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中语言符号价值的重构
2021-11-14任可淼
任可淼
语言符号意义的赋予模式
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总结成为经验——感知的生成。在符号产生的初始阶段,人们总是能动的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在脑海里形成相对应的概念。当众多概念在脑中无法有序进行分类的时候便产生了命名冲动,在这个时期客观世界与人脑中的想象世界有着间隔。
创造出可被感知的符号——语言的诞生。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声音符号,语言诞生的前提是产生可以被感知的符号。这个符号需要满足以下要求:其一,必须是人能够接收到的信号;其二,必须是人能够发出的信号,只有通过人体能够表达的符号,如声音符号、动作符号,才能成为语言符号的构成要素;其三,必须具备准确性,这里的准确性是相对于艺术品或自然景观等抽象、复杂的符号所表现出的多义性来区分的。在这一阶段人们获得了来表达世界的方法与工具,“不可言说”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有了互相连通的方法,语言成为了意识的物质外壳。
在现实世界找到对应物——语义的产生。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符号的功能分为“能指”和“所指”,语言的实体只有把能指和所指联结起来才能存在,如果只保持这些要素中的一个这一实体就将化为乌有。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环节,就是将主观与客观、语言界与现实界、可表达与可感知、主观与客观、能指与所指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语言获得了具体的含义,也就是获得了内涵并产生了语意,构成了语言的雏形。
在区域范围内广泛的使用——宏观语境的确立。语言符号需要通过大范围的使用使其在某一时代、某一民族、某一区域产生强烈的认同,才能够真正成为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世界的称呼逐渐相同,每一个使用语言的人都在赋予组成这门语言的语言符号更加重要的意义,并且加深着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人类要生存、发展就需要劳动,语言符号成为了人们准确描绘世界的必要工具,通过语言这个工具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生产活动,而在劳动中又会促使语言符号的传播和发展,使其内涵和外延逐渐统一,诞生了宏观的语境。
新媒介对语言符号意义赋予模式的影响
不同地域语言符号内涵差异的同化。语言符号的内涵由其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决定。在不同地区同一个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具有差异性,但是互联网这一新媒介打破了原本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原本区域化的符号释义的适用范围变得更加宽广。随着网络直播的出现,打破区域局限的语言符号类型是口语符号直播这一形式,结合了真人秀的诸多特点,并且具有真实性和生活化的特征,主播在直播时追求的是与观众拉近距离,使用的语言大多都是生活用语,不同地域的主播使用带有区域特色的语言符号,这就使来自不同地方的语言符号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度。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之中,观众的语言习惯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同化使得原本语言符号的地域性大大减弱,对于所指有了更为统一的能指,增加了语言符号的确定性。
语言符号生产成本降低。在原始社会中创造一个语言符号,需要经过许多步骤,成本极高,而其中最为艰难的是建立对于符号所指的共识。新媒介的出现打破了原本的生产顺序,在新媒介中语言符号的创造、传播、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几乎在同一时间同步完成。网络词语没有具体的词性,但使用方法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这就使得创造一个新的网络词汇不必遵循过去的语言法则和用法习惯,甚至不用在意这个符号能否精确地反映其所指。在网络语言中,字与字之间不必有必然的联系,词语的描绘也未必精准,如“奥利给”此词单独从构词的角度来看这三个字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组成词以后也没有直观的意义表达。其原因是在新媒介中诞生的词,在解码过程中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大多情况下是一种语境,或是一种画面下的特殊含义。网络词语诞生的时候其本身意义就是为了浓缩创造者使用时的语境,换句话说,网络词语在被使用时所展现的不是一种意义,而是使用者使用时的一种表达状态。这种状态是对词语创造者的一种模仿,也是对语言符号意义的一种赋予。
使用价值的重构
语言符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增强。对于新兴的网络语言的积极接纳与广泛使用,也称之为新媒介素养的一种体现,这种接纳的全民化所带来的影响就是新兴语言符号的数量剧增。而网络语言符号的创造往往也离不开社会的重要事件,许多网络用语都出自对新闻的评论与热点事件的总结,例如中国在国家舞台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网民自信地称呼中国为“阿中哥”。这个词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带有时代所展现的俏皮与活力,也反映出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时代特性,由此可见语言符号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正在逐渐增强。
语言符号能指含义的增加。语言符号能指含义的增加体现在旧词的新意性和谐音词的互通性,旧词的新意性出现的原因是新媒介的包容性。在新媒介中的交流更倾向于语意的传达而不是语言的规范,所以产生了“谐音梗”这种形式。“谐音梗”的出现有赖于中文同音不同词的特性,在同一语境中将少量的词语替换成同音但是不同意思的词语并不影响人们对于语句的理解,并且会增加语句的趣味性。除了“谐音梗”这种形式外,由于在新媒介中每天都会有海量的信息与事物产生,这些信息与事物需要被标记,需要通过语言来被人们进行探讨、思考、传播、记录,在创造文字符号的繁琐性与创造词语符号的便捷性中,人们倾向于选择用扩充原有语言符号能指的方法进行记录。
产业价值的重构
语言符号IP化。“IP”是文化产业能够发展的核心逻辑。在过去人们印象中“IP”应该都是复杂的文学作品,或者高级的影视作品,但是如今单独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字就具有了很高的商业价值。从最早陈欧的一句“我为我自己代言”引发无数网民效仿,打造曾经的聚美优品帝国,到脱口秀演员李诞的一句“人间不值得”使他成为了网络综艺的掌上明珠,个性化的语言符号将会逐渐成为一种高价值的文化IP。
对创新发展提供养分。新媒介的自由与广阔为语言符号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与养分,而自由的生长环境使得新媒介中出生或重生的语言符号有着新媒介的创新性,在语言符号的使用过程中,每一个传播者也都会被这种创新的精神所影响,潜移默化地成为帮助语言符号发展的一份子,如“奥利给”这个词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给力”这个老网络词语,将“给力啊”反过来就变成了“奥利给”,新的语言符号的出现会为语言符号系统注入新鲜血液,而这种创造的逻辑也蕴藏于新媒介环境下所诞生的语言符号之中。
对新媒介发展的影响
在新媒介中诞生的语言符号,被新媒介赋予价值的同时,被新媒介赋予了一些属性,如快速传播性词语故事性等。这些属性也反作用于新媒介具体的方式建立社群文化,增加用户的归属感,增加用户对于新媒介的使用频率等。
社群文化。新媒介从最早的Web1.0阶段各大门户网站和网络社区分割互联网的用户群体,百度贴吧、QQ、搜狐、知乎这些互联网社区都产生了自己的社群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也诞生了独有社群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会深化用户对于社区的认可度,也会使对符号有着相同解码的网民产生亲切感和群体归属感。
用户归属感。用户的归属感来源于社群文化并且反作用社群文化,形成了网络社群独有的“网络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集合体”。
结语
新媒介对语言符号带来的改变远远不止于以上的列举,用麦克卢汉的话来说“媒介即讯息”,新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语境也是一种文化。在这个文化大系统中,语言、艺术、科学、经济等一系列子系统都在被不停地改写,语言符号生产方式和使用价值的创新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互联网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同时也必然会打破原本属于少部分人的小众文化。当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碰撞,当不同背景的人用着完全平等的身份在网络这个场域中同时出现,新媒介成为了孕育新思想、新文化的熔炉。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的囚笼,老子也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仿佛语言永远都无法真实地描绘思想世界,但是随着媒介的发展,随着使用者的增多,语言符号一定会随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