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敲响“云端”的希望
——解读谭盾的《武汉十二锣》

2021-11-14周安安

戏剧之家 2021年17期
关键词:谭盾编钟楚文化

周安安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0)

一、《武汉十二锣》的创作素材

(一)“寻根”意识的延续——楚文化

楚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它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川及其周边地区。武汉历来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根据笔者的了解,谭盾创作《武汉十二锣》的初衷是当时在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的飞机上听到螺旋桨的声音,总觉得像是武汉的锣声,于是决定通过敲响武汉的锣,来呈现中国最古老的楚文化、楚文化的中心之地武汉。谭盾也将这部作品描述为“声音的纪念碑”。

作为湖南人的谭盾,对楚文化非常熟悉也非常着迷,早前,他就常常与位于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合作,进行楚文化的研究和展示。这一次在创作《武汉十二锣》时,他一下子就想到了古老的《楚颂》,这也是他在湖北省博物馆考察时搜集到的。他觉得这个古老的旋律非常动人,有一种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的感觉,充满了沧海桑田、悲欢离合的情绪。此时再回顾历史、回顾中华文化,可以看到中国人经历了那么多沧桑,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点精神的力量。笔者认为这跟他一直以来的“寻根”情结是分不开的,此作品也表达了谭盾在“寻根”意识上的一种延续。

(二)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万物都被赋予了人的灵气,人在自然景观的存在和变化中看到自身心灵和生命的存在和变化,而在艺术创作中寄托神思与情感。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说:“静穆的观照与生命的飞跃是中国艺术的两元。”由静穆的观照,实现心灵与天地自然之间的相互感应,进而趋于天人合一。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的音乐,从古至今一直维系着人类的心理与思想,而古人至简至易的直观概括往往就反映了我们最深层的心理体验。因此,可以说,音乐自古就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心理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音乐文化。

在谭盾的《武汉十二锣》中就包含了思想家老子的哲学观念。其实,不难发现早在1997 年谭盾为庆祝香港回归而作的交响曲《天·地·人》中就可以看到他对于中国古老哲学思想的理解。在交响曲《天·地·人》的序曲《序歌》和终曲《和》的部分,谭盾借李白的诗句作词,和编钟一起响起的童声唱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谭盾借此来表达中国人所拥有的世界观,只有天地与人的调和,才会使得和平持久。而后在作品《道极》中也彰显了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样,在《武汉十二锣》中谭盾借思想家老子的天地人哲学来表达他对于“天长地久”的向往。正如女高音吟唱的歌词“天长地久,万物和兮。天地与我,大焉为一”一样,谭盾以此来表达当今世界,人与万物,人与人,唯有爱与信仰才是安慰。只有爱才能让人类相依为命,和平相处的美好向往。

(三)“武汉锣”的素材由来

谭盾对湖北是有一种特殊情结的。早在1997 年香港回归时,他曾创作了《交响曲1997:天·地·人》,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担任本曲独奏。这部作品当中用到了编钟,为此,谭盾和马友友在湖北武汉待了很长时间。因此,谭盾对湖北的编钟、湖北的锣、湖北的古乐器、湖北的古文化都有了很深的感情。

其中,铜锣作为中国民间广为流行的特色打击乐器,是最早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中国乐器之一。湖北的锣在世界非常有名,无论从贝多芬的音乐到马勒的音乐,还是从柏林爱乐团到纽约爱乐团,从伦敦交响乐团到费城交响乐团,都在使用武汉铜锣。谭盾说,“无论是什么交响乐,工艺独到、定音精准、音域宽广的武汉锣早已是全世界交响乐团的必备。”在音乐作品中,锣能更好的衬托气氛,它的声音低沉浑厚,有着不可代替的声音和力量,它可以表现悲壮或惊天动地等情感。而且,敲打锣不同的位置所发出的声音表现也不同。锣不仅存在于西方传统的交响乐中,在当代很多打击乐独奏作品和室内乐作品中也得到了更多的使用,使其成为了独奏乐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当代作曲家斯托克豪森仅仅只使用了锣这一只乐器就写了经典的打击乐重奏作品。可见锣的使用领域越来越开阔,武汉的锣显然也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乐器。

谭盾在《武汉十二锣》中,所使用的这十二面大锣不仅仅只是表现声音和音色,他用到了象征中华文化的十二这个数字,它也恰恰对应着中国传统的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十二节气、十二轮回……十二面武汉锣也正是中国文化的沉淀,是中国文化的图腾,是人类生命的密码。

二、《武汉十二锣》的演出形式之新

2020 年02 月15 日晚,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伊丽莎白音乐厅,谭盾执棒安特卫普交响乐团(Antwerp Symphony Orchestra)首度奏响新作《武汉十二锣》,他还把此次音乐会主题设定为“爱人类·爱地球·爱武汉”。锣声中蕴含着对人类生命的赞美。首演当晚,谭盾许诺,一定要带着这部作品回中国、回武汉。

可此时,几乎所有的歌剧院、音乐厅、交响乐团都陷入了停滞的状态,让大家暂时无法相见。但是谭盾并没有放弃音乐,没有放弃把他的《武汉十二锣》带回家,他表示,“没有了乐队、没有了合唱团,音乐家们也分散在世界各地,没关系,网络还在。”于是催生了谭盾颇具未来感、科技感的创作理念。谭盾借助手机,跟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们,通过网络,进行云沟通、云练习、云演奏、云排练。

直到2020 年04 月13 日,谭盾“云端”集合了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保加利亚、法国、韩国、挪威、德国、以色列等10 国艺术家,借助3D、5G 技术,于武汉、上海、纽约三地联袂演奏,完成了《武汉十二锣》的中国首演。演出一开始,乐手在位于湖北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敲响了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编钟敲了整整“十二”响,低沉、浑厚、缓慢的钟声,仿佛把人带到了2400 年前的古代。谭盾说,在中国文化中,生命以十二为一循环,编钟的十二响它代表着祈祷美好,共振生命的寓意。编钟声渐渐褪去,谭盾出现在位于上海的实景环形舞台的指挥台上。在他的合理设计和分配下,其中,六面铜锣在上海直播台上设置,编钟在武汉,其余六面铜锣、弦乐演奏家、女高音歌唱家则远在纽约,谭盾则通过视频网络面对多扇屏幕在线指挥表演,而观众则通过视频直播来进行欣赏。虽然《武汉十二锣》只有一个乐章、只有短短的9 分多钟,但当晚的首演吸引了来自全球7000 万观众的观看。

实际上早在2008 年谭盾就为电影《英雄》的配乐创作过第一部网络交响曲《英雄》,在这部作品中谭盾首次运用到了当时领先的3G 技术,但由于3G 技术的网络缓慢,只能通过低清的状态进行视频的上传、搜集和播放。而笔者认为,谭盾此次在《武汉十二锣》的舞台表演中采用这种全新的3D、5G 高科技和“云合作”模式,更能清晰的感受现场编钟敲击的十二响底蕴,更能感受古老楚文化祈祷仪式的庄严,更能深刻体会来自全球各国艺术家们隔空的音乐对话。谭盾也表示《武汉十二锣》其实就是声音的书法,通过这种形式让他感觉到“跟灵魂在拥抱,跟传统在拥抱,跟科技在拥抱”。

三、结语

谭盾在创作上一直在寻找一种将古典音乐能够跟未来的一种科技、科学的演变,形成一种同步的发展形式。这种发展能够将原始的音乐、民间文化,用一种人类学的角度,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的确,在《武汉十二锣》中,我们能看到作曲家采用了一种积极的保存形式,即让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延续。《武汉十二锣》的英文标题即“12:Prayer and Blessing”,意为“祈祷和祝福”,而此意正是乐曲本身想要传达的主旨和力量,同时也深藏着一位中国音乐家的无私大爱。谭盾在这部作品中把最古老的中国文化和最前卫的高科技表现形式相结合,把听觉和视觉相结合,把最原始的声音和遍及世界的西洋弦乐器相结合,使人们能够真正感受到来自远古的神秘声音,感受到来自中国古老的楚文化思想,感受到两千年前古人智慧的喻照当下。更为重要的是谭盾通过这种高科技的音乐手段向全人类表达来自于音乐的爱与希望。的确,谭盾一直在实验艺术的领域“行走”着,他心中充满了对传统的眷恋,充满对摆脱束缚的渴望,充满了对标新立异的梦想。虽然一直有很多的质疑和批评,但是他孜孜不倦,敢于创新,所以成就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谭盾也一直认为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如果艺术家没有来自生活的有血有肉的感悟,那么创造出来的艺术就是苍白的。笔者认为谭盾的《武汉十二锣》无论是在创作素材上,还是文化深度、表演形式、感悟生活探索人性上,无疑是中国当代音乐界最成功的典范之一。

猜你喜欢

谭盾编钟楚文化
金石齐鸣话编钟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曾侯乙编钟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曾公编钟铭文补说
圆的意味——解析谭盾之《圆》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谭盾两部“非歌剧”的歌剧——《霸王别姬》与《马太受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