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纪录片创作流变
2021-11-14卢镇平
卢镇平
1900年至今,我国形成的林林总总的纪录片都能够反映出每一个时期社会具体情况:晚晴时期的自然风情、地域民俗;革命当中新旧势力的冲突;抗日战争当中生死考验;建国后旧貌换新颜;改革开放至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寻……每部纪录片其实都在讲述乡土中国的故事,而观众则在观看过程里与历史对话,去经历一次心灵的成长。
何谓乡土中国
落叶归根是源自于叶子对土地深深的思恋,是源于叶子对大地的反哺。大地就是叶子的乡土,对于国人而言那个曾经生养自己的土地就是乡土。乡土带有浓郁的生命气息,具有庞大的召唤力,让乡土之上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部族、种群。乡土所系,价值归一。乡土之上的不同部族和种群虽然存在矛盾甚至战争,但是在乡土遭遇外部力量破坏时,它们又会快速联合一致对外。故而乡土具有融合性又具有排外性。凡是利于乡土发展的一律吸收,凡是不利于乡土发展的一律被摒弃。关于乡土的话题进行了数千年,直到1947年费孝通编写了《乡土中国》才诞生了“乡土中国”这一词汇。通读这本著作可以理解所谓“乡土中国”其实就是站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彼此间存在的深深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故而“乡土中国”四个字充满了浓浓的乡愁。在这片乡土之上,有曾经的儿时玩伴、看着自己长大的长辈,也有那沉默不语的高山峻岭以及那四季变换的天气,更有那被一代代人传下来的祖宗家法、道德伦理和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乡土就是由这些实质的非实质的主体一同构成的综合体,那个深深融入人们心理乃至于梦里的一片净土。
乡土中国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发展轨迹
雏形阶段,纪录片诞生到新中国建立之前这段时间,即1902-1949。最早的是题名为《清朝南方》的纪录片,记录了当时一对贵族夫妇的用餐、抽大烟的市民,当时繁华街景、拥有长枪的清朝士兵。这部纪录片源自于当时英国人之手,严格来说并非是我国纪录片,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清朝的落后。该片拍摄于1902年,九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终于垮台,2000多年的帝制被推翻,辛亥革命推动了历史发展。人们对辛亥革命产生了广泛关注,《武汉战争》(制作者朱连魁)便是于该年制作成功并于上海南京路放映引起轰动。当时为了吸引民众观看,宣传方特别撰写了广告词,也是从那时起,中国纪录片不再记录生活琐事,开始关注国内战争。类似的还有《国民大会》《十九路军抗战史》等,真正还原了当时历史情况,让另一片时空下的人们直观地看到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感受到了处在日寇侵略下人生百态,有苟活者的屈膝,有反抗者的流血……
总的来说,此时的纪录片都是零散拼接、缺乏细腻的手法,制作上十分落后粗糙,不过正是因为这些纪录片留下了众多宝贵的资料,成为新时代纪录片的素材。而且在这种粗糙的原始资料当中,能够看到其中包含的人和自然、人和战争之间的人性的纯真以及扭曲。
大国发展史,即1950-1980区间的纪录片。这一时间段之内是伟大的新中国艰难发展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中国经历了抗美援朝、剿匪、饥饿、动乱以及拨乱反正,在这期间,中国成为东西方各国关注对象,她每一步发展都在影响世界格局。在面对美帝国主义步步紧逼时,中国用落后的武器砸碎了他们的骄傲,在工业十分落后情况下生产出第一辆解放汽车,这些都给予国民强烈的自信,于是《红旗漫卷西风》《第一辆汽车》《北京农业的大跃进》等先后出现。它们具有铿锵有力的解说词以及激昂的背景音乐,让人观看后热血沸腾。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成为当时人们第一目标,人们干劲十足、力争上游,“铁娘子”普遍都是诞生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也有描述风景民俗的纪录片,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馈赠,例如《西南高原的春天》《凯里苗家》等。这一时期在政府主持下,也先后进行了少数民族纪录片制作,例如《佤族》《黎族》等,都真实记录了当时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现状以及自然景观等,尤其对各族宝贵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专门的描述。其中民族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消失,二者形成明显的对比,那种熟悉的乡土正在远去,而带着崭新气象的新时代扑面而来。面对未来人们心怀憧憬,而同时又有一种阔别时代的淡淡离愁。
改革开放和传统文化寻根,即1981-2008区间的纪录片。此阶段我国历经将近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彼时彼刻没有人比那些爱国华侨更理解“落叶归根”的含义。“回家看看”成为多少华侨梦寐以求的事情。当真的站在故乡,感受脚下土地的时候,他们又生出多少感慨,对新中国的变化又生出多少自豪。此时便出现了一个个呼唤归来的纪录片,向这些阔别家乡的游子们发出深情的呼唤。例如《黄河》便以黄河母亲为纽带,链接了所有炎黄子孙,重新给予了世界华人以信心,它犹如催化剂一样催动了一个又一个华侨踏上归乡路。1991年《望长城》打破游记方式,回归纪录片本质,利用非常传统的手法来展开录制,让自然景观、世态人情得到真正的体现,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而《筑梦2008》是改革开放、传统文化寻根的高音,人们看到了普通市民对新居的梦想、工人为鸟巢和开幕式挥洒汗水的镜头,我国运动健儿辛苦训练的剪影,为2008奥运会顺利举办而不断集训的官兵。这些镜头汇聚成两个词汇,那就是“国泰民安”“大国崛起”。
现代之上,遥望未来,即2008年以来这段时期的纪录片。此时的纪录片将时间作为坐标轴,将时代变迁作为镜头语言重现了人们曾经的乡土记忆,展示了现实发展当中灯红酒绿。让人们在感叹岁月流逝的同时,不得不重整身心投入到这历史巨流当中。在这一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乡差距加大,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增多,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就好像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人们为了追逐财富而忘记了自己的灵魂。关于“停一停,等等灵魂”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渴望回归原始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另外,这一时期扶贫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消灭贫穷重现良好党群、干群关系,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已经成为我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恰恰这期间《同饮一江水》得以播出,纪录片片名源自于“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同饮一江水”,原本描写的是一段爱情故事,在这里却是彰显了广东、广西联手脱贫的感人故事。该作品采用了第三视角来展开故事,从毛南族民众写给习主席的“报捷信”切入,再现了两地基层扶贫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深深地呼应了主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人口的关怀之情。这种关怀体现在党中央对两地自然环境的关注,体现在劳动就业上的持之以恒,体现在对乡村医疗的大力支持,体现在了那一座座新建的学校,更体现在那一条条穿梭在崇山峻岭间的公路。纪录片中每一位出镜者朴实的话语却映衬出天高地厚的那份情谊。广东广西两地群众一对一结对子,真正地成为脱贫路上的战友,一场跨越地域的脱贫战役就这样上演。而让人最难忘记的还是“黄文秀”,一个为了乡亲脱贫最终将生命奉献出来的好姑娘。当镜头当中村民在擦拭她生前的办公室,当村民在镜头前面对她的照片喃喃自语时,任谁都难以忍住泪水。镜头语言平实,没有过多的拍摄手法,但其中蕴含的热烈情感却是通过屏幕直接影响到了观众。在这样的纪录片中人们静下心来,能够站在现代背景下认真地打量脚下这片乡土,并可以爬到现代的肩膀上向更远的目标眺望。只有此时才感觉到乡土从未远去,明白它只是变了个形式承载着我们向更美好的未来走去。人们需要做的便是尽可能保护传统文化,深深把握“乡愁”,让它成为链接你我的桥梁,一同在乡土的肩膀上刻下曾经的时光。
结语
纪录片是利用影像技术留住历史,是用客观眼光审视时代,因此,1902-2021这百余年时间里的所有纪录片无一不有时代刻痕历史的沧桑。每一帧画面都关联着乡土,每一幅画面都在叙说中国的故事,乡土中国已经融入每一位华夏儿女灵魂当中。只是不同时期的纪录片手法大不相同,技术存在差异,但它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而最终又回归原点,去杂留精利用最质朴的镜头语言去表达对“乡土中国”的无限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