决定了节目的高度。海量信息市场中,民生新闻节目不仅要有深度、有思想,更要有温度、有关怀。共情的沟通要求节目秉持平民视角,站在受众立场,体恤对方感受,在情感的共鸣中,促进内容传播的最大化。在《生活帮》节目中,“帮主”阿速针对观众的疑问耐心解答、生活的难题细心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化深奥的学术词语、生硬的理论知识。此外,阿速采用单人演说式的表现形式讲述新闻,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卖关子、抖包袱。阿速在节目中迅速切换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促使他的单人表达呈现出立体的交流感和对象感。不经意间嘴瓢造成的“口糊”,拉近了主持人和受众的天然距离,推动“共情”效应。阿速利用语境工具使其用户融入媒体社交氛围,带来一场新闻享受盛宴,也依靠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演绎,借力互联网推动自我复制与传播,快速实现扩散、繁衍,提高了新闻传播力。

结语

民生新闻节目因其政策传达、舆情监督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探索其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自身发展的内忧以及新媒体冲击的外患,虽使民生新闻节目市场出现种种问题但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民生新闻节目应深耕内容、创新形式,避免“蜻蜓点水”的新闻“快餐”。创新过程中应转化危机,利用媒介生态嬗变“借船出海”,推动媒介场域与社会场域的互动,引导正确舆论、传播正面价值、构建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媒介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书,最优雅的媒介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