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用情写好农村戏
——评淮海戏《孟里人家》

2021-11-14崔冬

剧影月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康农民创作

■崔冬

淮海戏《孟里人家》是连云港市近年来推出的又一部高水平、高质量且具有时代感的文艺精品。该剧从构思到创作,从创作到舞台呈现历时两年多的编排打磨,由连云港市灌南县淮海剧团演出,由丁晓东编剧、曹阳导演、王安顺作曲唱腔设计、崔林铁舞美设计、朱维生灯光设计指导,结合一流的演员阵容,2020年金秋在江苏连云港大剧院首演,演员们朴实的演出风格、精湛的演出技艺,赢得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32 次的掌声和喝彩声把该剧推向了高潮,首演取得了圆满成功,它的成功为连云港文化蓝图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淮海戏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新的元素。我作为这个戏的艺术总监和首发现剧本的文化人,至今有着说不出的酸、甜、苦、辣,也在自己的文化旅行过程中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一、满足农民要求,抒发观众心声

灌南县淮海剧团成立于1958年,有过令人自豪和骄傲的辉煌,曾经演出过小戏《画像》《一盆清水》《三亲家》《春归》《搜耳朵》,小品《野花》《渔塘边》《今晚不谈那个》《上网》《催妆》《心愿》《一家亲》《柜中情》等剧目,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淮海戏大家庭里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可是一个贫困县的剧团最困难的还是经费问题,剧团小、经费少,每年送去下乡上百场才能维持剧团的正常运转。我作为局党委的成员、兼职团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次送戏到乡镇,观众的热情和对淮海戏的热爱让我感动,每次送戏下乡,好多观众都向我提出,能否排一台反映我们农村和反映我们农民自己的大戏。带着这个问题,我反复思考,能否答应、并兑现承诺,达到农民的愿望?但钱从何来?假如有钱,剧本何来?通过党委反复讨论,局领导决定筹集资金搞一台反映农村生活的大戏,满足农民和观众的要求,同时培养演员艺术修养,这就必须做到“出人、出戏、走新路”的要求。

二、反映农村生活,打造一剧之本

用心用情写好农村戏,写好农民的戏,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如何反映农村现实风貌,显现农民情感脉络,更好地反映城乡结合,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记录农村发展成就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让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对于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那么必须构思出一个反映农村变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好的剧本。我们召开了各类座谈会,到农村去搞调研,到农户家中采访,和农民谈心,和村干部交流,最终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请专家指导帮助,以保证追求真实,追求完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剧本何来?我们通过多种渠道以及各种媒体向艺术界征稿,最终联系了盐城市文化局,请专家帮助我们创作剧本。灌南县是著名酒乡、文化之乡。我们也在思考故事能否和文化之乡、酒乡相结合。通过反复推敲,最终确定用一个文化老人退休回乡养老,进而助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和背景的情节开展剧本的创作,并且请著名的编剧丁晓东在灌南体验生活,下乡采风,深入到农村第一线,找寻真实的东西,找鲜活的的创作元素。

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和采访,我们拿出了具体方案,拿出故事梗概,确定主要人物,并且理清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物的思想性格环境和景物,可以只做简单的描述,但这种描述是一种检验了具体的不过于抽象,更重视故事的走向,体现剧本的总体构思,对于某些重要细节全部点明出来,以便于在故事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一般人物可以省略,注重把故事情节表达出来,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几经推敲,确定了故事叙述,并进入剧本真实写作过程,并且有了剧本的雏形。

《孟里人家》讲述了在省城退休的老编辑孟怀古,拒绝了女儿孟馨要其一起出国共同生活、享受晚年天伦之乐的请求,坚持回到了他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老家——灌河岸边一个叫孟里的小村子修心养老,但很快就陷入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纠葛中,面对担任村长的亲侄子孟大寨一心想得到全县小康示范村荣誉的期待;面对自己的干儿子、酒厂老板崔国庆,与孟大寨妻子、村里蘑菇种植大户火凤为争夺全县优秀创业标兵而互不相让的矛盾;特别是面对火凤的为富不仁、崔国庆的为富不义;面对情与理、是与非、迎与避的选择,最终孟怀古还是选择了用一个“乡贤老人”的一腔真诚与无悔担当,化解了小康路上、致富之后邻里亲情的淡漠,以及诚信、友善的缺失,迎来人性和仁义伦理的回归。故事不仅真实记录了当今时代新农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业绩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热爱家乡、敢想敢干的奉献精神,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尚德守信的良好精神风貌。

三、有了春耕夏耘,自有秋的收获

有一位观众看了这出戏,意犹未尽,特地找到我说:“很惊喜,想不到农村现实题材的作品会创作得如此有新意,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映农村脱贫攻坚、建成小康社会的戏,而是着眼于这个时间节点上的人的思想的突围,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精神上的救赎。不是说有了钱就不贫穷,如果失去了精神支柱,小康就成了空中楼阁,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是的,很多观众看完后纷纷表示触动颇深,感觉剧情离自己很近,有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很熟悉,很受鼓舞,令人难以忘怀。

《孟里人家》之所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关键是火热的农村生活赋予作品温度。脱贫致富奔小康既是物质的改变,更是心灵的蝶变。写好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故事,通过人物的命运反映走上小康之路的过程,就是书写人民群众的心灵史诗的过程。剧中孟里村酒厂老板崔国庆见利忘义、以次充好,在农村经济生活中虽不具代表性,但却也真实存在,在孟怀古的“匠心”感召下痛改前非,回归诚实守信的本份,说到底就是一种人性的温暖回归。观众认为舞台上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踪可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由此可见,现实主义是当代农村题材创作的优秀传统,它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在历史的、人民的、美学的意义上,总体性理解和处理现实经验的创作路径。创作农村题材的好戏不容易,讲好脱贫致富的故事更难得,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孟里人家》中,创作者致力于在火热的农村一线捕捉鲜活的素材,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文明乡风建设。一方面深入观察和思考当前乡村精神生活的现状,另一方面从中华文化传统中汲取有益成分,为乡村振兴、实现小康提供滋养。与此同时,还以中华美学精神观照农村农民开创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努力书写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农村故事。《孟里人家》顺应时代的呼唤,以现实主义精神书写日新月异的当下经验,塑造新时代新人形象,开拓了农村题材创作的新境界。特别是剧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的人物孟怀古,不仅参与宏阔历史进程、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升华,而且其在奉献自我过程中释放出人性光芒,激励人心、催人奋进。

作为《孟里人家》的艺术总监,就像农民看到庄稼成熟、工人看到合格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样,心中自然是欣喜无比。同时我也在扪心自问,农民朋友需要的是反映农村题材的文化大餐,我们所做的才是仅仅的上了一道文化美味特色小菜,以后的戏路怎么走?我想,作为艺术工作者,当以满足农民要求,抒发观众心声为己任,一步一个脚印的朝前走。

猜你喜欢

小康农民创作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县城建设蕴藏巨大潜力
Jazz
农民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