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新闻的界定及基本特征
2021-11-14陆劲杨念明
陆劲 杨念明
Vlog新闻的出现不仅是媒介融合不断推进的结果,而且是当下传统主流媒体转型的一种必然趋势,各大媒体都开始尝试运用Vlog形式来进行新闻报道,把严肃的时政新闻议题与个性化、生动活泼的Vlog形式相结合,让新闻报道呈现出别样的特色,深受年轻一代人的喜爱。然而,当Vlog这种极具人格化、主观性强的传播形式与严肃、注重客观性的新闻结合在一起时,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实践运用上,都表现出与传统新闻理论与实践观念的不协调与不适应。为使Vlog与新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焕发其强大的传播力,本文力图在探讨Vlog新闻定义的基础上,厘清其基本特征,以期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逻辑起点和理论支撑。
Vlog新闻的界定
Vlog新闻,实际上就是“Vlog”与“新闻”两个概念的结合物。Vlog一词在2009年韦氏大词典(Merriam-Webster)中首次出现,全称video blog,指的是视频博客或者视频网络日志,它属于Blog的变体,Vlog作者通过影像记录来代替文字或照片呈现,通过撰写个人日志上传网络与网民分享。Vlog最早起源于海外的视频网站YouTube。YouTube官方对于Vlog的定义为:视频博客,其创作者(Vlogger)一般通过个人视角记录日常生活片段,并将这些片段组接成1-10分钟左右的视频日志,以个人呈现为主体,用人格化、第一人称、短视频的方式来呈现内容。2012年,YouTube发布了第一条Vlog。Vlog作为西方的舶来品于2018年初进入中国,伴随着国内一些有名的博主如摄影类博主你好竹子、科技测评类大V李大锤和一些知名明星如欧阳娜娜开始通过Vlog形成一定的个人影响力后,网民也逐渐开始掀起一股用视频记录日常生活的潮流。随着小众的Vlog逐步开始走向主流,我国传媒业也开始尝试将Vlog应用于新闻领域。
Vlog新闻最早出现在2018年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国际电视台首次推出了第一支Vlog作品即《CGNT博鳌行Vlog》,该Vlog以记者为第一视角记录了博鳌会论坛会场内外的基本情况,记者面对镜头娓娓道来,从台前转到幕后,虽获得了些许反响但并未得到广泛关注。直到2019年的“两会”期间,Vlog被各大主流媒体关注到,它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如人民网推出的话题“寻找夜归人”、央视视频《我的上会Vlog》等。不仅如此,正值当下的疫情期间,许多记者都开始通过Vlog新闻的方式来记录在一线抗疫的医生们,人们通过观看这种亲切的报道方式,不仅缓解了他们的紧张情绪,也直观感受到了现场的真实状况。截至目前为止,“央视记者武汉Vlog”的阅读量已经达到了6.4亿,讨论量达到了6.4万。
虽然Vlog新闻已成为业界新宠,但学界对其尚缺乏明确界定。基于Vlog新闻目前在实践中的呈现形态,本文试将其界定如下:Vlog新闻是通过采用私人表达、个性呈现和纪实记录来区别于其他短视频呈现新闻的一种报道模式。
Vlog新闻的出现不仅为新闻传播领域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表明了主流媒体转型的坚定态度,并在新闻实践中表现出了不俗的传播力。但这一本质上嫁接于娱乐业的传播形式如果不能真正与传统的新闻理念做深度融合的话,将很难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因此,精准地找到Vlog的基因中究竟有哪些能与新闻成功嫁接,又有哪些需要大胆扬弃或改变,从而确立Vlog新闻真正独具的特征,这是Vlog新闻能健康发展的理论前提。
Vlog新闻的特征
陆定一于1931年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定义学界使用最为广泛。从定义来看,新闻与生俱来具有两个最核心、最基本的特点即真实性和新鲜性。Vlog新闻作为2019年度“两会”期间最受关注的融媒体产品,不仅继承了理论界所公认的这两点新闻特性,也凭借着Vlog独有的人格化表达、日常化风格、艺术化剪辑等特性,将Vlog新闻以更真实、更新鲜、更具主体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俘获了一大批年轻人的青睐。
真实性记录过程,真实得以保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李良荣认为新闻的真实性指的是:新闻报道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其具体要求包括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引用材料要真实可靠、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概括要符合逻辑。对Vlog新闻来说,自然也必须满足这些真实性的条件。而Vlog新闻在对真实性的追求意愿与追求能力上,与传统新闻相比毫不逊色,因为它继承了Vlog的独有的特性代入式讲述和纪实式叙事。
首先,Vlog的纪实基因与新闻的真实性在本质上是契合的。Vlog虽成功应用于娱乐领域,但其成功的本质却在于追求纪实内容的真实。它是一种日常化、平民化的纪录片创作手法,它受青年人欢迎的地方也正在于其对日常生活真实的反映与维护。
Vlog是可以做到个体真实的,只要坚持其纪实的创作态度与手法。虽然第一人称的视角是主观的、在场的,但创作态度和理念却不是随心所欲的。与传统新闻报道必须保证个体真实和过程真实一样,这一点Vlog也完全可以做到。而且,在实现过程真实上,Vlog还具有传统新闻所不具备的优势,因为过程化叙事本就是Vlog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
不过,在当前的操作中,Vlog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已失去了Vlog的魂,即其草根性和民间性。专业记者成为Vlog的创作者,虽保留了第一人称和私人视角,却无法改变其潜藏着的代表新闻事业的专业身份。因此,专业新闻记者成为Vlogger,必然将对真实性的追求带入创作,这既是对Vlog追求纪实性的强化,也是对Vlog本身存在纪实性的呼应。这其实也正构成了Vlog新闻面临的困境之一——民间性的丧失,这将使Vlog传播可能失去其赖以栖身的平台——社交媒体的信任。因此,Vlog新闻下一步的发展在于拓展创作者队伍,在专业记者Vlogger的基础上吸纳创建民间Vlogger成为民间记者或成立24小时新闻部,构建一支混合的创作队伍,使民间性回归并丰富Vlog新闻创作。而大量而多层次的Vlog新闻创作者所提供的丰富视角,也能使事实的报道更为趋近整体真实。
受众身份的变化。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由传统的信息消费者变为产消者(既可生产又可消费,通过技术赋权得以实现)。既然变身为生产者,即使传播中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但其对信息消费的需求是真诚的,其对信息真实性的追求也是真诚的,相比于传统的新闻记者的“帮你传”身份,Vlog产消者的“我要传”的动机更为主动和纯粹,他更需要信息的真实。因此,在保证Vlog新闻不成为Vlogger们谋利工具的前提下,Vlog新闻的真实性将会更有保障。
新鲜性外延,报道手法更为新颖。传统的新闻新鲜性,包括时间上的新和内容上的新。时间上的新是Vlog天然包含的,越来越普及的制作技术、越来越便捷的直播硬件(5G和移动互联网)和越来越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的加持,使Vlog新闻能够零时差。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天天零时差,再加上平民记者群体的形成,就能够秒秒零时差、人人零时差,如果再加上物联网的介入,就能处处零时差、物物零时差了。
而内容上的新,在Vlog新闻中则主要是通过报道形式上的新来间接促成的。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技术使得人的感官大大延伸,而技术带来的传播体验感的增强,正在使形式上的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今热门的传播内容组成部分。人类似乎在形成新的感官的前夜,而现在的传播似乎在鼓励人类去体验这些新感官。因此,在原来看来属于报道形式的东西现在正成为报道内容本身,成为了人们直接的信息需求对象。Vlog作为一种新的报道形式,而且还是一种能成功兼容多种新技术手段的新报道形式,其表现形式本身已与其所报道的内容融为一体,成为了人们新的精神消费对象。
强烈的参与性不仅是Vlog的标志,也应成为Vlog新闻的标志,它既是一种报道形式也是一种报道内容。在参与式报道中,Vlogger既是内容生产者又代表着观众,成为内容消费者,从而使这种参与本身也成为了报道内容,而在参与中Vlogger被观众视为自己人(或自己的替身),而寄予极大信任。因此,Vlogger只有对得起这种信任才能存在下去。反思一下当前传统媒体对Vlog新闻的使用,是否对得起这种信任,将是其面临的问题之一,而在报道中能够做到对得起这种信任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Vlog新闻的出现正是主流媒体在报道手法上做出的重大创新,通过软化主题、转变语态、释放个性、趣味剪辑等使新闻更具有“新鲜性”,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体验。比如,从最早博鳌亚洲论坛会、中非合作论坛、APEC到后来的“两会”报道、“一带一路”等重大时政报道的Vlog新闻,这些Vlog新闻不论是在标题上还是内容上都增添了新鲜元素。从标题上看,《人民日报》推出的“两会”Vlog中的第一期“我穿什么才看起来不像第一次报道两会”,这个标题以“穿着”为切入点,软化主题的方式,增添日常化、生活化的气息,引导观众产生兴趣、增加新鲜感,消解距离感。
受众主体性强,新闻价值判断更“软化”。由崇尚硬新闻(强调重要性和显著性),变成了热衷软新闻(强调接近性、人情味),Vlog的民间性、主体性较好体现了接近性和人情味,契合了新闻价值标准的新变化。
胡翼青、李子超认为,在大众传播的单向性时代,新闻价值理论一直都在站在传播者一方思考问题,所谓的接近性和趣味性也是按照传播者的价值观念来对观众进行议程设置,受众主体性较弱。而进入社交媒体的双向性时代,新闻的价值标准不再以传者为中心而是以受众为主体,受制于社交媒体的运行规则,转发就意味着传播。若传播者想引发人们的互动行为,其生产内容的价值倾向必然是以受众为主体的,而Vlog的接近性和人情味均很好地彰显了观众的主体地位。
新闻价值传统判断标准的转变,以及Vlog能够受欢迎的背后,体现的是同质化物质需求满足后个性化精神消费的必然兴起,是专业社会的崛起,是大众传播的没落和分众传播的崛起,是大众媒介的没落和社交媒介的崛起。个性化的时代已经来到,个性化的需求比比皆是,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被各界空前重视,见之于新闻领域,个性化的新闻传播和新闻报道方式也就必然成为主流。
从报道时长上看,Vlog不像抖音短视频之类那么过度形式化和戏剧性,中等的时长、相对考究的制作要求,使其类似于传统电视新闻的小专题,长于一般的电视新闻,短于大型专题片,使用灵活、便于操作,质量又有一定保证,非常有利于充分满足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也是其能成为新闻报道方式之一的合理性所在。因此,Vlog新闻不应过长,如果把它当成社交媒体上播出的专题片,那就是它灭亡的开始,现在喜欢它的人会因此讨厌它。
最后,传播主体的强烈个性化特征,也是Vlog的基本特点,如果Vlog新闻也能继承这一点,将能很好地迎合和满足分众传播时代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从目前的新闻实践来看,Vlog新闻普遍采用了活泼动感的方式来呈现,如加入有趣的BGM、卡通贴纸、花字等,这些新奇的视觉形象不仅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可接近性,同时也极其富有感染力。例如在《中国日报》的记者小彭的Vlog中,采用了卡通动态贴纸、有趣的转场和外框、轻快的剪辑节奏,突出个人风格化的特质,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黏性。
总之,Vlog被应用到了新闻领域且获得了可观的传播效果,一方面得益于技术的不断加码,另一方面反映了传统媒体思维模式的转变。传统新闻业对Vlog的借鉴与融合,有合理的方面也有不合理之处,需要清醒看待。虽然Vlog新闻的应用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但是在这个分众化的时代,既然它能得到一大批年轻人的关注,那么它就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媒体和个人要共同发力,不断地采取符合Vlog自身特征的优化措施,使得Vlog能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得到转型,必须有重构自身的决心,让Vlog新闻回归Vlog的本性,也许正能成为这种决心的体现。