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民歌《洗菜心》中花鼓戏元素的应用研究

2021-11-14龙开诗

戏剧之家 2021年17期
关键词:洗菜花鼓戏咬字

龙开诗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 焦作 454000)

一、湖南民歌《洗菜心》作品概况

湖南民歌,也就是湖南当地的民间歌谣,发展历史悠久,是湖南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观地反映现实生活、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并广泛流传下来的一种歌曲。湖南民歌的内容、类别繁多,可以根据音乐的题材,也可以按体裁和色彩进行分类。湖南民歌的歌词亲民、动人,曲调清新脱俗,唱腔独特,融合了湖南人特有的热情、活泼、泼辣等本性。通过几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创作出了一批批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其中就包括歌曲《洗菜心》。它是一首湖南长沙和醴陵的汉族民间小调歌曲,作词家创作这首歌曲主要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采用最简洁、最真诚的现实故事进行创作,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在传承进程中还吸收了很多当地的花鼓戏元素。歌曲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全曲分为三段,描述的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农家少女在河边洗菜心时不小心跌落了金戒指的情景,三段歌词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歌曲的篇幅虽然精短,却能把故事剧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不仅旋律优美婉转,而且曲调也是轻快、活泼、生动,把一个对爱情抱有美好向往的少女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歌曲第一段开头就点出了人物、场景、活动内容,讲述小姑娘在绣房中绣着准备赠予自己心上人的花绫,忽然听见母亲喊她去洗菜心。这一段表现出了小姑娘即将绣好花绫的喜悦以及想念心上人的羞涩之情,却由于母亲突然打断思绪被叫去洗菜心的不情愿和无奈,表演者在演唱歌曲时要注重情绪的变化,歌唱语气要略显含蓄。第二段描绘了小姑娘在河边洗菜心时不小心将戒指掉到了河里,戒指随着水流被冲走,姑娘既伤心又心疼,此段呈现出姑娘弄丢戒指时的惊慌失措,“一钱八九分”、“掉的奴家好赤金”这两句犹如诉苦般地向我们表达戒指有多么贵重,表现出小姑娘心痛和寻找戒指时的焦虑,眼神与肢体动作要协调统一。间奏部分是二、三段的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了姑娘顺着河流去寻找戒指,却得知在河水下游的心上人捡到了她丢失的戒指,想要去呼唤哥哥却又害羞的心理活动过程。整个间奏部分将全曲衔接得非常饱满、完整。最后,结束段在节奏方面上由慢转快,描绘了小姑娘与心上人喜结良缘的热闹场景和小姑娘的害羞形象。

二、《洗菜心》戏曲语言

(一)地方性语言

歌曲语言通过具体的话语,清晰明确地塑造人物形象特征并抒发情感。不同地域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审美观,歌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都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湖南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语言具有较强的旋律性,在歌曲中为了使语言表达得更加清晰,所使用的旋律和语言音调是否相吻合是创作者非常重视的。作曲家会根据字与词之间的方言音调去谱写旋律走向。歌曲《洗菜心》作为经典花鼓戏形式的选段,主要是以湖南方言长沙官话为音乐语言,长沙官话主要流行于长株潭、宁乡、浏阳、平江等地。《洗菜心》这首歌曲将长沙的地方语言和本地民间音乐旋律进行完美结合,如:“奴在绣房中”中的“奴”念“luo”;“忽听到”中的“忽”念“fu”;“小妹子下河”中“河”念“huo”;“戒箍子”念“gi gu zi”等。这些都是传统花鼓戏的唱法要求,当有韵母的拖腔时就应依照长沙方言声调进行。湖南花鼓戏的最大语言特征是将地方语言与民间曲调相结合,这样结合的戏曲是源于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劳动、生活中即兴创作、口头传唱逐渐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湖南花鼓戏强烈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因此,在演唱时要先正字后行腔,声调的高低变化与音乐变化相匹配,运用这些夸张的咬字来贴合湖南湘语特色和戏曲演唱的审美标准。

(二)咬字行腔

歌曲咬字是演绎好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洗菜心》这首歌曲在演唱前应先用方言进行朗读,从而抓住歌词中的湖南旋律韵味特点、歌曲的节奏和花鼓戏演唱要求,结合湖南方言的咬字吐字规则以及方言的声调规律,对每个字都要读得精准,做到字音清晰,把语言内容清楚地表达出来。湖南民歌在歌词方面最大的禁忌就是咬字过重,南方人说话咬字与北方人有着明显的差异。与北方话相比,湖南话会比较轻,而北方话会稍重一些。如果在演唱《洗菜心》这首歌时咬字过重,会影响它本身的地域性特点。在演唱该歌曲时,演唱者必须掌握标准的湖南地方方言演唱,要切记“字要重腔要轻,字头有劲,字头字腹清楚”,对于非湖南籍的演唱者,细致学习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洗菜心》曲式结构

“四声”音调经典曲牌是湖南花鼓戏中的普遍特征,更是湖南花鼓戏独有的韵味音调。有许多创作者会依靠歌词的咬字、吐字的韵律形成基本唱腔,造就了湖南花鼓戏朗朗上口的旋律,在灵动的旋律基础上赋予其极富戏剧性的歌唱内容和轻松的表演模式,表达出湖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歌曲《洗菜心》深受群众青睐并被广泛流传,必然有其原由。在歌曲《洗菜心》中,旋律频繁使用“la do mi sol”这四音音列,都来自湘语的六声的特点(即阴平、阳平、上声、入声、阳去、阴去),例如:“洗”(x)是阴平、“菜”(ci)是阳平、“心”(xn)是阴平,音符不断地发生变化,呈现上下走向。歌曲中音乐素材简练集中,情绪欢快、活泼、泼辣、诙谐,旋律的线条变化符合湖南的语言和音乐特色。在作品中还汲取了很多湖南花鼓戏的音乐元素和旋律,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在不同时间段的内心情绪变化和波动。

四、《洗菜心》中花鼓戏的演唱技巧

(一)颤音的运用

颤音在歌曲《洗菜心》中运用得十分频繁,如“绣房中”的“中”、“洗菜心哪”的“哪”,这两处旋律音“6”都进行了三度的交替演唱:“6i6”,在这里加上颤音的运用是为了凸显“6”这个音,使这个音在发生变化的同时,加入情绪让音乐更加突出其音乐风格。颤音的使用让《洗菜心》这首歌曲人物形象更加活泼生动、旋律色彩更丰富、音色更圆润悦耳,尽情地展示了歌曲的风格性,大大增添了乐曲的层次感,令较平凡的乐句变得不再那么僵硬。

(二)旋律加花

《洗菜心》中有大量的倚音出现,如:“啷得儿嗦,她叫妹子洗菜心哪”,这一句中使用了多次旋律加花。在这里使用的都是前倚音,和后倚音相比,前倚音可以让旋律起伏性更大,更能够体现小姑娘泼辣、活泼的性格;后倚音的旋律则是往下进行的,体现出姑娘泼辣中带有一丝丝的害羞。在歌曲中把这两种矛盾冲突表现出来,使歌曲的曲调在听觉上富有变化,而不会觉得单调无味。

(三)衬腔、衬词的运用

歌曲《洗菜心》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一个字对应多个音,在歌曲中大量地出现了衬腔衬词,“啊、呐”的使用让音乐变得更加灵动活泼,在此基础上歌曲《洗菜心》中还使用了一个重要的花鼓戏润腔技巧——“打花舌”,也称为“花舌腔”。花舌音是通过气流对翘起的舌头进行冲击,在使气流滚动的同时产生碎音的效果。花鼓戏的花舌在演唱时一般根据歌曲的需要来决定,比如旋律的高低起伏、时值的长短,在结尾时是往上扬的,这会让歌曲变得更加风趣诙谐,更加活泼,也更加动人。这种“花舌腔”的技巧性较强,在打花舌时舌头需要放松,让气息由下而上送出来从而发出这个音,共鸣位置也需要放高,否则难以达到效果。因此,演唱装饰音和花舌腔时要十分注意演唱的准确性,不能漏掉原有的装饰音,更不能自由增加装饰音,对于花舌腔的演唱不是非常熟练的演唱者,需要提前加强练习,形成生理反应,这样在演唱时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五)声音和情感的表达

1.声音的运用

声音是一个演唱者在演绎作品时,给观众带来直观的感受,也最能体现作品所表达的风格。《洗菜心》是典型的湖南花鼓戏演唱作品,因此要求演唱者声音位置统一、音色要明亮轻快。在演唱时可适当带有“原生态”,真声偏多,不用像其他民族的民歌要求声音具有垂直竖立感。

2.情感表达

声乐是通过歌唱来表达作品所抒发的情感,需要精准地定位人物性格特征。歌曲《洗菜心》在原有的民歌基础上与花鼓戏相融合。花鼓戏主要以戏曲唱法为主,戏曲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不必像花鼓戏那样完全的戏剧化,毕竟这首作品是民歌和花鼓戏的结合体,还需要保留民歌的特性,将二者相结合。可以借鉴传统戏剧的表演方式,加上歌曲中对新时期女性形象的民歌表达形式,让表演更加生活化。演唱前先了解故事内容可以对演唱作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晰的语言表达与歌唱艺术相结合,使作品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湖南的花鼓戏和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演唱者在音乐表演上应该广泛地提取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特征。歌曲《洗菜心》本身带有直率、明快、活泼的表演风格。在演唱时,表演者要掌握歌曲的风格特征,在演唱湖南民歌时要充分表现出边唱边跳、火辣、直率、淳朴的艺术特点。

五、结语

今天的湖南民歌、花鼓戏不仅以其华丽唱腔、优美的旋律和通俗的内容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成为展示地方文化成果、凝集群众民心民力的重要途径,它们是湖南地方文化的一块瑰宝。题材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大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很适合反映社会的生活内容和百姓的喜怒哀乐,经常被用来表达农家生活的儿女私情,并且非常能触动观众的心灵深处的道德信念、信仰,唤起观众强烈的心灵反应,从而激发出内心最深处的感情冲动,不仅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向社会传播了正能量,具有很好的思想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洗菜花鼓戏咬字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帮妈妈洗菜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盐水洗菜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
歌唱的咬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